•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全网最全!雷军跨界造车三年经典语录

和牛财经 2024-05-12 11:38 发布于北京 发文

雷军可能是中国外号最多的企业家。做手机,他是雷布斯;搞投资,他是雷菲特;卖汽车,他是雷斯克。

2021年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并表示小米汽车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雷军说过,要懂得顺势而为。造车就是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今,闯关者前仆后继,经过深思熟虑,雷军毅然踏入竞争激烈、技术门槛高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2024年3月28日晚,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成为全网焦点——雷军宣布小米汽车SU7正式上市及其价格体系。

小米汽车官微公布小米SU7的数据显示:

4分钟大定破万;

7分钟大定破2万;

上市27分钟,大定5万台;

24小时大定88898台。

小米的入场无疑加剧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同时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小米汽车的三年,也是雷军个人对造车不断摸索与成长的三年。三年间,雷军对于造车又有了怎样的全新认知?

以下是由「和牛商业」小编心台整理的雷军跨界造车历程中发表的观点,希望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一、只要看好汽车产业,

任何时间(入局)都不晚

1.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间都不晚。

2.我们必须看到几个客观事实:第一,手机行业已经进入成熟存量竞争阶段;第二,车是最大的个人消费品,智能汽车就是当下最大的风口;第三,智能汽车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与个人移动设备和居家环境一起组成了完整的智能生活场景。

此外,一个非常清晰的现实也在警醒我们,消费电子领域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已纷纷下场布局,如果我们不做汽车,未来小米会不会沦为一个失去了成长空间的「传统公司」?所以,对小米而言,造车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

3.关于造车,相比特斯拉,我们晚了十多年,相比国内最具代表性的造车新势力,我们也晚了五六年。现在入行晚吗?我认为并不晚,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电动汽车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充足的机会。同时,我们还有非常显著的独特优势:

①智能电动汽车彻底改变了汽车业的商业模式,小米对基于硬件的互联网服务模式理解极为深刻。

②小米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在互联网业内对制造业的理解无人能敌。

③小米拥有业内规模最大、品类最丰富、连接最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

④小米有大量的关键技术积累可以复用。

⑤小米有强大的品牌积累的厚实的用户基础,有全球米粉的信赖和支持。

⑥小米有充足的超 1000 亿元现金储备,可以心无旁骛地大胆投入。

4.我是个特别喜欢新鲜东西的人,智能电动汽车兴起的时候,我就闻到了这个趋势。从那开始基本上是用投资的方法来跟踪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我也有幸成为了小鹏、蔚来的第一批投(资者),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大概投了小100家汽车供应链,都是在各个领域里面最先进的,如果你踏准整个产业的发展周期,其实收益一定会不错,因为整个电动汽车都在迅速地发展。

雷军和搜狐创始人张朝阳

二、我们最不怕的就是“价格战”

1.“价格战”往往也是竞争的结果。我们就是卷王,从小卷到大,最不怕的就是卷,最不怕的就是“价格战”。

2.真诚是必杀技,今天市场的确很卷,竞争很激烈,也是一个淘汰赛的开始,我觉得“价格战”只是竞争的一种手法,更重要的还是产品战、技术战、生态战。

3.未来,我们会集中精力把产品做好,仔细收集每一个用户对这个车的反馈,力争进一步提升,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提升产品力面向用户把产品做好,我觉得也是更好的竞争策略。

4.我认为“品牌溢价”是在小米最恨的词,我们说普通消费者,你是不是永远希望这个东西足够好,足够便宜,你希望这个东西有溢价吗?除非你买的是奢侈品,买的是面子。

5.今天纯电轿车,我从来没有听说有任何一家是挣钱的,基本上离谱的一辆要亏个十几万吧。在一个巨额亏损的行业里面,大家真的不要谈性价比,每一辆纯电轿车都有很强的性价比,因为都是亏损的。

6.苹果的策略总是希望做高毛利的产品,我觉得这点在汽车行业是很难达到的。

7.性价比是商业圣经,是每一个公司竞争的法宝,除了奢侈品公司我不了解以外,几乎所有的公司,他们的竞争策略都是性价比。因为在中国十几年前,购买力有限,大家买东西只要能完成功能差不多就行,越便宜越好,大量山寨货。2010年我们创办小米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想法,就是发起工业界的效率革命,因为你把一个东西要做得又好又便宜,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如果没有效率的革新,你是做不到的。

8.我在做这辆车的时候,我的想法是说我能不能把车做得尽量简单,因为每个用户的需求不一样,让他买选配件来完成。

雷军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三、AI不是营销噱头,

而是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

1.AI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当然,前提是AI技术和投入,“真干真强真先进”才行。小米集团在AI方面从2016年就开始全力投入,因为,小米汽车在系统、材料、智驾、制造、结构等全方位都有AI技术的加持。AI技术是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科技大厂的绝对优势。

2.去年 8 月我们发布会上,我们对外公布了我们的科技观和科技战略,就是要「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AI 全面赋能」。AI 也成为我们整个增长引擎一部分,所以这对我们是头等大事。

3.大模型带来的变化很大,未来的自动驾驶将是颠覆性的变化。所以,智驾找供应商做以后其实很难跟上技术的发展。今天的(车企)在智能驾驶上不下决心投资,你会很难跟上行业进展。

4.本质上智能电动汽车虽然发展了十年的时间,过去十年在做电动化,大家认为未来十年是智能化,而智能化才是电动车的灵魂,智能化才是中国智能电动车今天在全球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原因,本质上此时此刻正在卷的是智能化,比如说智能驾驶,这个投资就大得不得了,还有一堆智能化的功能,投资都比较大。

5.从造车的第一天起,我就认为,智驾就是整个新势力造车和传统造车的分水岭。而且,我觉得智能驾驶只有全资百分之百自己干,才能真的变成差异化的竞争点。智驾算法和底层架构还在不断演进,大家现在都在做端到端的大模型,在这种技术快速演进的时代,我觉得只依靠供应商技术,想要跟上时代节奏,确实挺难的。

6.人工智能和智能汽车相结合的话,能迸发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7.要做硬核科技,智能制造这一关是一定要过的。

雷军和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

四、守正出奇,十倍投入

1.总体来说,三年前我觉得造车还是挺难的一件事情,我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做了一下用户调研,用户觉得小米汽车一调研大家就说科技、生态。我就定了一个原则,叫“守正出奇”。“守正”是什么呢?就是说充分尊重汽车行业的规律,确保能把第一辆车做好,在这个大前提下创新。我们的第二条策略叫“十倍投入”。比如说一般的车企做一辆车,大概投三四百人,大概10亿、20亿的研发经费,很多车厂的车大概就是投的这么多钱。我们第一辆车整体投了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所以我们是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有这样的把握以后,反正我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方式来做的。

2.小米在做第一辆车的时候,我定的目标就是先上牌桌,我们要“守则出奇”,我们向世界上先进的标杆公司的学习是我们成为伟大之路的必然之路,没有人一生下就会的,我们一定要放下身段,向优秀的公司学习,是整个小米成长之路。

3.有时我就在我们小米的地库里看哪辆车我没试驾过,我就上去跟那个同事借,把很多同事吓一跳,我就借来开个半天一天,开完以后我往往还会去问他们,我说你跟我说说你为什么买这辆车,你开了这么长时间,你觉得这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记的笔记都有20万字,所以我对很多用户的体验、用户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多开开别人的车,不是简单的看看,简单的评价,这一种(方式)才能加强对用户洞察的理解。

雷军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4.第一个原则,就是守正出奇,敬畏汽车工业,招募最优秀人才,先不追求特别颠覆的设计和特别颠覆的架构,而是在现有每一个领域里面,都力求做好最好。很多人问我苹果为什么不做车,或者这十年干了什么,我相信苹果一定天天想着颠覆,我觉得我们小米不是苹果,我们比较务实,我们先上牌桌,现在看这条我们做到了。

第二条原则,就是深耕底层技术,持续投入研发。由于 14 年做手机下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仅靠应用创新、集成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这个门槛是有限的,所以三年前的第一天我们就确定要在核心技术上创新,在若干核心赛道上全部靠自研,这个战略实施下来的话,也使我们今天 360 度无死角,在每个领域我们都做得还可以。

5.我走访汽车行业的时候,大家谈的是“多生孩子好打架”、“苍蝇腿也是肉”、“东方不亮西方亮”,我走访完以后我挺绝望的,我说你们这哪是做产品,你们这不就是靠蒙吗?我们小米方法是强调聚焦,我们能不能瞄着打,不是蒙着打。我们有没有信心只做一款车,一款车能不能相当于同行10款车、20款车。

6.你得瞄着打,你要知道哪一个市场是一定能赢,大概多大的市场风雨。因为我跟他们说,只要瞄着打,你才能聚焦所有资源干一件事情。

7.第一个,构建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今天小米有将近 2 万工程师,未来如何构建 5 万人、甚至 10 万人的研发团队;第二个,如何有效梳理流程,流程和信息化是我们未来保障管理、提升效率的焦点工作。

雷军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五、埋头拉车,抬头看路

1.因为我是一个工程师,一个程序员开始的创业者,(金山时代)我们做的所有事情要不就是我有兴趣,要不就是碰到几个用户他们都说这个产品,他们想要这样的产品,我们就决定立项,决定去干了,很少去考虑它是不是时代的一个重大的机会点,有没有那种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考虑得少。所以这样的企业呢,它的生存能力很强,它一定不容易死掉,但是要做到很大的话其实也不容易。所以我才讲出了风口论。我是认为我们不仅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所以这是对我自己创业的一个巨大的纠正。

2.小米在国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粉丝和用户,他们当中只要有1%的人愿意给我们一个机会,小米汽车就可以获得一个梦幻般的开局。所以,当你做关键决策时,最基本的推演依据就是,这个决策是否符合用户的期待,是否能赢得他们的支持。

3.我们认为假如小米汽车会失败,主要有三个原因:1.认知错位;2.惯性思维;3.偶像包袱;觉得我们做的东西一定得天下第一,所以我们针对这三个特点,反复提醒我们一定要小心,一定要谦虚谨慎,一定要谦和,要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做每件事情要求真务实。

4.认知错位就是错误地预估了行业复杂度和自己的能力。比如,很多大公司的业务主管往往对自身和所属团队估计过高,没有意识到很多成绩实际上是由所在平台长期积累而成。又比如,经历过成功的大公司团队往往会低估新业务的行业复杂程度,先入为主地过高估计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认知错误最大的危险之处,就是会导致对新领域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陷于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危险境地,严重延误有效推进速度。

一旦出现认知错误,必然会导致惯性思维,会把原先的行业经验、行为习惯不假思索、刻舟求剑似的照搬到新业务中来。比如,习惯了大团队、大预算,就会本能地在业务初期脱离实际地铺张浪费;习惯了在供应商面前的甲方姿态,在新业务中就缺乏足够的主动开拓动力。惯性思维一旦发生,危害极大,轻则效率低下,重则方向错误。

而“偶像包袱”则是一方面面对合作伙伴时低不下头,俯不下身,无法用谦逊的心态向同行学习,另一方面总想着第一款产品就要惊天动地,全面胜出。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傲慢,也是一种虚荣,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速胜论幼稚病。

如何避免这三个大坑?我们需要在做策略推演时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同时,始终坚持创业团队心态,杜绝一切盲目乐观与傲慢,保持警醒、谦逊,甚至保持对生存的恐惧。借用刘慈欣在《三体》中的精彩论述,就是“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左一起:深蓝汽车ceo邓承浩、顺丰速运集团创始人王卫、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川、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北京汽车集团董事长张建勇、中国汽车协会副秘书长柳燕、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

六、竟合关系成行业新趋势

1.我刚加入车圈,我在外面看车圈竞争挺激烈的,而且恶性竞争挺多的,其实在科技行业竞争也很激烈,但大家都是竞合关系,竞争合作,做到一个巨大规模,你很难把对手一下搞死,而且你们要在很多领域里面协作,大家都是在一个良性竞争环境下,我觉得中国的产业也会发展到一种竞合关系。

2.我认为车圈的卷是在同质化卷。

3.我们相信,产品、技术和体验上堂堂正正的切磋才是良性的竞争,只有良性的竞争才能有效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相信,以最大善意进行沟通可以解决同行之间绝大部分纷争。

4.加入竞争是帮助国内同行一起提高水平,将来整个中国的工业能不能够在全球求生存,光是中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一定要面向全球市场。

5.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要构筑未来发展的新优势,科技创新是核心发力点,尤其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衡量因素。中国汽车工业要往前发展,就不能原地卷,要靠智能科技创新,卷出新需求、卷出大蛋糕,推动产业向前迈进。

6.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要聚焦,每个人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而且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大家一起合作,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不见得每一家所有东西都要做,把最擅长的搞好。

7.电动汽车是一种以智能化、软件化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行业的本质将从机械行业演变为消费电子行业,市场份额最终将会高度集中到顶级玩家手中。

8.我相信,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言之,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9.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终局是‘消费电子化’,汽车工业的内核将会从‘机械工业’向‘信息工业’、‘消费电子’转变,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软件定义汽车将是竞争的制高点。

10.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电动时代,汽车的制造门槛已经大幅降低,3万个零组件高度模组化,过去10年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下降空间,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软件定义汽车”将是竞争的制高点,同时电动汽车也会变成“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收入将由硬件、软件和各类汽车服务组成。我们认为进入智能电动时代,汽车工业的内核将从“机械工业”向“信息工业”和“消费电子”转变。

11.电机技术是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也是新能源领域的长期赛道。小米在电机技术领域采用的是装配一代、量产一代、预研一代的策略。

七、造车很难,但成功一定很酷

1.这三年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造车真的是太难了。其实连我都没有想到,造车这件事情难到连苹果都放弃了,所以苹果放弃以后,至少有100个人问我,苹果为啥放弃,我想主要原因还是造车这件事情挺不容易的。当然,这三年过去了,我经常用一句话来鼓励我自己,叫造车很难,但成功一定很酷。

2.我在发布会上说“要为小米汽车而战”。我清楚地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从那一刻起,我要重新成为一个“小学生”,从头学习一个极为复杂的行业,从头去面对一条漫漫的百年征程。首先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宣布造车后,短短时间内收到数万份简历,一群全行业优秀人才从五湖四海集结到小米汽车的旗帜下。

我们做了大量的拜访,虚心向行业前辈、标杆企业请教学习。宣布造车后的五个月里,我们做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调研访谈超过2000多次,拜访和深度沟通了十多家业内同行和合作伙伴。

造车还得爱车、懂车。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开满100辆车,认真学习每一辆车的优点、学习他们出色的长板。过去两年,我已经开了超过150辆车。

3.我决定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再全力冲刺至少5-10年的准备,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个全新的征程。有人问我这个压力大不大?我想回答的是,从我决定的这一刻开始,我就不再关心有没有什么压力了。我只关心我们小米有没有这个能力,为米粉做一款感动人心的好车。

4.我觉得自信还是最重要的,因为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只有闯才能有结果。其实3年前我做车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一定能成,我觉得全力以赴总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一个人有颗年轻的心,其实什么时候创业都不晚,关键问题是你要对创业(过程中)要冒的风险,所扛的压力,要有心理准备。

5.在6000多名员工里面,99(%)的同学都是原来各个车厂的、或者科技公司的,一群乌合之众,来自五湖四海,那他们怎么凝聚在一起的呢?核心点是小米模式,小米文化、小米价值观、小米方法论,这一整套起了核心作用。

6.伟大可能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我认为(是)能推动人类文明往前进步的公司,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历史的长河里面,能不能在这里面留下哪怕淡淡的一笔,都是很了不起的。

The end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和牛财经

    像牛人学习新创业、新产业、新商业...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