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吉利比亚迪,从此不再客气

节点AUTO 2024-05-31 14:08 发文

撰文 / 激光雷达

卷价格、卷AI、卷老板直播……最近几天,比亚迪带头又开始卷续航了。

5月28日,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发布暨秦L DM-i、海豹06 DM-i发布会上,其推出了第五代DM技术,可以实现全球最高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和全球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

油耗2时代,比亚迪这一次可以说改写了全球汽车油耗史,重新定义了插混技术天花板。

但是,面对势头正猛频刷热搜的比亚迪,前任“老大”吉利坐不住了。

发布会第二天,吉利汽车集团品牌用户沟通中心总经理、吉利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徐东卫微博发文:“2023年吉利雷神发动机已获中汽中心权威认证,最高热效率46.1%!全球最高事实说了算”!

虽然46.1%仅仅高出比亚迪0.04%,但毕竟是高了点。随后,吉利汽车官方微博转发该内容,并发布了吉利雷神发动机获得中汽中心认证的证书。

对于吉利暗戳戳“打脸”的操作,比亚迪选择了硬刚,双发的口水战又为车圈内卷贡献了一场好戏。

 吉利发难,另有隐情

对吉利展开回击的是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他先是在微博中重点强调了“量产”。

" 量产,量产,量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量产确实是汽车行业技术含量很高的重要节点。马斯克就曾说,与实现大批量、正利润率生产的巨大痛苦相比,做出一台原型车只是小菜一碟。这里的量产,和李云飞想表达的意思在逻辑上是相通的。

其实,据王传福在发布会上介绍,第五代DM-i技术在去年9月就已搞定了所有的技术难题。节点财经认为,之所以比亚迪现在才拿出来,就是想在发布会上直接带动销量,而不是仅仅围绕“全球最高热效率”的发动机来进行营销炒作。

这里并不是说比亚迪对“全球最高热效率”这个卖点没兴趣,而是其更看重量产发布后直接带来的销量转化。

针对这一点,李云飞随后再发微博透露,“像没有量产的,更高热效率的,比亚迪还有大把,只是不想说而已”。同时,他还晒出一张中汽中心产品认证证书,显示比亚迪一款发动机最高有效热效率达到46.5%。

所以,从量产的角度讲,比亚迪第五代 DM 技术发动机热效率确实最高,而吉利那款热效率达到46.1%的发动机尚未量产,把两者放到一块确实有失公允。

但是,吉利并不这么想。节点财经发现,虽然比亚迪更看重量产,吉利却对发动机热效率一直比较重视,甚至当做了核心卖点之一。

2023年2月,吉利在其雷神电混引擎 BHE15 Plus 的宣传中,就特别强调这款发动机热效率为44.26%。在当时的海报下方,吉利还特地标明“下一代雷神电混引擎热效率已突破 46%,目前处于验证阶段”。

 到了今年4月份,吉利宣传其雷神电混时就表示已经做到了46%“全球最高热效率”,2000km+ 满油满电续航,极限亏电油耗2L时代。

仅仅过去才一个月,比亚迪反手就来了一个"46.06%全球最高热效率"。所以,吉利对比亚迪“不客气”的态度就更容易理解了。

发动机热效率,大家都在卷

其实,节点财经认为,无论谁拥有“全球最高热效率”,都是国产品牌,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亮眼成绩。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发动机热效率"这项概念非常重要,是评定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简单来说,发动机热效率指的是,发动机有效功率的热量与单位时间所消耗燃料的热量比值。其计算方法为,以实际利用的热值除以燃料所含有的热值,比值越高,能量转化效率越高。

所以,相同油耗下,热效率高的发动机动力会更充沛,而在相同速度下,高热效率的发动机油耗更低。

一台热效率40%的发动机,其余60%会因各种因素比如进排气损耗、磨损损耗、冷却损耗、燃烧不充分损耗等损耗掉,其实是一种能源浪费。

1860年人类第一台内燃机诞生时,其热效率只有4.5%,到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热效率也只有14%。一直到2000年,汽车发动机热效率都一直没有能超过30%。

截止到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汽车发动机热效率仍都在30%到35%之间,只有少数发动机可以达到40%以上的热效率。

所以,在节点财经看来,比亚迪、吉利围绕“全球最高热效率”的争夺,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向世界顶尖领域攻坚的一个缩影。而且,不止上述两家,比如东风集团在发布东风马赫电混PHREV后,其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就曾公开表示,“东风目前开发中的发动机热效率已突破47%并即将量产,预计2026年将突破48%。”

此外,广汽集团公众号也曾发布消息,广汽动力总成自主研发团队基于广汽GCCS燃烧控制专利技术,经过深度研发,最终实现单缸机指示热效率超过52.5%,可搭载整车的多缸机有效热效率超过46%。

可以预见,围绕中国车企围绕“发动机热效率”的内卷还将继续。但是,众多车企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嘴仗背后,意在“插混市场”

这里我们先回看一下吉利。

2016年至2021年,吉利一直是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头羊。但是,最近几年,吉利的第一把交椅被人抢走了,就是比亚迪。

所以,吉利与比亚迪之间或明或暗的“较劲”不难想象。而比亚迪登上第一宝座的过程,伴随着一项重要突破,就是其在插电混动市场的突破。

节点财经认为,节能、无补能焦虑,这些优点击中了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痛点。而要在插混市场立足,“发动机热效率”这一项就必须跟上。这也是前面说的,为什么那么多中国车企要在这个领域激烈内卷。

都是看中了插混市场这块大蛋糕。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约514.9万辆,同比增长21%,而插混车销量约259.35万辆,同比增长达82.5%。2024年前4个月,插电混动市场依旧保持高速增长,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82.4万辆,同比增长12.8%;插混车型销量111.5万辆,同比增长84.5%。

按照这个增速,插混车型超过纯电车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无疑抢到了蛋糕中最大的一块。

2020年,比亚迪推出第四代DM-i,其插混车型销量猛增。2022年比亚迪插混车销量达94.6万辆,占整个插混市场的63.66%。进入2023年后,国内车企开始大力布局插混市场,开始与比亚迪争抢市场份额。

吉利与比亚迪的此番“嘴仗”,就是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

目前,比亚迪仍是国内插混汽车市场的老大,但其市场地位正在被不断挑战。不仅是吉利,其它车企也有可能向比亚迪“开战”,从而增强自家品牌的影响力。而且,节点财经认为,这种一种全方位的竞争,并不仅限于外界看到的“嘴仗”,还包括技术研发的内卷。

综合来看,吉利等厂家在技术上并不逊色太多,而比亚迪作为被挑战者并没有放松的余地。竞争越发激烈,内卷正在升级,未来或许还有更精彩的大戏等着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节点AUTO

    专注智能车资讯、测评...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