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小米三年造车,为什么就成了?

数智研究社 2024-05-30 14:02 发布于北京 发文

小米用三年的时间造车成功,向全世界证明了新能源时代,造车门槛已经降低。并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开始领先一些传统的造车强国。

 

文|韩 湘

作为一家知名的以生产智能手机、家庭生活设备的公司,小米用了三年的时间成功造车,完成了竞争对手苹果公司都无法完成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小米只用了三年,而苹果公司则前后历时十年,耗资数百亿美元。

2024年3月底,小米的第一款汽车SU 7正式推出,3万美元至4.2万美元的售价,以及酷似保时捷的造型等,使得小米接收到大量订单。据小米集团称,自从4月以来小米已经交付了超过1万辆SU 7电动车,同时则收到了接近10万辆的购车合约订单。

「数智研究社」简单对比发现,和小米SU 7售价接近的特斯拉Model 3的版本售价要比小米贵一些,而续航还不如小米SU 7。

小米用造智能手机的方式,再一次革新了汽车行业。小米历时三年成功造车的背后,是一个历经百年、拥有极长产业链的行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现实,那就是新能源的出现,以及小米的出现,将汽车制造的门槛不断降低。而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取代西方欧美各国,成为遥遥领先的一家。

「数智研究社」认为,历经百年的造车业的核心在硬件上,但在21世纪以来硬件生产的难度出现了大幅降低,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关注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性能和软件生态上去了。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更像是带着更大电池的一个电脑。

至于小米造车成功,「数智研究社」认为,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外,向特斯拉的学习至关重要。当然,与小米集团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摄像头等产品方面的多年积累,以及IOT对于人车家的技术和生态整合更是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比如,小米的手机屏幕可以镜像到汽车的触摸屏上,当汽车处于回家模式且汽车到达设定的距离之后,家里的智能灯和空调会自动打开。这些细节的整合和更新,让消费者觉得他们在被在乎,觉得他们花出去的钱是值得的。

在3月底的小米汽车发布会上,台下的“造车新势力”蔚来的李斌、小鹏的何小鹏和理想的李想,都用不同的表情诠释了他们的感受,比亚迪CEO王传福也表示“为小米捏了一把汗”。但在4月号称中国最大的车展——北京车展上,小米SU 7的展位则被全球各大汽车品牌的高管们团团围住,王传福也一改“捏了把汗”的态度直言“不容易,不容易,敬佩,敬佩”。在此前,“股神”巴菲特曾以真金白银支持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拜师特斯拉

作为全球仅次于苹果、三星和华为的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品牌,进军汽车制造业似乎是必由之路。

小米汽车CEO雷军在接受公开采访时也表示,汽车制造业虽然是一项传统且复杂的工艺流程,但新能源汽车因为不需要内燃机,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造车的难度,但要重构供应链和生产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在启动造车后,雷军从包括全球知名汽车品牌保时捷、宝马等厂商招聘了部分员工,从小米集团内部也借调了不少员工。在制造小米SU 7时,小米从特斯拉旗下的Model 3上借鉴了不少灵感。比如小米为了简化开发过程、降低成本采用了特斯拉的“千兆铸造”工艺,即通过大规模高压铝压铸制造汽车框架。这一工艺将传统汽车制造流程中的数百个流程整合为一,大大提高了制造效率,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小米虽然大手笔复制了特斯拉的“千兆铸造”工艺,但在材料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进入压铸机的液态铝一定是需要能够承受超强压力的材料。同时,小米还建立了一套经过深度学习的AI程序,来模拟不同材料在压铸机内的抗压表现。

政策扶持引发价格战

除了向高端玩家学习外,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中国速度也是不容小觑的地方。

在小米与北京汽车合作拿到造车许可证后,小米集团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造车工厂的设计,又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了汽车工厂的制造。剩余的时间则花费在流程审批、标准检测和质量控制上了。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雷军重新思考小米造车的原因时提及,在2021年1月美国政府将小米列入黑名单,禁止美国投资者投资小米后,雷军便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小米美国禁运将导致无法制造智能手机。小米需要找到新赚钱方式,汽车制造随即被选中。3月,小米宣布进军中国电动汽车制造行列,并承诺未来十年将投资100亿美元的豪言。

雷军本人其实也经过多轮次分析进军造车的利弊。“只有五到八家造车品牌能活下来,小米要盈利SU 7年产量必须要在30-40万辆左右。”从现在来看,小米需要提高产能以便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报道称在4月底选择购买SU 7的用户需要等待40-50周才能提车。

毫无疑问,目前的小米已经跻身中国造车新势力榜单的前十了。小米集团值得为这个名次庆祝,但小米造车的成功,也加剧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几年的价格压力。再放眼全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有超过100多个汽车品牌在存量市场上你争我夺,好不热闹背后的诸多品牌“流血”战斗,充满无奈。

全球来看,只有比亚迪和奇瑞出海比较成功。但在最近,美国又将对中国电动车征收的关税提高到约100%。虽然小米直言未来三年将继续专注于国内市场,但存量的蛋糕越分越小,出海又处处被卡,前途似乎不妙。

成功复制互联网营销之道

小米汽车的成功,互联网营销的信手拈来占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数智研究社」认为,互联网营销的本质在于细节的把控,小米对于消费者、对于车主的心理把握做到了极致。

举个例子,雷军在向王传福展示小米SU 7时表示,“小米从初期设计就下了很多功夫让这款车来吸引女性车主的注意。”对于这一点,雷军也给出解释称,“一般家庭做决策购车时,都是男主人负责选,女主人负责最后拍板。”

所以,小米SU 7一经问世,就得到了诸多女性车主的青睐和喜爱。

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营销。

另外,小米SU 7在发布时还提及手机支架被嘲讽,但让真正的车主来说,他肯定是愿意为这个需求买单的。这就是对于细节的深度把控和专业的解决之道。这才是互联网营销。

在这些细节的把控上,小米的高管们笃定未来新能源汽车硬件制造变得逐渐简单,成功需要靠软件适配和性能集成上。而这也是小米在入局智能手机时候的认识。现在看,小米的高管们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这也就是说,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更像是一个大手机。而SU 7,也是小米生态里的一个大设备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宣布推出第一款汽车之前,苹果公司放弃了历时十年、耗资数百亿美元的汽车研发项目。在苹果放弃造车后,雷军便要求小米SU 7支持Carplay,以适配iPhone手机屏幕在仪表盘上显示。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营销。

可惜,其他多家汽车制造品牌都没学会。

本文由数智研究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数智研究社

    解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新媒体。...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