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冰火两重天的激光雷达:海外行业鼻祖破产,国内创业热火朝天

观市 2022-11-23 18:31 发文

近期,激光雷达行业波澜不断。

前不久,特斯拉宣布,从 10 月起,面向北美、欧洲、中东和中国台湾制造交付的 Model 3 和 Model Y 都不再有超声波雷达,且自 2023 年起,全球的 Model X 和 Model S,也将全面取消超声波雷达的搭载。这意味着,特斯拉将采用纯视觉(只用摄像头)自动驾驶方案了。

紧随其后,据外媒报道,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和日本电气通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激光可以让自动驾驶汽车失明,看不到移动的行人和其它障碍物,并认为道路是安全的,可以继续行驶。

与此同时,国外的激光雷达老牌企业们开始了寒冬大逃杀:全球车规级激光雷达鼻祖、24年前创立的Ibeo正式破产;日前,另外两大激光雷达巨头Velodyne和Ouster则对外宣布进行全股合并。

值得玩味的是,国内的激光雷达玩家似乎完全不受影响,近期,不到一周的时间,禾赛、速腾、亮道先后发布产品进展。那么,激光雷达到底是不是自动驾驶的最优解?

被追捧的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派和纯视觉派,到底谁是自动驾驶的未来?这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业内人士来看,激光雷达是解决高级别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关键。事实上,除特斯拉是坚定的“纯视觉”派,大部分车企制造商和自动驾驶企业还在加码激光雷达。

作为自动驾驶车辆的“眼睛”,激光雷达是车辆“大脑中枢”做出判断前期的基础数据来源之一,车辆大脑将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后,再发出行为指令。目前,汽车激光雷达主要用于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协助汽车认知路面自然环境,自主整体规划行驶路线。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开始将激光雷达量产上车。据华西证券统计显示,进入2022年,拥有激光雷达的量产车骤增至16款,其中搭载超过1颗激光雷达的车型多达9款,拥有激光雷达最多的长城沙龙机甲龙,足足搭载4颗。

当然,激光雷达的固有缺陷不容忽视,比如成本过高、供应链不成熟等问题,但是其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Yole Intelligence发布的《2022 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2021年全球用于汽车与工业领域的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达30万台,市场规模高达 21 亿美元,相较 2020 年增长了18%。未来五年,激光雷达整体市场仍将延续强劲的增长势头,或以2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应用将是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机遇在前,资本也在加紧布局。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今年截止目前,激光雷达相关融资已有14笔,不乏多笔过亿元大额融资。

在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引力场”逐渐失效的背景下,被资本捧热的激光雷达,也吸引了职场人的关注。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 “offer比较”的话题中,不少自动驾驶的从业者活跃在此,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建议。“从客户来看,禾赛、镭神这些公司未来可期,”在脉脉网友看来,“他们的客户都是自动驾驶、机器人以及工业检测行业。”


(脉脉网友咨询激光雷达offer)

两极分化的局面

进入2022年,激光雷达行业格局已经开始走向分化。

公司上市易、产品上车难正成为国外激光雷达行业的标签。随着Quanergy的退市、Velodyne和Ouster的合并,剩下的几家激光雷达上市公司,处境也不容乐观。目前,除了激光雷达第一股Luminar市值维系在十位数的市值外,其他激光雷达上市公司市值仅剩9位数。

与国外激光雷达企业的境遇大相径庭,以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为代表的国内激光雷达赛道正迎来一股火爆的融资潮,而这背后的投资方不仅有知名的VC/PE,还有小鹏、东风、百度、小米等大企业加持。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激光雷达市场已处于迅猛增长的阶段。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数量还不到8000颗,今年1-9月,前装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已达5.7万颗,预计全年达12万颗,增长10倍以上。

一边是行业鼻祖破产,另一边是创业热火朝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首先,与国内外对待激光雷达的态度有关,国外车企比较保守、谨慎,市场销量一般。而国内的车企对激光雷达的态度相对激进,争先恐后得“上车”,市场有极大的需求。

其次,成本低、本地化服务的优势,也是国内厂商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原因。Yole Intelligence今年8月发布的《2022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显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禾赛科技总营收第一,速腾聚创排名第二,其次是Velodyne和Outster。L4级别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方面,禾赛排名第一;全球ADAS激光雷达定点数量,禾赛排名第一,Valeo排名第二。而2020年,中国还没有企业能挤进全球TOP10。

毫无疑问的是,在“上车”的关键时刻,国产激光雷达企业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这其中,从路线之争到产品之争,国产企业能走多久,值得期待。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观市

    市场洞察家,有深度,有温度。...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