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林志颖驾特斯拉自撞起火,新能源汽车们该醒醒了

紫金山科技 2022-07-27 10:39 发文

 近日,中国台湾明星、赛车手林志颖驾驶特斯拉Model X自撞后起火受伤住院的新闻以及近期因气候等原因,中国新能源车频发自燃等事件,再次引发了业内、市场和用户对于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质疑。加之刚发布不久,自诩可比肩500万豪车的理想L9试驾车空气悬架断裂及问界M5当街断轴风波,人们不禁要问,新能源车到底怎么了?

01易引“火”烧身:争议中的新能源汽车安全

提及中国新能源车进入今年以来的引“火”烧身,我们不妨先看几个实例。

6月13日深夜,鄂尔多斯市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一家华为专卖店起火,店内摆放的华为新能源汽车问界M5被烧得仅剩车架,火灾致两人死亡。另据网易报道,此前,华为汽车展厅内也曾发生一起因插座引起的冒烟事故。

6月11日,广东省河源市两辆新能源汽车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其中一辆小轿车被烧成骨架。6月下旬,安徽省合肥市一辆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突然冒烟自燃。

5月30日,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巫峰路煤矿村旭东路207号路边,一辆电动汽车在行驶中突然起火。据现场目击者表示,现场用了十几个灭火器都灭不了火,车上的电池还发生了爆炸。

如果说上述事件仅是有关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的零星报道,那么近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接报各类交通工具火灾1.9万起中,新能源汽车640起,同比上升32%,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7起新能源汽车火灾的统计就应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整体状况表现了。

那么问题来了,仅就起火而言,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到底安全与否呢?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范围内共发生约3000起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新能源车的火灾风险总体高于传统汽车。

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召回共计59次,同比增长31.1%;涉及车辆83万辆,同比增长75.9%,占全年汽车召回总数量的9.5%。

另据AutoInsurance EZ的报告,其在结合和研究了来自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NTSB )、运输统计局 ( BTS ) 的数据以及来自Recalls.gov的政府召回数据后发布的最新2022年版报告认为:与电动汽车发生碰撞相比,虽然大众更有可能在碰撞后看到燃油车起火,但这仅仅是因为电动汽车在道路上不像燃油车那样普遍,并不一定意味着电动汽车不太可能着火。

为此该报告还引用了田纳西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电动汽车起火比传统燃油车更常见,即电动汽车每1000次启动就有3次发生火灾,而燃油车每10000次启动中只有1次发生火灾,电动汽车起火的情况远比以前想象的要普遍。同时,该研究还称,电动汽车起火占了美国汽车起火事件的1/3,而这还是在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更为重要的是,该报告认为,在较旧的传统燃油车中,线路和电池开始发生故障,使它们更容易在事故中着火,但鉴于目前大多数电动汽车还没有达到老式燃气汽车的高龄,因此目前没有任何数据显示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会面临更高的电池起火及爆炸风险。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还有由于过度充电和高温而存在电池起火的风险,而这是传统燃油车不必担心的。

中美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代表,上述针对两个国家和市场的相关统计,应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尽管如此,相信业内仍会有人拿出不同的分析研究,来说明新能源汽车比传统燃油车更安全(基本是以是否更容易自燃和起火为标准),但我们更倾向于AutoInsurance EZ的报告,因为它考虑了更多的现实因素,例如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保有量(包括销售量)、老旧程度(新能源车普遍使用年限要远远低于传统燃油车)、潜在的风险因素(过度充电和高温)等,更能客观地反映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

不管争论如何,即便是不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易引“火”烧身也是既定的事实存在,要替代和超越传统燃油车,做得更好不是理所应当吗?

02“断舍离”,新能源汽车质量堪忧,各方反应不一

如果说上述新能源汽车易引“火”烧身更关乎的是汽车的安全,那么近期被媒体曝光的理想L9试驾车空气悬架断裂以及问界M5当街断轴事件,则更与新能源汽车的质量(主要是设计、制造、材料等)相关(其实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安全)。

有关这两起典型的新能源汽车事件,网上有诸多相关报道,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索查阅(但愿某些报道没有被删除),基本上也是分成两派,公婆各有理。

其实在我们看来,对于新能源汽车(本身就处在发展和不断改善之中),尤其是新进入造车领域的造车新势力或者ICT及互联网厂商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不可避免,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因为质量问题,导致伤亡事故的出现,市场和用户更看重的是出现问题之后相关企业的态度和反映。

就上述的理想L9和问界M5的事件,理想宣布延保,且这个质保没有限制条件,质保在二手转卖后依然有效。尽管如此,有部分网友还是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即“问题的关键是你这玩意儿的质量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是高速这么整的话,那是要出严重事故的。”

与理想至少提出延保措施相比,问界M5合作方之一的华为,确切地说是华为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则针对网上有关问界M5当街断轴的说法相当愤怒,并称是曲解,甚至是抹黑问界M5,同时转发了两篇分别名为《问界M5发生交通事故,新能源车该不该背锅?》和《第九科技时评:赛力斯华为问界汽车确实抗撞!》的文章作为第三方的反驳。

同样,具体的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网上查阅,尤其是后面网友的某些留言和评论还是很有道理的。

但在我们看来,余承东自身的言论还是值得商榷的。针对事故,理应关注的是自己用户的人身安全,毕竟从现场照片看,问界M5受损确实比较严重。但从余承东在朋友圈推介上述两篇文章的言论不免让人失望。其首先否认问界M5断轴的说法,其实在这里是不是断轴真的不重要,前轮与车体都分离了(官方回应是撞击点为车辆右前轮,导致前悬架断裂及右前轮脱离),即便不是断轴,车辆基本已经失去平衡和失控了,这才是关键。其次,是余承东称撞击问界M5的是有安全坦克之称的沃尔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问界M5理应被撞成这样,先不说沃尔沃的安全性,无论是在权威的美国IIHS碰撞测试,还是国内的中保研汽车碰撞测试中,已经远非当年的绝对领先优势,作为一直对外坚称要做汽车界的No1和把用户体验始终放在首位的华为,不应该对自己参与造的汽车有更高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吗?

最后,就是其所说的抹黑的说法。部分媒体,甚至用户,因为专业性的原因,凭借直观的感觉和汽车常识,提出断轴的说法,充其量就是不妥,或者说是不懂,谈何抹黑,难道媒体和用户对于华为参与的产品一点意见和想法都不可以说吗?而一旦说出来,就被冠以抹黑的名头,如果我是用户,未来在选择华为产品时,还真要好好掂量一番,毕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是完美的,多少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可一旦出现问题,如果连提出自己意见和想法的权力都没有(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试问哪个用户还敢买?用户利益第一的企业之道如何体现?

当然,作为在业内有“大嘴”之称的余承东,其言语的直来直去也许并非代表他,甚至是华为的本意,但至少在此次问界M5断轴风波这件事上,其言论确有不妥之处。还有其引用的两篇所谓反驳文,其实也多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03敬畏之心与监管法规同行,中国新能源汽车方有未来

新能源车也好,传统燃油车也罢,最终影响用户体验和安全还是在“造“上。

众所周知,汽车制造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整车开发是相当复杂的项目工程,从前期产品规划到整车量产过程,其中涉及大量设计与验证环节,需要用到一万多个零部件,耗费3~5年时间。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由于各车企传统制造能力(包含设计开发、项目流程管理、质量控制、整车制造等)的不同,所生产的汽车产品质量、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对于汽车产品而言,受限于其应用环境与生命周期,行业均运用成熟可靠的技术生产稳定的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虽然整车动力总成系统升级重构,制造门槛有所降低,同时行业正处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传统汽车产业加速融合阶段,但考虑到汽车的应用环境与生命周期,我们认为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传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仍至关重要。

基于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造车新势力们毕竟不是造车出身(几乎都是半路出家),所以一定要对造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那就是尊重汽车产业的设计、技术、市场等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浮夸,不投机取巧,不追求短期利益,踏踏实实,将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更重要的是付之于行动,才能最终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除了造车新势力本身的敬畏之心外,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在面对新能源车这一新的领域也需与时俱进,从标准、法律法规等层面约束、监管,甚至是惩罚违规的企业。所幸的是,我们的国家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例如今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其中在保障产品质量方面,意见提出强化供应商管理。企业要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整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提出明确的产品安全指标要求,制定供应商质量体系评价制度,强化供应商评估。鼓励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积极配合开放与产品安全、质量分析等相关的必要数据协议。

在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方面。企业要积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开展设计协同,持续优化整车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匹配以及热管理策略,明确动力电池使用安全边界,提高动力电池在碰撞、振动、挤压、浸水、充放电异常等状态下的安全防护能力。鼓励企业研究应用热失控实时监测预警装置和早期抑制及灭火措施。

写在最后:

一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但我们依然相信,只要我们的造车新势力对于造车从心底有一颗敬畏之心;我们的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有相关的标准及法律法规的遵循、约束和惩罚;我们的市场和用户能够擦亮眼睛(毕竟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去选择那些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对自己的产品高标准,严要求,勇于担责的造车新势力厂家的产品。

只要做到三方合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紫金山科技

    出品5G+AI的专业报道,聚焦产...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