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蜂巢IPO终止带来的一些思考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2023-12-25 13:41 发文

近期的公开消息,最终蜂巢能源及其保荐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是撤回发行上市申请,结束了一年的 A 股科创 IPO 申请旅程。

蜂巢IPO的终止,也让我联想到了近期在港股上市的瑞浦兰钧。

蜂巢和瑞浦兰钧这两家锂电公司,在很多维度上都有着许多相似性。

比如两者背后都有金主爸爸,蜂巢后面有主机厂长城汽车,瑞浦兰钧后面有世界“镍王”青山实业。

比如两者都是起步于新能源锂电这个产业周期风口最繁荣的后半程,几乎都在2018年前后。

比如两者近三年的财报都是处于大幅度的亏损状态。

比如两公司从诞生开始,公司所向外界展示的行为模式(比如急速地产能建设,新产品发布,融资节奏,各种媒体公关和各路大V夹持的造势活动等等)完全就是奔着以最快方式去上市的目的去的。

蜂巢在上述某些层面则更为甚之。

但目前无论是瑞浦兰钧推而求其次去港股的上市,还是蜂巢两次死磕科创板最终的失败,让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能源锂电这个产业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在大A股上市募资融资的层面上已经关上了大门。

历史周而复始,新能源锂电产业也不例外。

赶着最早期产业政策的红利,不少企业往往都借着资本的力量,随着市场快速扩张的行情而上市了。最为典型的例子:C公司以及C公司产业链上游的一些供应商企业。

而到了产业风口的后期,后来的公司基本上在产品技术上与早期的企业同质化较为严重,常规的操作套路无非都是在借助背后金主和资本的力量,快速扩大产能以及市场占有率。

但是这种操作套路,逐渐在被国家政策层面否定。国家政策层面更多的是想看到你突破性的技术,以及突破性技术带来的切切实实地正向收益,而不仅仅是高额的营业流水,更不是去重复造轮子。

当然,以蜂巢能源为例,确实也想守正出奇,通过一些自己认为的革新技术来证明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去增添一些上市的筹码,满足科创属性。

但是光有技术性概念和成熟度不高的产品往往是不够的,比如典型的案例:蜂巢的无钴电池。

无钴电池,从PPT层面讲,绝对是一个很好的idea。

但是截至今日,无钴电池的装机量到底有多少?无钴电池,除了长城之外到底有多少其他主机厂愿意follow这个技术路线?无钴电池在所有化学体系的电池类型里装机量占比是多少?这些都没有一个公开的数据。

更别说无钴电池从某个维度能像比亚迪刀片电池和特斯拉46××大圆柱一样去引领一些技术方向的变革,并在市场上有大量的追随者。

如果没记错,蜂巢在其曾经的电池日里还讲到所谓的“果冻”电池,以及“龙鳞甲”电池,但这些技术从发布之日起,市场并没有给予他们太多的回音。

回到行业发展的本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乘着行业东风,顺势而为,固然是一个很好的画面。

但是公司发展需要沉淀,产品需要打磨,新技术需要市场真正地认可(不能总是搞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内循环),市占率需要逐渐提高,盈利能力需要公司从多个维度去构建,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时间的夹持和检验。

更何况新能源锂电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壁垒,高资金壁垒和高人才壁垒的产业。

舍本逐末,急功近利,往往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新能源赛道是一个值得长远追逐而又正向的赛道。虽然说国家政策层面对上市融资收紧了,但不等于这个赛道就消失了。

赛道一直存在。蜂巢以及类似蜂巢的新能源企业,如未在当前时间节点成功上市,倒不是一件坏事。

接下来,应该是静下心来,从长计议。

本着不已上市为最终目标的心态,好好去经营自己,在当下因卷而导致的产业发展和融资渠道相对“冷清”阶段,去积蓄更多的内生力量,为后面的真正崛起和长期的赛跑做好充足地准备。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关注: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技术,欧洲...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