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出手王炸!宁德时代力克储能难题

能源圈 2024-04-15 13:43 发文

储能领域再次迎来历史性突破。近日,锂电龙头宁德时代重磅发布全球首款储能新产品——天恒储能系统

天恒储能系统之所以在行业掀起巨浪,是因为其特点直击当下储能困境:一是全球首个5年零衰减系统,可大规模量产;二是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实现6.25兆瓦时级的高能量;三是储能专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极致安全。

千磨万击,突破瓶颈

储能应用环节往往面临着储能系统实际寿命不达预期的问题及安全风险

传统储能模块中,电池模块是并联状态,充电时,有一个电池单体充满,并联的全部电池簇都要停止充电,放电时则相反。但是实际应用中,由于循环次数、充放电速率、温度等方面的影响,很难做到所有电池模块“同进同退”,以至于衰减。一些已经投运的储能系统首年容量损失就超过15%,实际放电量远远低于标准容量。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功率型储能实际运行寿命平均不足3年,而预期寿命是10年。能量型储能实际运行平均寿命不足8年,而预期寿命是15年。除此之外,有明确报道的储能火灾安全事故超过60起。

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厉害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仿生SEI和自组装电解液技术,成功解决了锂金属高度活性的难题,有效遏制了氧化反应引发的热失控现象,辅机功耗全生命周期可控且不增长,真正做到由内而外的“冻龄”

锂资源是最理想的电池技术候选之一,但是高反应活性的锂金属会与任何有机电解质发生反应,从而形成脆弱且不均匀的固态电解质相(SEI)膜。

通过制造具有仿生离子通道和高稳定性的坚固的人造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薄膜解决该难题。仿生SEI在隔绝锂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同时,还对保证了锂的整体稳定性,叠加自组装电解液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外界对储能系统的不利影响。

据悉,宁德时代2016年便开始布局长寿命、零衰减的技术研发。天恒储能系统达到首5年容量0衰减,以及首5年功率零衰减,是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节点,也是全球长寿命锂电池的一个里程碑。

此外, 天恒的容量可以做到 6MWh 级,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高 30%,占地面积 减少 20%。能量密度方面,天恒储能系统采用磷酸铁锂材料体系,能量密度可以做到 430Wh/L。

战线拉长,弓满弦发 

对于如今的新能源来说,市场只会越来越残酷。而企业拉满弓弦,既是为了脱颖而出,也是为了让市场回到正轨。

之前已经提及,新能源企业磨刀霍霍,会在储能、智能化领域不断成长。宁德时代也为公司制定了三大战略发展方向:

一是以“电化学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为核心,实现对固定式化石能源的替代,摆脱对火力发电的依赖

这一点,除了水滴石穿的长远布局,在储能技术领域攻克安全难题外,宁德时代还在储能电池领域,入围国内多个电力央企储能系统设备框架采购,与中车株洲、中国电建、晶澳科技、正泰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

海外市场方面,宁德时代也不遑多让,助力 Nextera 实现 1.8GWh 规模的全球最大光储单体项目并网;为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 ENEL 交付 6.4GWh 规模的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群;为西澳电力公司 Synergy 交付 3.8GWh 规模的澳洲最大独立储能项目。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3 年宁德时代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 40%,连续 3 年位列全球第一。

二是以“动力电池+新能源车”为核心,实现对移动式化石能源的替代,摆脱交通出行领域对石油的依赖

该方向是宁德时代的老本行,目前,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庞大:与 BMW、Daimler、Stellantis、VW、 Ford、Hyundai、Honda、Volvo 等海外车企深化全球合作;持续与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宇通、小米、 北汽等国内车企强化合作关系。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3 年公司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 36.8%,较去年提升 0.6 个百分点,连续 7 年排名全球第一;2023 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 40%,连续 3 年排名全球第一。

三是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可持续、可普及、可信赖的能量来源

智能化对电池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储能衰减问题为例,如果用AI智能调整系统温度,储能系统被外界影响的概率会降低。

宁德时代同样布局了AI,今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宁德时代设立的香港研发中心最主要聚焦于AI for Science(AI 驱动的科学研究),“挖掘新能源材料、体系和应用方案的AI都是要Focus做的事情。”欧阳明高指出,AI将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突破,让其在2030年左右实现产业化突破更具确定性。

大规模储能安全很重要,尤其是在AI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背景下。为达成储能极致安全的目标,宁德时代基于技术开发、测试验证、运行监控、安全失效分析的完整循环建立了储能专用质量管理体系。

新能源市场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面对新赛道,只有不断提升储能系统的参数门槛,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已认证
    能源圈

    2023年度影响力创作者...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