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深度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构筑商用车供应链“护城河”

汽车纵横全媒体 2024-04-24 09:45 发文

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打好协同战、系统战,通过不断导入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安全、韧性、绿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是推动我国商用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经过多年发展,依托健全的产业体系和规模优势、成本优势,中国商用车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取得先发优势,这为中国商用车品牌下一步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足够底气。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与产业格局复杂多变,自然环境、地缘政治冲突、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巨大冲击,造成的国际贸易不畅、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断点卡点频现以及国内供应链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严峻。在2024中国商用车论坛“新产品、新技术助力商用车供应链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我国商用车供应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商用车供应链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软件和解决方案等展开交流探讨,助推我国商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罗军民主持论坛。

商用车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新质生产力”也被频频提起。从行业角度看,商用车供应链脱碳加速推进、跨界深度融合、边界不断拓展、数字化加速转型的趋势愈发清晰。在新能源方面,2023年我国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为11.3%,新能源商用车目前正处在政策与模式驱动阶段,部分场景纯电动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已展现出优势。未来几年将进入技术与成本驱动的模式,以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为导向驱动运营价值提升、技术升级和供应链创新发展。预测2025年中重卡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9%,2030年将达到20%以上。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中心长沈彬认为,从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乘用车高度内卷情况来看,商用车新能源化进程将会比预期的更快。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中心长沈彬

沈彬分析指出,新能源中重卡车型主要覆盖城市用车和短途运输市场,长途高效运输市场也在呼唤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中重卡。随着高压快充、大功率燃料电池、高压储氢等技术的发展,纯电动中重卡可向500公里场景拓展,氢燃料电池车型会向800公里以上中长途的运输场景发展。在智能网联方面,国家部委规划显示,将进一步推动L3及以上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应用。政策及市场需求将加快推动商用车智能化产品的落地。主要应用场景为干线物流、智能港口、智慧矿山、园区物流、园区环卫等。其中,干线物流场景是当前L2及以下级别智驾产品的市场主流;2027年L3及以上智驾产品将以试点运营的形式逐步批量推广;封闭L4场景将在两年内进入批量商业运营阶段。在网联化方面,目前全产业链已具备完整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的能力,完成了以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数字化建设阶段。沈彬表示,聚焦于价值创新为特征的数智化创新阶段,结合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价值创新应用及更优的体验,是产业链在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发力点。北汽福田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凤刚则从商用车的物流应用场景需求出发,分析了商用车产业的未来发展。他认为未来物流模式将逐步向集约化发展,中国商用车产品结构会发生新的变化,物流运力需求也会有所增长。但是,在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技术发展大趋势下,商用车的运输效率会不断提升,如在智能驾驶技术助力下双驾变单驾;在车联网技术加持下,车货将实现精准匹配,提高物流效率。

北汽福田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

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凤刚整体看来,中国商用车市场需求量不会因为运力需求的增加发生大的变化,而是基本维持在300万辆左右的存量发展市场。产品结构化存量市场的竞争发展,必然会对新能源、智能网联、大数据等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应模块的产业链布局要更加完善。虽然目前我国部分资源的规模和体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是像以芯片、燃料电池为代表的高精尖核心技术,我国尚未完全自主掌控,或者有些模块自主技术成熟度和竞争力还不明显。为此,商用车企业应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产业转型,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供应链体系,以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和挑战,而科技创新则是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动力。对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殷旅江教授也认为商用车有两重属性:一是新质生产力当中的新劳动工具;二是商用车产业本身是提升改造的一个对象。两重属性决定了商用车必须要走转型的道路。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殷旅江教授

新技术推动商用车高质量发展

中国商用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对供应链的保证能力、响应速度以及新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技术链看,核心部件技术、多能源复合动力技术、车载储氢制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氨醇内燃机技术、电动专用平台整车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要素相辅相成。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的需求,核心部件产业链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在动力方面,主机厂开发适合新能源中重卡标准电芯,电池供应商需要与主机厂深度融合,提供更加合适的标准电芯,并共同推动行业内统一的电池规格。另外,未来电机将与传统后桥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电机控制器将集成到电驱桥,对功率器件抗震提出更高要求。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EV商用车研发总监柳建新介绍到,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商用车产品开发逐渐向乘用车平台靠拢,尤其是动力总成系统开发,“乘商共用”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另外,因为商用车车型种类很多,应用领域差异较大,所以整零企业之间要加强协作,共同定义产品平台,在变革窗口期共迎机遇与挑战。

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

EV商用车研发总监柳建新

在动力域控制器领域,其功能安全要达到ASIL D、EMC挑战CLASS 4,信息安全建立纵深防御体系,同时开发满足AUTOSAR标准的自主软件平台,解决卡脖子问题;国产化芯片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供应链安全。控制器的供应方也将由原来的整机供应转换为子模块、子技术供应。商用车的动力选择,并非电动化一条路。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院长盛利强调,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导下,传统内燃机动力系统要积极进行减污降碳技术转型升级。整体来看,内燃动力系统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内燃机减污降碳技术路线短期以提升热效率+发展混动技术为主,中长期以天然气、甲醇、氨、氢等低碳和零碳燃料为主,各种燃料技术路线并举。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总院副院长盛利东风公司研发总院先进材料与先行技术研究中心氢能研发总监李洪涛特别指出,商用车绿色低碳转型是交通领域“双碳”目标达成重中之重,氢能技术在商用车领域应用未来具有竞争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从全生命周期探索可盈利的应用场景与商业化模式,加快氢能全价值链技术攻关来降低购车成本与用氢成本,将引领燃料电池商用车跨越式发展。

东风公司研发总院先进材料与先行技术

研究中心氢能研发总监李洪涛

从快速补能来看,配合高压快充的发展,充电桩功率需要提升到兆瓦级,充电设施厂商需要与主机厂深度合作,支持V2G、预约充电、插枪保温等功能。在智能化方面,智能网联产业链布局呈现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体系形态。它涉及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数据服务以及创新应用等多个关键环节,同时需要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和跨界融合。智能驾驶域控的SOC大算力芯片技术发展较快,在产业链中已大批量商业应用,但是相比国外成熟的SOC芯片平台,开发工具链和应用生态还需持续提升,同时降低芯片平台间的算法移植资源投入,需要全行业共同支持国产SOC芯片的开发和匹配应用。中国汽车芯片产业要想打造安全、韧性、可控的供应链,需要坚定走自主道路。广东鸿翼芯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敏在演讲中提到:“中国车规级芯片正在实现从国产替代到创新领先。未来,我们希望看到中国道路上的每一辆车都有澎湃中国芯。”

广东鸿翼芯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敏沈彬表示,车载操作系统要与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充分解耦,各类驱动、算子库原子化;自动驾驶在定制化感知算法、车辆精准控制及节油算法方面需要快速地迭代提升。智能座舱的技术呈现乘商趋同趋势,但是相比乘用车,商用车的导航地图和导航引擎在限高、限行等特殊场景方面适应性不足,在适配自动驾驶定制化开发方面资源较少,对产业链需求迫切。在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技术方面,从系统独立控制发展为系统耦合协同控制时,需要整合转向和制动零部件间的深度联合开发。目前,部分头部零部件公司已经在同步布局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产业,已实现系统的成本和特性最优,需要国内底盘供应商加快系统融合开发,提供有竞争力的底盘域控制器产品。科技创新助力供应链转型升级,新兴技术的快速落地需要供应链的有力支撑,产品、技术、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和早期握手,将共同助推商用车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落地与迭代需要国家给予积极引导,行业予以资源支持,供应链聚焦发力攻克核心技术,确保中国商用车中长期发展的产业链资源战略安全。

协同发展,共生共赢共融

当前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合作模式正由传统的链式关系向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演变,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出产业新生态,并衍生出产业新模式。同产业竞争正在向跨产业竞争转变,合作共赢和共同进化将成为产业链的发展共识。需要指出的是,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生态不仅限于零部件企业,还涉及开发、测试、验证等跨行业企业。两者需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共同建立高效的联合创新开发体系,从前瞻预研到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应用同步开展工作,持续提升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作为传统零部件企业,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处在产品从结构件往功能件转型的关键期,着力构建具有模块化产品和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能力。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海鹰表示,零部件企业需要和整车企业开展深度整零协同,即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产业化。

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海鹰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功率级/机械级半实物为商用车开发提供了一个高效、成本较低的环境,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确保产品性能和安全性。苏州英特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工张虎介绍到,将真实的被测件与模拟的外部环境集成,构成虚实结合的“整车级”测试系统,可以将测试与验证的环节前移,提高研发效率;同时,模拟的外部环境可控性好,可重复性好,易于实现复杂、极端的环境,测试更加高效和安全。英特模将以更懂中国汽车研发需求的测试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成功。

苏州英特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工张虎

罗军民指出,一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验检测设备,特别是开发设备,一般都选用跨国公司产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自主企业在此领域有所建树,并帮助中国企业解决了许多新的难题。实验检测设备同芯片、软件一样,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短板之一。他号召中国车企多用自主产品,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建设更宽、更安全的供应链护城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罗军民

人工智能新时代,AI成为一个重要风口。AI、低代码与FMEA是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的三大关键技术。通过三者协同工作,企业不仅能够实现降本增效,还能够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上海适途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段晓科介绍到,AI、低代码与FMEA将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与故障的预防预测、响应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及数字化转型加速。

上海适途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段晓科

目前我国商用车产业在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电气、外观造型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技术突破,但是行走系统始终做得不是特别完善。湖北优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刚为行业带来了他的解决方案。王刚说到,湖北优软活塞式空气悬架拥有多项专利,且完全自主,将助力车辆底盘行走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湖北优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刚

当然,汽车产业链生态合作伙伴不仅局限于国内,还有跨国供应链企业。博世公司有着138年历史,其不仅涉足乘用车业务,同时也致力于商用车领域。在过去近20年里,结合中国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博世在国内布局本土的研发和生产,服务于全国大量的商用车客户。博世工程技术中国区总裁毛泰祥表示:“针对中国商用车用户的本土化研发将推动商用车和物流产业链的节能安全和高效发展,同时遍布世界各地的博世生产网络和服务网络也在积极助力中国商用车的客户走向全球。”

博世工程技术中国区总裁毛泰祥

总体而言,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打好协同战、系统战,通过不断导入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安全、韧性、绿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实现共生共赢共融,是推动我国商用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将持续助力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汽车纵横全媒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媒体...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