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中国品牌霸屏慕尼黑的时候,这一点不会没想到吧?

深度车评 2023-09-18 14:45 发文

文|车评君

数日前德国总理舒尔茨的喊话好像搞错了对象,德国百年车企没被中国品牌吓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倒是吓得不轻。

中国品牌成群结队到慕尼黑车展秀肌肉的时候,其实就该想到,旧秩序不会那么容易承认失败,尤其你的耀武扬威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他垂死也得跳起来咬你一口。

冯德莱恩周三在欧洲议会发表年度欧盟“盟情咨文”讲话时,宣称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她的表态是强硬的,因为原话这么说:“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这是冯德莱恩在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发表“盟情咨文”的机会,她选择将中国电动汽车的威胁作为主题,尽管德国等欧盟成员国表达了明确反对。

车评君采访的WTO专家说,冯德莱恩所谓的“反补贴调查”是在WTO框架内在必要条件下允许采取的一项措施。

反补贴调查是指进口国(地区)主管机构依法对接受补贴的进口产品进行调查,并通过征收反补贴税或价格承诺等方式,抵消由禁止性补贴和部分可诉性补贴造成不利影响的一种贸易救济措施。如果在调查期结束后,认定存在违反WTO认定的补贴行为,主管机构有权对特定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能引发反补贴调查的补贴分为两类:禁止性补贴和可诉性补贴。什么是禁止性补贴呢,简单的说,就是国家为鼓励企业出口直接给的补贴,像出口直补、出口优惠信贷、购买国产零部件的退税、出口名牌扶持措施等,这种措施简单粗暴,极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极易引发反补贴调查。还有一类是可诉性补贴,这一类补贴不与出口直接挂钩,就如国家给予某个行业某个地区的税收优惠、优惠贷款等。

目前欧盟调查的重点可能会落在出口退税政策和新能源车的购置税优惠上,目前新能源汽车出口退税率在9-13%之间,购置税则为减半征收,此前政府购车补贴已经取消。购置税是给予消费者的税收优惠,预计认定为政府给予汽车制造商税收优惠的可能性不大。

参照纺织品、太阳能等其他行业的经验,反补贴调查成立导致征收惩罚性关税的一般是针对禁止性补贴。由于各国普遍施行,可诉性补贴调查成功的案例较少,因为一旦征收惩罚性关税极易招致贸易报复措施。因此,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也必将非常谨慎,此次调查期为13个月,时间较长,完全存在斡旋空间。如若斡旋不成,则有可能征收惩罚性关税,目前具体惩罚性关税额度还不明确。

想要真正落实到征收惩罚性关税并不容易,目前欧盟内部各国意见并不一致,法国带头提议制裁,德国则持保留意见,尤其是德国汽车整车制造商组织对此调查有不同意见——大众集团(包括奥迪、保时捷等)、奔驰、宝马在中国有巨大利益,但零部件供应商组织和工会组织对此态度暧昧,因为担心中国企业大量涌入,积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影响了就业。

对于欧盟突然发起反补贴调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4日给予了措辞强硬的回应:“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商务部发言人的回应相当于给欧盟严重的警告,保护主义若抬头,毕竟遭受对等报复。同一天,商务部宣布自2023年9月16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继续征收反补贴税,实施期限5年。

法国是躲在背后的始作俑者,由于法国车企在中国业务式微,他们并不惧怕报复措施,所谓光脚不怕穿鞋,但在他们的业务大本营欧洲,他们可得严防死守——再丢掉,就输得底裤都不剩。

今年7月初,法国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提案。法国提交的提案源于数月前法国大量工业企业的敦促,包括法国两大车企控诉中国电动汽车正在破坏法国的市场秩序,损害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汽车产业,出于产业保护的考虑,建议政府采取措施。

WTO框架下确实有产业保护条款,但看看比亚迪蔚来等在欧洲的售价,远高于中国国内售价,比起欧洲电动车也不遑多让,能损害你什么产业,基本属于强词夺理。

但是,破坏产业是个敏感话题,等同于动摇欧盟的经济根本,等同于减少就业机会,于是经济问题政治化。政治投机者们嗅到机会——在没有充分调查和听取欧盟成员国意见的情况下,冯德莱恩突然做出这一表态,就在慕尼黑车展刚刚结束的时候。

英国报纸很敏感,马上用“作秀”来形容冯德莱恩的表态,谁都知道,冯德莱恩志在争取连任下届欧盟委员会主席,这是一次绝好的契机,在乌克兰援助政策上频遭质疑的她急需一次契机,证明她是欧洲人,能帮助欧洲抵御外敌。

借着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刷屏霸屏、耀武扬威的机会,她抛出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以欧洲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秩序保护者自居,争取更多欧盟国家的主持,争取更多选票。

说中国车企,用“张扬”这个词其实一点不为过。中国人容易从妄自菲薄无缝过渡到妄自尊大,本届慕尼黑车展共有9家中国整车企业参加,占比近三分之一,零跑、蔚来、小鹏、阿维塔、比亚迪、上汽,甚至还有不起眼的赛力斯和东风风行,就连老头乐企业也要攻入欧洲市场。动力电池及智能驾驶方面参展的则有宁德时代、欣旺达、孚能科技、地平线、黑芝麻、轻舟智航、商汤绝影、禾赛科技、纵目科技,阵容不可谓不庞大。

虽然张扬不是他们的本意,但在欧洲媒体看来,这种群狼式的集体出击无异于一种“入侵”,用这个词的时候写的人咬牙切齿,看的人胆战心惊。

看看车展期间欧美各国媒体的报道,我很奇怪各车企领导为何并未产生不祥的预感,难道没有一种被抬到火上烤的感觉?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比亚迪去年售出了180万辆电动汽车,不是仅在中国,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将特斯拉拉下了马,是电动汽车市场无可置疑的领导者。”

法国《世界报》: “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在数年内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导者”。”

“德国之声:“与德国汽车制造商相比,比亚迪拥有技术优势,它以更低的成本制造更高效的电池,而大众汽车不得不依靠众多合作企业采购电池。在至关重要的汽车软件方面,德国也落后了。”

《斯图加特新闻报》:“曾经无可争议的德国技术领先者,在电动汽车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德国《经济周刊》:“业内专家预测,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将成为‘属于中国人的国际车展’。”

《纽约时报》: “中国速度’反映出中国汽车工业向电动汽车巨头转型的速度。这一速度在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展现出来,来自中国的后起之秀在这场大型车展上抢尽风头。”

把寒意传递到每一个人后,过度自我保护意识自然就萌生了。尤其是在欧美人固有认知里,中国政府肯定用行政手段扶持汽车出口,欧洲人不能让你这么欺负。其实,没深入了解的欧洲人根本不知道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多大进步,不知道供应链原来如此完善,不知道收本还能如此控制,只有少数人知道比亚迪75%的零部件自己生产供应,整车毛利已然超过特斯拉。

尽管两日来车评君采访的车企均表示影响甚微,理由是面向欧盟的出口量占比很小,但这次反补贴调查必然会对中国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比亚迪的回答更实在一些,负责欧洲业务的人士称比亚迪当然重视此事,针对此事的应对措施集团还在研讨之中,同时,比亚迪与中国及欧洲相关商务部门的沟通一直在进行中。对欧销售目标是否调整还无定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汽车出口已经树大招风。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出口汽车234万辆,同比增长77%左右。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汽车出口量占中国整车出口总量的比重从2018年的5.7%升至39.1%,虽说这里头包含了对俄罗斯出口的数字,但西欧、南欧和北欧同样也是未来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因此,欧盟此举对未来影响颇大。

其实,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市场内卷严重且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奇瑞、长安等数家中国企业都在加大力气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通过电动技术、智能技术降维打击,实现较高的单车利润,另一方面适时铺开全球化蓝图。事实上,全球化是中国车企未来的必由之路,但在欧美市场是敏感话题,因为这意味着用大革命颠覆旧秩序。

就像20世纪80年代防日本汽车,90年代防韩国汽车一样,未来十年欧美必然严防死守中国汽车,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不引起过多敌意的情况下稳妥推进全球化,是摆在各大车企领导人面前的大课题。

——END——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深度车评

    深度挖掘车企故事,深度剖析行业动...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