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从裁员说起······

电车行 2019-03-25 14:26 发文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和资本的入冬,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国内外纷纷传来了裁员的消息。有的公然告知,有的遮遮掩掩。不管怎么说,寒冬已至,注意保暖。

裁员!

2019年3月5日,总理做了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201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这是政策预期。

那各家车企表现情况怎么样呢?

广汽比亚迪放假三个月,长安福特不续签,北京现代不否认裁员,北汽银翔停工待产等,不光这些似乎已经或者曾经盈利的公司,造车新势力们诸如蔚来也传出大致优化3%员工的传闻。

为什么选择裁员?

毫无疑问,因为这是最方便,最不动脑子的操作方式。敢问裁员对企业而言能在成本层面节约多少呢?到底是激发斗志还是动摇军心呢?大战在即,杀掉一批小兵能“解渴”吗?那有人肯定会问,不裁员能干嘛呢?我那我就反问一句早干嘛去了?

有一个言论曾经说服过我,叫“用资本换取市场的时间窗口”。但是如果不用资本换取,时间窗口也很远,产品能设计制造出来吗?制造或许可以,设计显然不能。这明明就是用金钱把设计堆出来啊。拉回成本主题,裁人实属无奈之举,起先的设计成本才是一家工程公司应该关注的。因为一个不合理的设计(用金钱堆出来的设计),将会影响之后从人员配置、物流系统、设备采买、供应商管控、质量成本,甚至行政费用等等。这比裁几个人要高效的多。

那为什么不好好设计呢?

做不到!这个做不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制造业开始了第四次迁徙,从欧美日和亚洲四小龙向中国迁徙。曾几何时我们为“Made In China”而自豪。而那些国外的集团也似乎乐于此道,将产品设计好往中国一扔。我们慢慢学会了如何操作设备,如何高效的生产,甚至如何“假装”做一下六西格玛。在我们已知的范围内将我们的聪明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然后呢?谈创新?谈设计?Sorry,偷学永远不可能学得会。看看国内几家合资车企,技术是有壁垒的,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是需要失败的过程的。

为什么学不会?

学过项目管理的同学大家都懂,项目是有目标的,是有范围的。两家公司能不能够在这点上能有一致的目标和一致的范围?显然没有,别说两家公司了,集团和子公司,甚至同公司两个部门之间都会有扯不清的皮。我的目的就是让你沦为我的代工厂,就是利用你的廉价劳动力,你学到的只是如何把产品最高效地生产出来,至于设计,对不起教会了徒弟,师傅要饿死的。别说本土公司了,看看苹果和高通,同床异梦那么多年。

另外一点,我们拥有那“失去的十年”。在那个十年中,欧美日发达国家在毫无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工业迅速地发展了起来。等到十年过后,形成了他们已经是大学生,而我们还是小学生的差距。然后“产业化”的他们对我们各方面进行了降维打击,直接打成残疾。这让我们还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

自力更生不行吗?为什么要靠别人?自力更生行不行看看培养我们地方。那个地方显然已不是原本的象牙塔,而是一个贸易市场。研究生们会尊称教授导师一声“老板”。老板们为了学校和自己,接项目,写基金,再把项目给研究生们做。研究生们就这样在一个可能没有做完的项目之后草草写了论文走向社会。慢着,本科生呢?要知道大学向外输送的人才中大多数都是本科生啊。工科本科生平时在干嘛呢?是否还记得金工实习的小榔头,是否还记得雨雪纷纷背着直尺拿着铅笔作图呢?事到如今我都不理解除了怀旧,这对知识的获取什么意义。看看我们的教材吧,课程看似很全面,但是当踏入社会进入公司后,似乎又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是完全不懂啊。相信真正可以带领中国工业自力更生的同学可能因为填错专业,就业去了多金的互联网公司,走向管理的道路了吧。

到底阻力在哪里?

好了,虽然效果不佳,但是我们努力偷学,我们用钱买、用资本砸,疯狂试错,产品出来了。然后呢?文化不自信又开始蔓延。这也是我们这40年来在技术追随策略的一个弱点。直接反应到市场上的是,消费者更本不相信你,经济好的时候能够在市场里勉强找到自己的落脚点,经济不好的时候消费者首先不相信的就是你。更有甚者,网络喷子,从小饱受“言语一定要像匕首一样捅到敌人胸膛”的批评式思维,从各个角度评论缺点,再经过互联网的放大,居然还变成了行业的KOL。这个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似乎收入已经能够达到中产水平的消费者们,似乎看到这类文章会对KOL们深信不疑,多年的消息渠道单一,独立思考似乎永远是我们丧失的能力,无论有钱与否。带着将信将疑,市场表现给这些试图想要吃螃蟹的中国新工业一记响亮的耳光。这声耳光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尤为响亮。

写在最后

作为一名工科童鞋,真心希望中国的工业能够由大变强,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仍然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过程,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希望在这段漫长的过程中,无论现在这些排头兵们是否会变成试错成本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真心希望他们能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受得了中国工业之重。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电车行

    一个专注于收集分析新能源汽车的自...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