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医美巨头的合成生物之路,真的好走吗?

美商新频道 2022-09-07 18:28 发布于陕西 发文

文/美商新频道

近日,美妆巨头加速投资合成生物学领域——合成生物学是一个新兴领域,它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部件、设备和系统,以实现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颖功能或生命形式。合成生物学依赖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系统生物学和许多其他工程学科,并且需要使用这些学科所提供的工具。

8 月初,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斥资近亿元,投资了一家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公司,这是资生堂在华设立的资悦基金的首笔投资。后者研究的是当下美妆领域的热门材料,重组胶原蛋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人体胶原蛋白的 DNA 构建到菌种,再通过工程菌发酵,生成与人同源胶原蛋白。

另一家美妆巨头欧莱雅也在中国成立了投资基金,重点布局上游原材料。通过举办“美妆科技创造营”,欧莱雅更早就在尝试与合成生物学企业合作。今年 7 月,欧莱雅联合投资机构和 2020 年度冠军蓝晶微生物共同发起“天工开物”生物经济产业加速平台。

合成生物似乎成为了各大美妆巨头手里的香饽饽,然而,风光之下,美妆巨头们的合成生物梦想,却有诸多不易。

一方面,生物合成对象的选品并不容易。对于合成生物学企业来说,由于产品在后期工艺放大方面存在着巨大挑战,每一个流程的风险都需把控。如果在选品上出了问题,导致市场接受度低,企业所付出的所有费用最终都会化为泡影。

通常,美妆护肤品的消费属性导致其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是3~4年,长一点的在5~8年,但合成生物学的新产品开发整个流程大致需要5年时间与5000万美元左右的成本。这就意味着,一旦产品选错,到最终上市时市场风口已过,或只流行一两年产品就被淘汰,企业的损失就会非常的大。

另一方面,当前,合成生物的技术并不算成熟。毕竟,理想中的合成生物成为现实,表现未必合乎预期。就像研发中的电子产品,按设计原本该出现清晰的数据输出,却常被系统噪声扰乱。

毕竟,在实验室的小型培养环境中,对微生物的改造和设计一般问题很少,但若将其工放大到几百吨体量的发酵设施里去生产,微生物面临的环境就异常复杂,稳定性就变得很差。从全球市场情况看,目前真正能把合成生物学工艺从小试顺利放大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仍然很少。

合成生物看似许诺了美妆巨头们一个美好的前景,但当前,合成生物依然受到许多阻挠。人们也依然需要更沉着、务实的计划来发展合成生物技术。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美商新频道

    聚焦美商经济,播报美商趋势,洞察...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