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当温州盯上新能源 瑞浦走向台前

NE时代 2023-11-29 11:57 发布于上海 发文

“如果2060年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电从哪里来?”

国合能源研究院院长王进在2023年11月24日“海丝零碳城市产业合作青山大会暨瑞浦兰钧绿色科技日”上发问,随即也预测到, “光伏占比将在79%左右,其次是风力和水电,煤电、燃气及核电合计占比将不到5%。”

双碳政策带来的“绿电”商机,与温州自然资源优势不谋而合。

当温州城遇上新能源

温州陆地面积1.2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649平方公里。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和电气等产业基础,全市建立起覆盖“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三纵一横多簇”的新能源产业格局。

西部山区发展光伏与水电,中部布局新能源制造,东部沿海新能源生产运营,主城区主攻节能与新能源研发。将乐清智能电网、乐清-海经区-温州湾新区的光伏装备、苍南-海经区-洞头为主的风电、苍南核电、苍南-海经区-洞头氢能五大产业集群紧密融合和资源共享。

2022年全市新能源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1330.3亿元,同期全市GDP 8029.8亿元。

2023年,温州持续加码,同年2亿元以上新能源项目投资超50个,总投资将达3680亿元。

当擅长生意经的温州城,开始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是不是也意味着,三把刀之外的新业态即将在这里遍地开花?

而作为新业态产业链中释放风电及光伏资源的重要载体——储能环节,也是现有业态的延伸环节,势必将成为温州最具潜力的新增长极。

温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项伟胜在科技日上表示,预计全市2025年储能需求将在240万千瓦左右,2030年将达到460万千瓦。

针对储能需求,温州订立两大时期目标:

1、近期规划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一批示范项目并网,装机规模80万千瓦; 一批电化学储能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百亿以上。

2、远期规划目标:2030年至2035年,基本满足构建温州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储能设施装机规模达400万千瓦以上。

储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项目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连接着上游电力资源和下游储能、动力等应用场景的中游企业——瑞浦兰钧,带着生意人的灵活+实业人的稳健,走向台前。

瑞浦兰钧走向台前

2023瑞浦兰钧绿色科技日上,瑞浦兰钧副总裁侯敏携两款搭载问顶技术的储能新产品走进媒体视野。

一款为问顶345Ah储能电芯 ,较280Ah电芯电量提升23%,电芯空间利用率提升4.5%,可实现12000次循环70%EOL。

储能电芯领域,瑞浦兰钧电力储能电芯完成 从最大容量320Ah到实际容量超350Ah跃升,与户用电芯同步升级。

另一款为5.5MWh储能电池系统 ,在原有储能系统产品上新增一款更大容量产品,完成从模块简易程度、尺寸、集成度、标准、强度、预装预调、均温性控制的全方面升级。

带着实业稳健的基因,2022年,瑞浦兰钧超额完成“五年百亿”的销售目标。其中,储能领域,2022年出货量排行全球第三。

这是自2017年成立至今, 坚持动力+储能两条腿走路的瑞浦兰钧 ,交出的最新答卷之一。

而另一领域——动力电池,在本次科技日中也有最新进展。

据侯敏介绍,在动力领域,瑞浦兰钧将分别在 2024年后三个季度量产R300-LFP、R600-LFP和R300-NCM电芯产品,对应3C-5C快充能力,能量密度在原有产品上进一步提升。

此外,结合CTP技术,瑞浦兰钧计划2026年迈向7C、固态钠电池产品。

至此,瑞浦兰钧在动力电池领域,实现钠离子、液态锂离子、半固态、固态电池路线全覆盖。

并且针对纯电、混动车型都有不同产品策略。

应用层面,瑞浦兰钧在动力电池领域已经由单一的经济型车型拓展更高级别车型, 2023年1-7月,A00、A、B级车装机量平衡发展。并且在整体装机量中,瑞浦兰钧已跻身乘用车出货量Top10企业。

技术的迭代,产品的规划,瑞浦兰钧正逐步将其落地。

落地的底气,不仅来自大的政策环境、自我技术积累,更有配套的供应链资源。

据NE时代统计,瑞浦兰钧现有股东资源覆盖上游材料、下游车企及政府背景,还有专业人才输入途径。

除此之外,围绕其生产基地,有金凤科技、伟明盛青、麦田能源、长江汽车电子、泰瀚新能源等产业链企业,配备更上游风光水电资源, 基本上能实现家门口的供应。 无论是从供应风险还是供应便捷性来看 ,优势极其明显。

2024年至2025年,瑞浦兰钧位于温州龙湾区的制造基地将新增100GWH产能。

至此,瑞浦兰钧已形成温州、嘉善、佛山、重庆、柳州五大制造基地,合计产能超200GWh。产品覆盖经济型及高端动力、储能,电芯、PACK及上游零部件,对应客户也在进一步开拓中。

未来,瑞浦兰钧将继续向率先设定的碳中和目标 “ 202 6年运营碳中 和,2035年产业链碳中和”前进,以储能+动力为载体,完成低碳经济转型。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NE时代

    为新能源时代而生的汽车产业服务平...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