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多股涨停,光伏板块集体反弹,需警惕美国光伏反扑

市值观察 2024-05-29 13:31 发布于湖南 发文

作者:泰罗,编辑:小市妹

5月29日,光伏板块集体反弹,晶澳科技、海源复材、琏升科技、国晟科技、钧达股份涨停,东方日升、爱旭股份、天合光能等多股涨幅居前。

就在半个月前,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成功完成了对隆基绿能的市值超越,一举成为全球光伏领域市值最大的企业,并且正在把差距逐渐拉大,在中国对世界光伏产业拥有绝对统治力的背景下,这样的情况是始料未及的,也是难以接受的。

可怕的并不是First Solar这家企业,而是美国光伏正在做大做强。

美国光伏的这一轮凶猛反扑始于2022年。

这年8月,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RA),该法案提出计划在10年内发放7370亿美元补贴,其中369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能源安全,核心就是对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进行补贴,扶持本土企业,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之前的测算,《IRA》对美国太阳能全产业链的补贴理论上可达到17美分/瓦,这一数据已经基本接近于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即便美国企业的成本比中国企业要高的多,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补贴后也会很有赚头。

2022年,美国大约只有8GW左右的本土组件产能,到2023年这一数据迅速提升至13GW以上,另据伍德麦肯兹统计,根据目前已公布的规划,2026年美国组件产能将超120GW,是当年本土光伏装机需求的3倍。

2022年以前,美国本土几乎没有硅片和电池产能,但根据InfoLink的数据,到2025年,美国硅料、硅片、电池环节的产能将分别达到25GW、11GW、24GW。

对此,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SEIA)此前在一份报告中得意的写道:我们曾以为美国到2030年拥有50GW光伏组件产能的目标遥不可及,但现在,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过去一些年,美国在商业化上已经彻底被中国碾压,但在技术上却一直没有放弃,其中First Solar引领的CdTe(碲化镉)技术始终是最成熟的薄膜电池路线,而该技术现在也迎来了一定的发展曙光。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是极具前景和想象空间的一个赛道,在BIPV的实际应用中,碲化镉电池很大程度上要优于晶硅电池。比如,晶硅电池组件的电池片较厚,且与封装材料玻璃相对独立,柔韧性较差,很难加工成弧面形状,薄膜电池相对更轻薄、可塑性高,能够任意弯曲,容易加工成弯曲半径更小的弧面形状,在BIPV中应用的更广泛;再比如,建筑物本身对自然光线有需求,因此对BIPV组件的透光率有一定要求,薄膜电池相对晶硅电池也有更好的透光性。

兴业证券此前做过测算,BIPV远期装机总潜力约在1500-2000GW,对应市场规模将达到7.5-10万亿元。而根据中国光伏协会的数据,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也才只有345GW至390GW。换句话说,BIPV理论上能在现在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再造N个光伏产业,这相当于给了薄膜电池第二次生命。

再往远看,钙钛矿目前被公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从1954年提出到2016年异质结技术突破26%效率大关,晶硅电池足足经过了60年的研究,而钙钛矿从技术提出到实验室效率突破26%仅用了10年时间。以这种迭代速度进行下去,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可实现商业化。

而钙钛矿本身就是薄膜电池的一种,且美国在这一领域也没有被完全甩开,First Solar去年刚刚完成对瑞典钙钛矿企业Evolar AB的收购,后者开发了一种独特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可提供比传统太阳能电池多出25%的转化效率。

无论是政策补贴,还是关税壁垒,亦或是技术路线切换,对于美国光伏业而言都是利好。而作为守擂者的中国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全力做好自己,准备迎接挑战。

过去几年,中国光伏业又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不理性的行为。

2020年-2023年,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核心具体环节,到光伏玻璃、胶膜、金钢线等辅材环节,全行业总共砸下了大约3万亿投资,这其中除了既有光伏企业的扩产,还有大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跨界进入光伏。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143万吨、622GW、545GW、499GW,同比增幅分别为66.9%、67.5%、64.9%、69.3%。

短时间内快速扩张直接导致行业陷入低价竞争,2024年一季度,120家光伏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3143.69亿元,同比下降15.47%,归母净利润合计135亿元,同比下降71.98%,更有头部企业已经出现巨额亏损——通威股份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7.87亿元,隆基绿能一季度净亏损23.5亿元,TCL中环一季度归属净亏损8.8亿元。

而在另一边,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今年第一财季总营收7.94亿美元,同比增长44.83%,盈利2.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5.95%。截止2024Q1,公司在手订单78.3GW,订单总规模达234亿美金。

时至今日,国内光伏企业的无效内卷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自身向前发展,到头来损害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和资源,理应迅速摆脱内耗的陷阱,团结一致向前看,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对未来的规划和建设上,而非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反过来讲,只要国内光伏企业能够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即便美国来势汹汹,未来的主动权就依然属于中国。到目前为止,中国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各个环节的全球市占率已经达到70%,甚至80%以上,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最完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最丰富的行业发展经验,所有这些领先优势都是中国产业界、学界、政界几十年埋头苦干积累下来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赶超。

总之,压力和阻力是客观存在,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同时前途与优势也是明确的,理应怀揣信心与热情。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已认证
    市值观察

    2023年度影响力创作者...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