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300瓦秒充5分钟充满!华米OV“神仙打架”,谁才是2023年佼佼者?

OFweek电子工程网 2023-03-03 09:31 发布于广东 发文

近日,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今日在个人微信公众号表示,小米发布300W“秒充”技术。在300W有线充电模式下,Redmi Note 12 Pro+魔改版的4100mAh电池仅需5分钟便可完全充满。

在视频展示中可以看到,只需43秒便可将手机电量充至10%;

(43秒可充至10%电量)

2分13秒,手机电量达到了50%;

(2分13秒充至50%电量)

5分钟时,手机电量完全充满至100%。

(5分钟充满100%电量)

这充电速度,着实“惊艳”了笔者一把。现如今快充技术已经成为电子产品的必备,不管是手机还是汽车,都会用到这项技术,借此机会,我们也来为大家揭晓下超高速快充技术背后的技术和发展历程。

“神仙秒充”依靠的什么原理?

据雷军介绍,“300W神仙秒充”基于Redmi Note 12探索版魔改而来,从充电器端、手机端充电架构再到电池端,通过创新性设计与新材料引入,在手机快充体系上实现巨大技术突破。这无疑是手机快充赛道的又一里程碑,

在充电架构上,“300W神仙秒充”采用了定制的6:2电荷泵芯片,芯片最高转换效率高达98%,多颗电荷泵并联后直接给电池充电,实现了300瓦超大功率。相比常规的4:2电荷泵方案,解决了充电输入通路中的大电流发热问题,从源头降低充电温升。同时,多颗电荷泵采用分散式布局,有效避免发热集中,延长高功率充电时长。实测峰值功率高达290瓦,且280瓦以上功率持续时长超过2分钟。

如此高效的充电效率自然也对电芯电池等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300W神仙秒充基于双串电池设计,电芯输入电流高达30A,要求电芯需要具备15C超高充电倍率。而常规石墨负极难以提供更快的反应速度,是限制电池充电速度的最大瓶颈。因此,小米在手机电池中引入新型硬碳材料,相比石墨,硬碳结构更疏松无序,可为锂离子提供更宽松的反应通路。通过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硬碳+石墨”混合负极,可大幅提高充电速度,同时还兼顾高能量密度。

此外,在新制程工艺及流程优化等措施下,正负极片厚度也得到大幅压缩,相比常规极片进一步减薄35%。与此同时,通过引入新型锂盐添加剂,核心溶剂配比调制等,实现超高电导率电解液,有效提升锂离子迁移速率并降低充电温升。

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常规的是采用双电芯并排形式,就是一块电池内部有两块电芯,可以同时以较高的电流对两块电芯进行充电,达到充电效率翻倍的目的。但小米这次创新性采用“三明治”堆叠方案,实现更强散热+更高空间利用率。

上下两块超薄电芯与中间填充的相变散热材料充分接触,可将热量快速吸收并导出,快充中可以有效降低温度。与之匹配的电池PCM保护板也同样为双层设计,可有效将保护板空间占用降低50%。

不过,笔者注意到,在去年OPPO举办的“闪充开放日上,也曾推出多个闪充黑科技,其中就有一个叫内串双电芯设计的黑科技。这个技术的的设计方案是,首先双电芯采用上下垂直堆叠设计,内部采用叠片式结构。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电流损耗更小的特点。这样一以来,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效提升了电池容量,又减少了电流在电路上的损耗,降低了手机发热的程度,充电快速的同时更加安全。看起来,两者之间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OPPO的内串双电芯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功率大涨43%的情况下,300W充电器体积与小米上一代210W充电器完全相同,功率密度达到2.31W/cm³。据悉,这是因为采用了第四代GaN集成化方案,功率高、体积小、发热低,效率也更高。平面变压器更是采用集成化更高的模组化设计,进一步压缩器件的占用空间。在散热方面还在灌胶均热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大面积石墨烯辅助散热,双重散热。

充电速度“快到吓人”,安全性如何保障

当然,对于更多消费者而言,快充固然能满足其在电量告急时的需求,但安全性如何?据悉,以小米这块300瓦神仙秒充来看,雷军称从方案设计到元件选型上都对安全性进行了充分考虑。整机安全防护超50余项。如,充电架构中每颗电荷泵都有独立的输入过压、过流、过温以及输出过压保护;电池PCM相比业界常规方案更是多加5重核心硬件保护,确保用电安全。

但快充也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据笔者了解,手机产品上实现快充,需要一整套定制的电路、电芯、接口、数据线以及配套的快充适配器,同时还需要做一套智能电源管理系统,以便让手机能够根据不同的充电情况提供安全智能的充电保护。

简单来说,手机要进行快充,手机本身和快充充电器都会加入相应的安全保护,同时也会设置不同的保护措施来保证安全。当前各大手机厂商推出的快充技术,不管是按照公有协议还是私有协议,都满足国内标准规范,并且充电时有保护机制,保证快充安全。

比如在散热方面,快速充电会导致电池局部过热,但是现在会使用石墨烯等一些新的散热材料,来保证其安全。

不过,虽说安全性确实有保障了,但并不代表电池就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从充电原理来看,电池的损害基本上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电池充放电时,电池的阴极与阳极会随离子的释放和吸收而缩小和膨胀,快充会破坏电池上的化学物质,导致电池寿命缩短;

二是在进行快充时,由于电流的比较高,电流的热效应会加剧,导致电池会产生高温,从而影响到手机的安全和稳定性,造成容量骤减和电芯永久性损坏的现象。

因此,快充虽好但电池的寿命也确实存在被影响的情况。从安全性来考虑,当前快充技术发展颇为成熟,快充变成“不定时炸弹”的事情也不太可能了。

从2.5W到300W,充电功率暴涨120倍

“通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这句广告词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这也算是十分远古了,但手机快充的发展历史还要从更早说起。

要知道,在十几年前,手机的标配基本都是5V/0.5A的充电标准,一块800mAh的电池,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充满,并可以使用一周之久。

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内置硬件、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屏幕变大,处理器性能提升从而导致功耗增加等,800mAh的电池放在现在那是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够用。

因此手机电池扩容最先出现,先是增加到1000-2000mAh,但这期间充电功率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大家也保留着白天用手机,晚上睡前冲上电的状态。但这样的弊端在于,电池容量大了,充电速度没变,因此一旦用电完了,又要等上不少时间。

于是在2012年7月,USB-IF(位于美国的USB标准化组织,全称USB Implementers Forum)率先提出了USB-PD 1.0标准,USB Power Delivery。这一标准给出了USB接口达100W的美好愿景,也就是iPhone祖传的“PD快充协议”。但在USB Type-C接口成为主流接口之前,100W充电只是美好的愿景。

2013年,Micro USB的高通QC 1.0出现,打破了5V/1A的魔咒,达到了5V/2A(10W)。但无论是5V/1A还是5V/2A,改变的都只是电流。要知道,电发热量=电流平方 × 电阻,因此在电流、电压和电阻相同的情况下,电流对发热量影响最大,而电压对发热量影响最小。

如果电流越大,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越大,便会导致热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功率确实变高了,但电能效率却下降了,更多的能量被浪费了,而浪费的这部分能量大部分都变成热能散失了。

直到2014年8月,USB-IF发布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USB Type-C 1.0接口标准和USB-PD 2.0标准。由于USB-IF本身的优势,USB Type-C接口理论上最大支持20V/5A的速度。但是,此时的Type-C 还未被各大厂商采纳,因此PD 1.0和QC 1.0的快充协议依然是市场的主流。

同年里,Micro USB/USB-A接口的QC 2.0开始尝试改变充电电压,从5V提升到了9V/12V/20V等档位,也就是在QC 1.0的基础上保持相同2A电流,实现了18W大功率电力传输,并且要尝试新的QC 2.0,不需要更换充电线,只需要更换变压器。

但是QC 2.0的“固定电压”管理机制也十分简单粗暴,它会直接将输入电压从5V跳到9V或12V并一路冲到总电量的90%(这个标准可由厂商定制),再通过涓流充电补充到100%的电量。由此会引出一个问题:在以9V/12V电压快充时,电池两端电压与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输出电压差值较大,因而功耗比较严重从而带来了手机发热的问题。

因此,高通又改变了策略,在2015年推出基于USB Type-C的QC 3.0。QC 3.0是波动电压,有智能自动调节电压的功能,在9V/12V的电压基础上,细分电压档,用上独特的INOV算法,以0.2V为一档设定电压,最低达3.6V,最高达20V,保护手机电池,避免发热。电量到达90%,自动转化成涓流充电。并且QC 3.0还向下兼容QC 2.0。由于也使用了Type-C接口,电流可以提升到了3A,电压更低,所以效率提升达38%,充电速度提升27%,发热更是降低45%。

高通的QC 3.0确实好用,但没想到遭到了谷歌的无情打压,谷歌要求高通在安卓系统下必须使用USB-PD协议。原因很简单,USB-PD协议是USB-IF标准化组织推出的,而Google公司是USB-IF协会成员,同时也是USB PD快充标准的发起者之一。

继QC 3.0被打压后,QC 4.0在2016年匆匆上线。这次高通学会了,加入了USB-PD支持。QC 4.0撤除了12V电压档,5V电压可输出最大5.6A,9V电压可输出最大3A,电压继续细分0.2V为一档。

(高通QC充电技术介绍)

在2017年,USB-IF组织发布了USB-PD 3.0标准的重要更新——USB-PD PPS,目的是规范市场的花式增压增流。同年,QC 4.0+作为QC 4.0的升级版出现,也增加了QC 3.0、QC 2.0的兼容支持。

不过,在这十多年来的快充标准变迁中,统一移动设备充电的标准依然是收效甚微。以安卓手机为例,尽管统一了充电接口,但并不等于统一充电协议。

现在安卓手机基本都在用Type-C口充电,但充电速度却是千差万别,充电功率从几十瓦到两百多瓦,甚至出现了小米最新带来的三百瓦。这背后,混乱的快充协议比比皆是,除了QC/USB-PD以外,各类品牌的私有协议也不断迭代,不同品牌之间的壁垒不降反增,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也大打折扣。

赛道现状:神仙打架,各有千秋

其实近几年可以看到,各大厂商都把快充作为手机的最大卖点之一,继而开发出超级快充/闪电快充等新名词。但从完整性角度来说,超级快充的实现依赖于手机、充电头、充电线这一整套设备。充电头决定了充电时的最大电流和电压的大小;而充电线决定了充电时电流流过的电阻是多少,如果说充电线不好,电阻大了,同样也充不快,而有充电线,没有快充头,更是无法实现快充。

而在充电协议方面,众多厂商也是各有奇招。比如在私有协议方面,三星有AFC快充协议,该协议首次运用在Galaxy Note 4上。AFC在后面发布的Galaxy S6,S7/S7 Edge,Note7以及Galaxy A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在最新的爆料称,三星Galaxy S22 Ultra将采用新款45W充电器EP-T4510。据说这款充电器可以在30分钟内将三星Galaxy S22+和Galaxy S22 Ultra的电池从0%充到70%。

(外媒曝光的新款45W充电器EP-T4510)

华为的快充协议分为FCP(Fast Charge Protocol)和SCP(Super Charge Protocol),前者在早期用的比较多,属于高压快充的流派。现在主要以SCP为主,也是只支持自家的机器。目前,华为最知名的Mate 50系列使用的是66W超级快充。

(华为超级快充充电器Max 66W)

小米用的是Mi Turbo Charge协议,早期小米魔改数据线A口,兼容了PD快充协议,随后开始大力发展自家的私有协议。其通过自研快充芯片澎湃P1,在小米12 Pro上首次实现了单电芯120W的速度。其最新推出的300W秒充技术就不用多说了,看起来还是十分惊艳的,但毕竟是在魔改版上进行的实验,是否真的能落实到在售产品中还有待观望。

OPPO则是在2014年发布了VOOC快充协议,“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说的就是它。第一代VOOC采用5V/4.5A=22.5w的充电方案。后来VOOC发展成为Super VOOC。在目前火热进行的2023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OPPO刚发布了旗下首个三合一充放电一体的全链路电源管理芯片SUPERVOOC S,这也是目前手机领域最高效的充放电解决方案。

(OPPO全链路电源管理芯片SUPERVOOC S)

vivo的闪充协议叫做Flash Charge协议,也是目前来看私有性做得比较好的协议,目前能够达到的最大充电功率为200W,由子品牌IQOO系列首次使用。不过在适配充电器、充电头和移动电源时,基本只能选择vivo的原装产品,因为Flash Charge私有协议没有做过多的公开,同时对通用标准QC和PD的兼容性也没那么好,这也是很多vivo手机的用户的苦恼。

(vivo子品牌IQOO系列的200W Type-C闪充)

推动统一手机快充标准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快速充电功能目前已经成为国产手机和数码产品的标配,快充效率也是这些电子产品重要卖点之一,很多产品都能实现半小时充满80%电量的水平。然而,许多厂家的快充技术不能互相兼容,接口、协议、线缆不互通,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存在安全隐患。

想想就知道,每次换一款手机就得换一款充电头,不同充电头无法继续使用,只能弃之不用。根据市场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和物联网设备的年出货量已经超过了20亿,每年仅多余的充电器就产生超过1.1万吨的电子垃圾和60万吨的碳排放。在此背景下,推动统一手机快充标准,让同一种充电头能适配上各款手机才最符合广大用户需求。

在去年,欧盟达成临时协议,强制要求所有手机、平板电脑和相机等15种电子产品在2024年秋以后都必须使用USB Type-C接口作为通用充电端口,其中针对意味很强,正好包括了苹果公司一直采用Lightning接口的iPhone系列。有分析师表示,2023年下半年苹果推出的新iPhone将可能更换为Type-C接口。

在推进统一手机快充标准上,我国的进展更是迅速,早在2016年就确立了统一手机充电接口和技术指标的国家标准。目前,工信部已指导制定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测试方法》两项团体标准。

据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介绍,推动建立兼容统一的快充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势在必行。不断健全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快充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我国智能终端设备充电标准的统一,减少电子垃圾、助力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现在的手机终端,与之相近的平板电脑等中功率产品,今后都可以用到这个技术,使得老百姓在使用这个终端充电的时候,能快速使用到统一标准的这种充电装置。

不过,回到本文最初提到的本质,快充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超越了一般功率的超级快充/闪电快充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大家可以看到,超级快充技术通常都展示的是从1%到100%的充电过程,但现代人使用手机,谁会真正的把电量用到1%才想起来充电呢。就算真的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求点,要用上超充技术那还得保证自己有携带原装充电器的习惯,还总能找到可以充电的地方。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习惯是每天睡觉前插上电,第二天早上带着满格电量的手机出门,那么30分钟内充满和1小时内充满、2小时内充满,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如果第二天出门的中途电量不足,我会考虑用充电宝补血,那么相比超级快充,我需要的可能是一块容量更大的电池,让手机能用的更久,而不是多充几次。

总而言之,快充技术一直在迭代,也将不断推进旗舰快充的快速普及,虽然在手机上已经接近饱和了,但它依然可以沿用到给汽车电池充电等场景中。如果仅仅是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厂商“秀肌肉”固然是一方面,但快充性能是否过剩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希望厂商能够在手机系统的用户体验,在品控上多下功夫。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