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传恩智浦关闭中国区APS研发部门!

OFweek电子工程网 2022-06-23 13:35 发文

近日,微信号Analog Dialogue曝出消息,恩智浦(NXP)宣布关闭中国区APS(Advanced Power System)研发部门。

资料显示,恩智浦APS研发部门专注于消费电子类Power Delivery产品在中国的研发,拥有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模拟版图工程师, 数字电路设计工程师,数字电路验证工程师。 尽管中国半导体人力市场较为活跃, 该团队过去一年内人员稳定,研发业绩斐然,研发能力颇受美国团队的认可。

此次变动影响仅限工作地点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研发人员, 该产线其他地区的研发人员将保留在原部门, 原中国区承担的研发任务后续也将转移到中国台湾地区和国外。

研发人员安置方案为与公司内其他部门进行双向匹配,双向选择匹配成功的员工进行内部调动,除此之外无裁员赔偿方案。

巨头“垂涎”的恩智浦,Q1业绩中国市场成主力

目前,恩智浦方面尚未对关闭中国APS研发部门的消息进行回应。笔者注意到,根据此前恩智浦公布的Q1财报情况来看,公司Q1营收同比增长22.2%至31.36亿美元,创下了季度营收新高;毛利同比增长31.1%至17.77亿美元,毛利率为56.7%,利润率或接近峰值;调整后EPS同比增长98.4%至2.48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域分布来看,恩智浦的营收主要源于中国和欧洲市场。具体来看,来自大中华区的营收同比增长14.7%至17亿美元,来自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同比增长36.6%至6.38亿元,来自美洲的营收同比增长34.6%至4.32亿美元,来自日本的营收同比增长15.3%至2.18亿美元,来自韩国的营收同比增长37%至1.48亿美元。可以看到,公司来自大中华区的营收份额较其他几个地区拉开了明显差距。在这种正向增长的情况下却还传出关闭APS研发部门的消息,也实在难以揣摩原因。

笔者注意到,随着电气化的加速,汽车上半导体的含量不断提升,由此给恩智浦的汽车电子业务带来了显著增长。恩智浦Q1财报显示,其汽车市场营收同比增长26.7%至15.57亿美元,工业与物联网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9.4%至6.82亿元,移动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5.9%至4.01亿美元,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7.8%至4.96亿美元。

此外,恩智浦还对Q2业绩表示看好,预计Q2汽车业务、工业与物联网业务、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业务将分别同比增长30%、20%和20%,手机业务将同比增长两位数,同时预计22年全年在所有重点终端市场和地区都将受到供应限制。

另外,恩智浦总裁暨执行长Kurt Sievers表示,未来10年的半导体市场成长将来自边缘计算。半导体市场在2021年规模约5000亿美元,展现一波波长期成长,而新事物的大量应用开发是催生和释放这种成长的动力。“2000年-2010年间是笔电和游戏引领半导体产业成长,2010-2020年间是智能型手机、平板和云端运算成长。下个10年,从2020到2030年间将是边缘运算,围绕云端运算,和云端的力量相辅相成,恩智浦将保持领导地位。“可以猜想,如果恩智浦此番关闭APS研发部门消息属实,那么更大的原因或许只是为了将更多的精力专注在汽车电子、边缘计算等收益更大的领域。

据了解,恩智浦的前身为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53年成立的半导体事业部。当时飞利浦半导体的营收增长主要来源于消费系统和通信IC,当中以欧洲和亚洲市场的增幅最猛。1999年,为了加强实力,飞利浦在当年6月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VLSI Technology,后者在无线通信、网络、消费数字娱乐和先进计算的客制和定制IC上有不错的市场份额。

受惠于当时的市场情况,半导体业务也一度成为了飞利浦的主营业务之一。到了新世纪后,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增长率达到可怕的55%,还借助MiCRUS半导体的8英寸晶圆厂,将其IC制造业务扩展到美国。在这一年,飞利浦半导体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车内通信系统攀升到市场的第一位,成为这些领域的首位供应商,这也为后来恩智浦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5年,恩智浦正式从飞利浦中独立。得益于原先飞利浦在通信领域的积累,恩智浦在3G时代的移动领域的发展颇为顺畅,带来了高额业绩增长;随后恩智浦又将目光瞄准了家庭业务方面,当时的恩智浦在模拟电视市场遥遥领先;让人感叹的是,恩智浦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于2010年对其业务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重新规划计划包括缩小恩智浦制造基地、中心研发和一些支持功能部门,并且开始专注于汽车电子、智能识别、家庭娱乐和多重市场半导体业务,也正是因为这次调整,为如今的恩智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恩智浦在高性能混合信号领域的实力,以及公司在汽车、移动、计算、无线基础设施、照明和工业等应用领域的优势地位,不少国际半导体巨头都将目光放在了恩智浦身上。

最开始,恩智浦是高通的收购目标。2016年,高通与恩智浦达成了380亿美元的收购协议,随后提升到了440亿美元。但遗憾的是收购交易最终未能如期完成,而且高通不得不宣布放弃收购,并为此向恩智浦支付20亿美元的“分手费”。

在高通宣布放弃收购之后,也曾传出三星有意收购恩智浦的消息。2019年3月就有外媒称三星考虑以50万亿韩元(略高于高通440亿美元的最终收购报价)竞购恩智浦,但三星随后否认他们评估收购恩智浦。而在近期三星集团副会长李在镕在欧洲出访计划期间,又报道出洽谈投资收购的事宜,并将目标之一锁定在了恩智浦身上,主要看好车用半导体市场。但业内看法普遍一致,由于恩智浦公司规模太大,收购涉及的反垄断可能存在问题。无论如何,巨头纷纷盯上恩智浦,也反映了它的魅力所在。

“撤离”中国传闻背后,芯片巨头的想法是什么?

实际上,这也不是第一次传出芯片巨头“撤离”的传闻。就在上个月,还有消息称“德州仪器要把MCU研发团队撤出中国,迁往印度”。虽德州仪器发布官方回应称,“德州仪器中国没有裁撤任何员工”,“将会持续投资中国市场并履行承诺”,但据媒体报道称,尽管德州仪器称并未裁员,但实际上相关产品线员工被要求转岗。

(德州仪器发布的官方回应)

随着近些年新冠疫情、芯片荒、国际局势以及美国经济高通胀等多重影响叠加下,从手机厂商到芯片企业,外资巨头撤离中国的新闻可谓是层出不穷,除了上文所述的恩智浦或关闭APS研发部门、德州仪器调整研发团队以外,美光、东芝都曾宣布调整中国团队或供应链,将研发重心转移到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布局。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番,2021年至今,先有日本东芝在去年9月,宣布将于月底正式关闭于中国大连的工厂,同时更有消息指东芝集团将逐步关停33个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而研发机构和精密零件生产线将会迁回日本,电器产品生产线将转往越南。虽官方辟谣称“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但是一座座关闭的工厂和一批批遣散的工人,表明这个老牌巨头已正在往海外转移。

今年年初,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也传出即将解散超过100人的上海研发中心DRAM设计团队,并给部分核心研发人员提供技术移民至美国的选项。随后,美光回应称,其DRAM工程团队决定从上海设计中心撤出,相关过渡工作预计会在2022年12月前完成。

今年4月,安森美发布通知函称,位于上海当地的全球配送中心被迫关闭,并将相关业务迁往新加坡。不过后来在上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森美恢复了全球配送中心的运营,并对外辟谣说不会把配送中心转走,但是这次事件对业界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手机大厂更不用多说了,三星从2018年开始就已经陆续关闭了在华所有的手机厂和电脑厂,全部迁到越南和印度。目前三星在国内仅剩苏州和西安两个半导体制造基地。苹果也在今年4月宣布将在印度生产iPhone,并将产能及部分供应链转移到印度。那么“撤离”中国的背后,这些巨头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笔者认为,首先是海外巨头在中国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这里的运营成本包括人工劳动力、土地要素、跨国管理等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工劳动力成本,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可以看到在近期互联网大厂相继爆出裁员、优化、毕业等消息的时候,集成电路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反倒成为了“香饽饽”。

由于芯片“卡脖子”的影响,促使资本大量涌进芯片赛道,2021年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投融资总金额达到了3876亿元,远超2020年全年的1098亿元。芯片抢人大战一触即发,业内人士甚至调侃称“芯片工程师比老板还贵”。行业热起来了,大家都在砸重金求购人才,对于企业而言自然也是要考虑运营成本问题,不可能无限制的往里砸钱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外企面临着来自国内厂商的众多挑战。最近几年,国内芯片企业奋起直追,像海思半导体、兆易创新、华大半导体、复旦微电子等国内厂商发展迅猛,抢了不少海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可以参考笔者曾发布过的文章《中国半导体厂商TOP 25榜单》,在疫情、缺芯、涨价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国产半导体行业依然景气度高涨,不少本土厂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再比如MCU领域笔者在《全球MCU企业TOP10排名!国产MCU突围有望》一文中详细阐述,越来越多本土企业的崛起,也给海外头部玩家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当然,也不乏有观点认为,外企“撤离”中国传闻背后也有着国际形势的影响。国产半导体实力越雄厚,自然会受到外部的排挤。但不管芯片巨头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中国市场对于半导体外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撤裁行为的背后,可以说是企业的决定,倒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外企的人才回流到国内固然是好事,可以加速国内企业水平的提高,但同样也会让本土企业失去向这些标杆企业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