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孟晚舟归国之后,华为国际化之路能逆转吗

智物科技评论 2021-10-04 10:22 发文

华为公司向那些曾经有过窃听前科的欧美政府承诺网络中立,效果不佳。孟晚舟归来之后,华为的国家之路仍有挑战。

文/智物

在上海一辆驶向上海的火车的车厢上,几位乘客断断续续地开着一个视频直播,收看孟晚舟从加拿大返回中国的视频直播。来回穿梭的乘务员,没有像往常一样提醒关闭外放的声音。

临到终点,当飞机落地,孟晚舟从机舱出门,车厢里响起来零星的掌声。

几年前,CNN直播特朗普的讲话,其中炫耀美国对中兴、华为行动的成果,中兴通讯选择和解,认罪,并缴纳巨额罚款,接受美国观察员入驻;暗示对华为事件的预期似乎与中兴通讯相若。

孟晚舟归国,华为事件之后的通信行业会还能回到中兴、华为事件之前吗?

《盒饭财经》的文章中,提及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年初那篇报告,回顾通信行业诞生150年背后的帝国博弈,其中提到英国、奥匈德国、沙皇俄国等等国家,因为通信行业政策的选择,而决定了其国运的走向。用以解释,过去数年中的华为,以及华为背后的5G通信竞争。

这一报告观点未必正确,结论过于悲观,史实和某些故事逻辑,却值得一观。

01 杜如松其人

布鲁金斯学会的这一报告名为:《Huawei meets history: Great power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isk, 1840-2021》,这一30多页有关中国公司和通信政策的研究报告,在英文之外,还提供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印尼语、阿拉伯语、越南语和塞尔维亚语版本,唯独没有中文版。

该报告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杜如松,Rush Doshi,一位是Kevin McGuiness。

Kevin McGuiness曾经在美国空军服役7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关于东亚大国的军事方面。其观点和角度,也大致可以想见。

如今的杜如松贵为白宫安全事务委员会成员,中国事务主任,著有新书《长远的策略: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等书。杜如松与同僚Julia Gewirtz共同执掌中国事务,协助总统拜登制定相关政策。

当拜登当选,两人入阁之后,有中国学者发布了一篇关于两人的研究报告,称两人为美国对华事务年轻的“鹰派”。两人都有在中国学习、研究的经历,通晓中文和普通话。

Gewirtz的经历很有趣,他曾经在一家中国媒体实习过。在其入阁的新闻发布后,有朋友曾经转发过两人的信息,但是很多同事都将两人混淆了,误认是杜如松曾经在北京实习过。

2009年,多位老外实习生多数都默默坐在角落。仔细回想也难有清晰的印象,似乎是有那么一个人坐电脑边,不时抬头看着进出的人。

两人的观点在其著述,近年的访谈当中多数都已经阐明,细读布鲁金斯“Huawei meets history”报告一文,其结论与两人日常的观点大体相同。

02 马克尼和西门子的竞争往事

19 世纪的末期,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国海军的支持下,发明了无线电报。在此之前,战船与战船之间,以及船与大陆之间通信困难。

马可尼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马克尼与英国政府合作,使该国在无线通信领域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当时的英国还占世界海底电缆网络 60% 的份额,主导了国际通信传输业务。

军备竞赛中的德国对此感到非常不爽。新的无线技术出现,让德国看到了新建国际基础设施,绕开英国电缆网路的机会。

德皇威廉二世授权德国政府,支持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当时,德国科学家成功复制了马可尼的技术,并在德国获得了专利。德国军方资助建立了德国自己的无线电网络。 但是,马可尼公司的技术和网络仍有优势。

即使德国公司和轮船,也更倾向于使用马克尼公司的网络。威廉二世下令让 Siemens 和 AEG 两家公司联手,组建了德国Telefunken公司。

在德国,威廉二世通过禁止马可尼公司来支持Telefunken公司的发展,并且通过向南美和非洲出售其技术来开拓新兴市场,以在这些地区树立标准并确保收入。

除此之外,威廉二世还诉诸于通信标准。1906 年,德国在第一次国际无线电大会,这应该第一次关于无线电标准的国际会议。成员国共同反对马可尼公司的“抵制互通”政策,彻底打破了英国在通信领域的垄断,建立了有英德双寡头的局面。

这一历程看起来非常眼熟。此后的一战当中,西门子和马克尼成为英国和德国政府的战争资源,最终英国的海底电缆网络和马克尼系统更胜一筹。英国政府曾经不惜代价,修建了一条名为“All Red Line”的通信电缆系统,刻意绕开德国的领土。

一战当中,陷入通信劣势的德国不得不继续使用马克尼公司的网络。德国外交部长,冒险向墨西哥发报,建议联手进攻美国——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事件,改变了一战和世界的进程。

布鲁金斯的报告内容当中,有众多关于东方大国战略猜测和分析,荒诞不经,或者恶意可以想象。

但是,不容忽视,这一报告的作者特殊身份,揭示了欧美国家对东方通信巨头敌意的来源,也由此可见,即使是孟晚舟归国之后,可能这一领域的竞争,也难以回到此前的市场状态当中。

03 网络从未中立,华为全球之路的挑战

过去几年当中,任正非和华为高管看似给出了相当大的诚意,甚至是承诺,当中兴、华为事态扩大,华为高管一直坚持,网络中立、没有后门的表态。

尤其是,针对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华为曾经取得广泛成功的国家。欧洲市场是华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但是,现在来看,收效不佳似乎是一个注定的结局。

杜如松的这一份报告,至少让我们看到,西方学者的历史、社会背景如何看待华为,以及通信领域的竞争。

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之下,华为想进入主流海外市场需要更多努力

布鲁金斯的这一报告所展示的一个事实是,华为曾经最大的客户英国和欧洲国家们,曾经在通信网络上大打出手,劣迹斑斑。华为的承诺可能对对方是一个讽刺,要让其真正相信,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一报告也提到,美国的尴尬是,美国国内实际上却少真正的5G设备提供商。这是全球化竞争的结果,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以及三星,将美国曾经的通信巨头斩落马下,也包括欧洲曾经的通信巨头。

《智物》曾经对比光伏产业与通信产业,认为中国光伏行业的快速成功,来自于这一行业高度的市场化——至今制造领域已经没有一家国企,其危险在于,电力运营领域的垄断。而通信领域,是一个半市场化的改革,制造领域、运营领域的主导者,仍不乏国企、半国企的存在。

可能这也是,中国通信领域比如芯片技术等等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在光伏领域,除了高端银粉、低温银浆等个别产品之外,中国民营企业已经确立了在这一领域彻底的优势。

如今,随着华为事件的发酵,国内通信市场也不免更加与宏观力量结合,看似难以避免,各国均是如此。其影响和结果,不是短期,以及局外人可以简单逆料的。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智物科技评论

    智能设备及产业链创新,微信公众号...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