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2022年新经济概念研究报告

资产信息网 2022-09-02 14:27 发文

第一章 行业概况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当今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新经济股票即符合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包括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建筑、生物医药、垃圾发电等;股票有金风科技、荣信股份、国电南自、国电南瑞、合加资源、凯迪电力、东湖高新、信立泰、万邦达、延华智能、烟台万华、华光股份、横店东磁、焦点科技等。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产业链

新能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如下图:

图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艾瑞咨询

新能源汽车行业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改变了延续百年的传统汽车产业链结构。动力电池是产业链中游最重要的零部件,同时钴矿、镍矿等矿产资源为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此类矿产资源与传统汽车上游产业链有所差别。

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中,处于下游的整车厂需掌握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等核心技术;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逐渐分离,下游的整车厂可以外采电池、电控和电机,同时部分智能化硬件与辅助驾驶芯片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降低了整车厂进入的门槛,给予了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充电桩、换电站等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产业也将在产业链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

表 新能源主要上市公司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智能电网的产业链主要分为发电、变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六个环节。智能营业厅作为智能电网中用电环节的一部分,其建设的推进往往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部分。营业厅智能化中的关键设备在于自助服务终端及系统、客户服务门户网站、用电地理信息系统、停电管理系统及智能营业厅管理系统等。

图 智能电网产业链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前瞻产业研究院 华创证券

表 智能电网主要上市公司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2022年上半年,由于Omicron变异株的快速传播,国内各地继2020年上半年后出现了最为严重的疫情反弹。在新冠疫情持续散发的情况下,疫情成为生物医药板块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对于各板块影响差异相对较大。

对于医药制造板块,疫情影响相对较弱,政策还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扰动项。医疗器械板块,疫情反复推升体外诊断行业营收持续增长,但在下半年疫情影响边际减弱后,企业仍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医疗服务板块中,CXO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行业仍处于快速增长期,但民营医院和第三方检测受到疫情影响较大。

图 生物医药产业链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招商银行研究院

表 生物医药主要上市公司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在垃圾发电产业链中,垃圾焚烧炉设备制造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链上游为垃圾清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设计,设备制造、采购,工程施工建设等,下游为地方政府和电网公司。上游的生活垃圾清运由环卫部门或者第三方环卫服务公司负责,每日将清扫、收集的生活垃圾转运至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收转运的量具备被动性。

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资建设流程来看,由于设备投资量大、在特许经营期内使用寿命长、且须满足运营稳定、污染物达标排放等条件,因此,垃圾焚烧炉、余热锅炉、烟气净化系统、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等设备制造环节是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垃圾焚烧炉对整体工艺路线、燃烧效率、工程造价、运营稳定性、经济效益起到关键作用。

图 垃圾发电产业链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中原证券

表 垃圾发电主要上市公司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2.2 商业模式

2.2.1 新能源商业模式

以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为例,可以分为:

(1)价值定位模式

激进模式:以电动车为主,企业研发和生产的产品为纯电动车为主

渐进模式:把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生产与推广作为实现纯电驱动战略取向的过渡

(2)能源补给模式

充电模式:通过较多地方建立较多数量的充电设备进行能源补给,同时还需要配套提供电池的维修和保养服务

换电模式:集中换电并统一维护,同时可以利用夜间用电低谷充电,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不必考虑电池寿命及维修问题

(3)合作合资模式

整整合作:掌握核心技术的整车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或单位合作,形成资金、技术、市场方面的互补,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领域扩大优势

整零合作:整车厂商与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企业合作进行核心零部件技术的攻关

跨界合作:新能源汽车企业与能源企业合作,或整合其它下游企业,实现市场环节的控制

(4)市场运营模式

整车销售模式:整车和电池捆绑销售,车电一体、自行充电,通过电网建立一个方便、完善的城市充电站和充电桩网络

整车租赁模式:消费者以租赁的形式获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通过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就可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体验

电池租赁模式:车电分离,整车企业裸车销售,消费者不需要购买电池,由能源企业或其它投资企业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租集、充换电及维护等服务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起步以及商业模式跟进都不晚,但至今成功的商业模式仍未成型,比亚迪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却依然难称成功。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不成熟导致了产品长期以来没有市场、国内也没有形成万辆级的生产销售企业、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更是远未达预期,政府补贴和输血难救大市,政府推动的“十城千辆”试点最终结果便是试点城市大面积“不及格”。

表 新能源行业主营结构(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2.2.2 垃圾发电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垃圾发电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深圳能源(000027)、光大环境(00257.HK)、启迪环境(000826)、上海环境(601200)、瀚蓝环境(600323)、兴蓉环境(000598)、粤丰环保(01381.HK)、伟明环保(603568)等。

(1)垃圾发电运营BOT模式

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期满后需移交。2003年以来,《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明确表示支持政府以外的私人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外商及民间资本得以有机会以BOT方式投资和建设基础设施。以BOT模式进行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得到地方政府的推崇,吸引了包括国企、民企等各路资本纷纷投入到垃圾发电领域。

BOT模式是PPP模式的一种,即地方政府作为项目发起人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司中标后与地方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通过对项目的投资获取一定期限内的经营权,期限通常为25年-30年,通常投资额的70%左右会由项目公司(SPV)通过贷款融资,剩余30%左右通过资本金投入。整体来看,垃圾焚烧的商业模式较为清晰。

BOT模式含多方利益相关者,构建“共赢”局面。垃圾发电BOT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投资方、债权人、承建商和运营商。政府和债权人对BOT项目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是BOT项目的利益主体。项目发起人出资建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代表着项目发起人的利益和目标,是项目发起人实现利益经济实体和执行者。承建商和运营商直接决定着项目完成的质量和盈利能力。

政府的收益主要有向居民收取的垃圾处理费,以及垃圾发电项目创收的各种税费。虽然政府在项目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给予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极大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其投资巨大、经济效益显著,政府从中获得的税收收入也相当可观。政府的最大支出主要为垃圾处理补贴以及电价补贴。对于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总承包商而言,收益主要有售电收入以及来自政府的垃圾处理补贴,主要支出为项目投资额、利息支出以及运营成本等。

BOT模式项目多方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该模式获得“共赢”。从政府角度来看,能够开辟新的资金来源,减少财政负担;亦能够减少政府基建的压力。从投资方/债权人来看,前期优质标的的筛选工作量减轻,并且项目的收益和回款安全性较一般标的高。从建设商/运营商来看,能够助推其内生动力发展。

BOT模式投入成本因阶段不同有所区分,回款需依据建设项目周期。BOT模式下,垃圾发电行业成本和收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建设商/运营商。且垃圾发电BOT项目成本主要从项目的前期投入、建设投入、运营投入三个阶段来划分。前期投入主要包括调研规划、招投标及谈判磋商投入。建设投入主要包含设备仪器、基建费用、土地使用费、贷款利息等。运营投入成本主要有原材料、用电耗、员工薪资、折旧、维护、环保支出等。

从收入结构来看,在BOT模式下,垃圾焚烧项目的收入主要来自建设阶段的工程收入和运营阶段的运营收入。

建设期:从项目审批到项目完工通常需要约2-3年时间。对于自建的项目,该时期可获得建设收入。建造完成后,以合同造价确认无形资产或长期应收款。

运营期:两种确认方式。方式一:当建造期收入确认为无形资产时,运营期确认运营收入,包括发电收入和处置垃圾收入。其中,垃圾发电的收入中,折算电量以内的,按垃圾发电标杆电价计价(0.65元/方),实际电量超过折算电量的部分,按照燃煤标杆电价计算;运营成本主要为垃圾焚烧设备设施折旧、环保设备设施折旧、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方式二:当建造期收入确认为长期应收款时,运营期内以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主要收入包括售电收入和政府给予的垃圾处理补贴。在税收优惠方面,垃圾补贴收入免缴营业税、售电收入的增值税即征即退。目前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仅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且给予“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即项目自首次获得生产收益起,前三年免除该项目的企业所得税,从第四年到第六年该项目只需缴纳原来企业所得税的一半税额。

表 垃圾发电行业主营结构(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2.2.3 生物医药

表 生物医药行业主营结构(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2.3 技术发展

新经济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经济现象,正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中,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崛起,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

“新经济”: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变化

“新经济”概念兴起于美国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并迅速扩展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并引发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变化。一般认为,新经济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尤其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新经济”概念兴起于政府推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时,首次明确提及“新经济”:“过去我们的政策主要扶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就地扩能,现在要提升政策的‘边际效益’,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

同年3月,“新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经济”:全新的经济形态

新经济一般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体,由互联网和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以信息化和产业化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本的高效投入和减少对物质要素的依赖为标志的一种经济形态。

中国“新经济”综合表现为传统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活动的兴起。新经济立足于市场创新和实践,形态涵盖了近年来兴起的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经济等,而且还在不断扩充。

“三新”是新经济的核心特征。中国新经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代表,形成了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其中,新产业是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新商业模式是一种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

“新经济”: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新经济的核心本质是生产关系重塑。新经济通过互联网与新技术的应用,对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生产要素端,以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参与到经济的发展中,同时也赋予传统生产要素以数字化形态,形成新的生产要素集合;在生产力端,新技术与互联网改变了生产者的工作模式、产品形态与沟通机制,形成更高的工作效率;在生产关系端,人与生产要素的结合更加紧密,形成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

新经济的突出功能是数字赋能。新经济通过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能够有效的改变产业模式。其中,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产业数字化的底座,是打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数据通道的核心能力。数字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能够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数字系统的高度融合,从而以新场景、新模式带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快速提升。

新经济的核心属性自带动力。新经济将互联网成本低,信息公开透明以及迅速传导等基本特征融入产品与服务中,并凭借数据的收集、分类、迭代、衍生等天然属性,形成价值创新驱动的根本动力内核。如各类线上经济,通过大数据对用户的分析,精准定位和响应客户的需求与变化,使得产品能够快速迭代和升级。

“新经济”:如火如荼的中坚力量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国内及世界带来巨大冲击,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新经济行业则展现出更强的风险抗性和市场弹性,总体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新经济行业以特有的澎湃动能,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快速成长。中国“三新”经济正在以其强大的科技内涵与发展内驱力,助推供给侧体系优化和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促进大量新的有效供给和投资消费需求形成,加速生产生活的生态重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

2.4 政策监管

“新经济”依托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资本投入、高隐形资产的“三高”特性,能够有效保障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胀、低失业并存,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主流经济形态。同时,因为“新经济”越来越隐性化、智能化、科技化,导致对其的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创新“新经济”监管模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新经济”监管理念,是保障“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有利于营造推动“新经济”大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十四五”时期政府监管部门对“新经济”总的监管方针是:让监管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和需要,而不是让“新经济”来适应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让监管者成为“新经济”的行家里手,而不是让“新经济”成为监管者的“俘虏”;让监管者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和扶植者,让“新经济”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亮点。

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

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

图 新能源综合财务分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图 生物医药综合财务分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图 垃圾发电综合财务分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新经济概念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企业价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红利折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无杠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净资产价值法、经济增加值折现模型、调整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成本重置法、实物期权、LTV/CAC(客户终身价值/客户获得成本)、P/GMV、P/C(customer)、梅特卡夫估值模型、PEV等。

图 以隆基绿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主营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图 以国电南瑞为代表的智能电网主营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图 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主营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图 以伟明环保为代表的垃圾发电主营构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Wind

3.2 行业发展

在实现技术颠覆性突破的等待期内,技术变革对新经济发展的推动仍有大量发展机会。新经济发展的发展趋势底层逻辑是影响时代发展与变革的最根本、最深远的价值创造因素,是整个新经济体系的价值创造基础。

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趋于见顶,而新的公认的底层红利尚未出现。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经济、产业等带来了明显改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新的机遇。从宏观环境和微观资本交易数据来看,2018年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018年至今,乃至更远期的未来,新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底层逻辑将出现新的变化趋势。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实现技术颠覆性突破的等待期内,技术变革仍然是新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当下技术实践与远期底层技术红利之间仍然存在鸿沟,需要较长时间去持续迭代和培育。

因此在这个长久的等待期内,新经济在技术变革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经济内涵不断丰富,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仍有较大增量空间

一方面,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新经济范畴;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加速融合,借助前沿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带来效率提升的增长红利,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撑。

(2)新经济存量巨大,用户需求和体验尚未做到极致,仍有优化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消费者新需求和新态度需要新的输出窗口,更多细分领域的新消费市场有待挖掘。

(3)新经济新旧动能迭代,部分产品与服务存在可替代空间

部分行业经过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头部玩家虽已出现,但由于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较快的技术迭代速度,目前的头部优势尚不足以构建起足够坚实的护城河,大量产品与技术仍有被替代的可能性。并且从新经济未来的演进节奏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接力赛形式的发展节奏,而是由全行业参与、多领域交错的发展方式。这就意味着多个行业热点将同时出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段内此消彼长。

3.3 驱动因素

经济基本面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动能见顶回落,基本面韧性仍在,企业盈利修复进入中后期阶段。其中,高景气聚焦在新兴产业、出口制造业和上游资源品行业,下游传统制造业盈利压力加大,消费行业和新兴行业受通胀高企影响有限。海外欧美经济加快复苏,大宗商品价格大概率高位盘整。

流动性上,整体以震荡约束为主,存在阶段性扰动。从经济基本面和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Taper对国内货币政策以及中美权益市场影响有限,因此不必过于担心美股调整对于A股的情绪及估值传导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仍将聚焦国内基本面和实际通胀走势, 大概率维持紧平衡态势,10Y国债利率震荡区间预计在2.9%-3.3%左右。

从改革增量利好来看,一方面,“固本培元”基调下一系列宏观改革政策加快出台,另一方面,在注册制改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居民资金配置有望进一步转移,增量资金仍有保障,境外资金中长期流入不变(当然汇率会构成阶段性波动),新发公募基金有望回归修复。

3.4 风险提示

(1)新冠疫情反复影响

受疫情反复影响,一方面,未来国家财政可能收紧,公共安防支出或将减少,需求将受影响;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影响消费景气度,智慧安防、自动驾驶、机器视觉、智能管理等需求可能受影响。

(2)行业发展不及预期

行业所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具体应用部门的主管部门,涉及法规政策众多。如果行业发展不达预期或市场需求下滑,将导致细分行业发展放缓。

(3)行业内部竞争加剧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大型企业与新创企业积极踏入数智化城市和能源互联网领域,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如果公司不能继续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则公司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3.5 竞争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先导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实现现代化新阶段的背景下,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因此,深入分析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对于我国政府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产业和经济发展各领域,带动以绿色、智能、融合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全球正在步入一个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出现以下新趋势、新特点。

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及与之相契合的产业化、市场化新路径、新渠道的发现,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能源互联网等众多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快速扩散,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向多个方向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

以AI和5G产业为例,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全球AI产业总体规模将增加到1500亿美元,全球5G价值链创造的GDP将达到1.5万亿美元,同时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全球新增5.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到2030年,全球包括AI和5G在内的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将达到40万亿美元。

世界各国对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权、控制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未来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的潜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举措。

可以预见,“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为了夺取全球产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各国之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政策支持的博弈和争夺将更加激烈。尤其是美国,为了继续维持其在世界产业链治理中的主导权、继续占领全球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对动摇和挑战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新兴大国,不惜采取军事上挑衅、政治上颠覆、经济上脱钩、技术上封锁、产业链上断供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打压,而且这种打压措施很可能将越来越系统,打压力度将越来越大。

而新兴大国也正在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由寻求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提升,摆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和“高端钳制”。其与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将由错位竞争全面走向正面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我国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在AI、5G、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十分激烈。

产业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全球各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产业融合平台和载体的进一步完善,全球产业融合将继续向前推进,融合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

首先是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之间的融合将越来越多。如新材料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上下游产业纵向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新材料日趋低维化和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绿色化发展。

其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将越来越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交叉融合,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单点技术和单一产品创新加速向多技术、多产业融合互动的系统化、集成化创新转变,集成多领域先进技术的新产品将不断涌现。再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正在不断催生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新技术和新产品,使得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再次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产业融合不断发展。如数字经济从技术范式、价值形态和生产组织三个方面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从而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再如,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器械产业的融合催生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支架等新产品,加速推动传统医疗器械向新一代医疗器械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并跑、领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不断增多。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产业发展处于跟跑状态。如在国外成熟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国内互联网产业较多开展应用模式创新,生物医药产业依靠仿制药来参与全球产业链。

目前,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国际国内技术代差快速缩小,一方面我国技术引进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不可能把其先进技术转让给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情况下,“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夯实技术创新基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前布局前瞻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并跑甚至超越与领跑。

预计到2025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将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体系,产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物联网、通信设备、智能联网汽车(车联网)等部分领域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物医药领域将形成从科研到成药的全产业链能力,生物新药物和新疗法的技术基础将更加坚实,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部分领域将进入世界先进水平;高端装备领域中,除高铁继续处于领跑地位外,集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功能于一体的北斗导航系统将进入世界领先地位,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等也将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新兴产业仍将较快增长,产业间增速将出现分化。2015—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年均增长15.1%,均明显快于整个工业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工业。

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长仍将快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产业间增速将出现明显分化。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潜力等多个维度看,未来5—10年,集成电路和光电子等电子元器件制造业、5G和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业、与基因技术相关的原创新药与医疗服务、先进功能和结构材料、航空航天装备与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领域等,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引领产业。而一些技术不成熟、市场待培育、盈利主要依靠政策补贴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几年产业发展将步履维艰,产业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地方新的增长动能、实现赶超进位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纷纷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出台重大支持政策。在这场竞争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已经占据了领先优势,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东部凸起、中西部凹陷的不合理格局。

“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东高西低、南快北慢的区域发展态势和格局有望逐渐改变,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望加快,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但中短期内三大都市圈的产业主导和领先地位仍将不可动摇。

预计到202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以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为支撑,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3.6 收并购趋势

(1)新经济并购市场持续向好

产业驱动的市场化并购将持续上升。由于疫情对交易的推迟效应,预计2021年国内新经济并购市场继续向好

预期2021年TMT和医疗将持续领先,线下消费、文旅、教育赛道或因疫情开始加速整合。

(2)PE/VC被投企业将更加活跃

就资金端而言,受益于一级市场承托和融资支持力度的加强,中后期初创公司将成为主要增量。就资产端而言,PE/VC正愈发积极地试水通过并购退出。

(3)分拆和剥离将持续提速

随着实操案例上升和制度保障的落地,以及IPo市场的持续繁荣,分拆独立融资/上市将持续出现,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指南对分拆和剥离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4)外国战投参与度提升

随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门槛将持续降低,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等国际框架协议的谈判完成,或将进一步促进外资战投加码中国。

3.7 国内外企业重要参与者

(1)隆基绿能[601012.SH]:成立于2000年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绿能以“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为使命,秉承“稳健可靠、科技引领”的品牌定位,聚焦科技创新,构建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工商业分布式解决方案、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氢能装备五大业务板块。形成支撑全球零碳发展的“绿电”+“绿氢”产品和解决方案。

(2)国电南瑞[600406.SH]: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28日,是由南瑞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2003年9月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A股股票并于10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家上市公司。

(3)恒瑞医药[600276.SH]: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是一家从事创新和高品质药品研制及推广的民族制药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影像介入产品的供应商。

(4)伟明环保[603568.SH]:浙江伟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业的大型股份制企业,业务主要集中在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技术开发、设备制造、项目投资、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是国内领先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企业。

(5)特斯拉[TSLA]:特斯拉(Tesla)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总部位于帕洛阿托(Palo Alto) ,市值达2100亿美元, 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第四章 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国际经济格局逐步进入深刻变革期,国家力量变化、经济全球化变革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新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等,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趋势。

趋势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进一步强化,“一超多强”格局不变,但内部实力出现分化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强劲,经济体量逼近甚至超越发达经济体。当前,发达国家虽然贡献了全球GDP的近60%,但平均增速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个百分点。未来十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断崛起,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比肩传统西方国家。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贡献全球GDP的50%-55%。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分化,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由欧美转移至亚洲。从当前数据看,欧洲和美洲GDP总量接近世界GDP总量的58%,亚洲约占37%。从贸易网络看,目前全球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中心的北美贸易网络、欧洲贸易网络和亚洲贸易网络。随着CPTPP、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落实与达成,亚洲贸易网络规模和实力会显著增强。未来十年,亚太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力量,全球经济重心由欧美转向亚洲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与亚太地区相反,西方在经济分化中则逐渐整体走弱。

“一超多强”的“一超”不变,“多强”之间实力强弱出现变更。未来十年,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日、德、法、英等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强国,但地位有所下降;中国和印度的地位会提高。根据彭博社经济部的数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但从人均GDP、金融、军事、综合实力等方面看,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

趋势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衍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应用

“机器代人”将呈加速之势,产业变迁频率加快。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十年,低技术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更多由机器来代替工人进行生产。麦肯锡《美国工作的未来》预测,未来十年,共有1470万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人会因自动化而失业,比例高达40%。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进程将加速,产业变迁频率将加快。

新技术革命或将催生新业态,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从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历程看,人类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着相关的产业革命。全球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在未来十年,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相融合的科技革命将引领新的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应用将层出不穷,制造业和新型技术手段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

新技术将改变产业形态和货币形态,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面临重塑。未来十年,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产业形态、货币形态将逐渐数字化。数字化的产业形态将加速产业变革,产业升级以及产品贸易进程,深刻改变全球金融市场格局。而货币数字化将加速“去中心化”,其可追溯性将有望实现精准放款等传统货币无法实现的功能,数字货币的加快发展将深刻改变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美元“一家独大”局面将发生改变。

趋势三:经济全球化步入深度调整期,区域化、分层化趋势明显,全球贸易从商品“一支独大”转向服务和商品“齐头并进”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加速,“三足鼎立”贸易格局日渐清晰。

一方面,中美两国博弈、新冠肺炎疫情等增加了各国和跨国企业对构建“安全可控”现代供应链的需求,部分事关国家公共利益安全的领域会出现“回流”倾向;部分中低端产业将因为成本驱动而加速向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转移,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中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劳动力套利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下降,靠近市场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北美、欧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贸易格局会更加清晰。未来十年乃至以后,这种区域化的现象会更加明显。

中美博弈将持续化和常态化,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或将呈现分层化。随着WTO改革陷入僵局,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和重塑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加速了全球贸易规则的分化。

未来十年,美国一方面将主导WTO改革,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制约中国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可能会联合其传统盟国,加快推动类似《美加墨协定》“毒丸条款”等“去中国化”的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WTO规则和区域贸易规则将逐渐融合形成全新的贸易治理体系。

未来十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全球经济中拥有重要话语权,并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的构建。因此,众多国家将面临地缘政治和贸易利益选择的难题,全球贸易投资可能会呈现美国主导的“去中国化”和中国倡导的更具全球化这两套规则。

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点,数字贸易成为增长主动力。当前国际贸易仍然以货物贸易为主,所谓的全球贸易失衡也仅指货物贸易领域的失衡。但近年来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服务贸易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不可贸易产品逐渐变为可贸易产品,全球贸易失衡将显著改善。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将快速发展,包括数字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潜力逐渐释放,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数字经济规模已占到全球GDP的15.5%左右。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重要手段。由此,数字贸易规则等新议题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重点,也会成为各国必争的领域。

趋势四: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技术革命在加快“机器换人”的同时,催生出新型岗位需求

世界人口增长率降低,老龄化程度加重。据统计,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在1960-1965年间是1.92%,在2010-2015年间是1.18%。在未来十年,世界人口增长率将降至1%以下。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人口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技术革命导致传统岗位减少,但仍会催生新型劳动力需求。新技术革命“机器换人”在导致大量低技术劳动力失业的同时,也会催生出一些新型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即用数据标注工具对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纠错和批注,只有经过标注的数据才是最好的训练机器数据,而这正是AI催生出的新岗位和新就业机会。

趋势五: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全球供给和需求中心逐渐“东迁”

能源结构不断变化,碳中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资源将开采殆尽,传统能源面临进一步衰竭。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在碳排放、碳中和方面加快行动,新能源结构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潮汐发电、生物质能源、可燃冰、核能等将成为重要能源,氢气、甲醇等燃料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也将受到广泛关注。能源结构的加速变化,在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其他产业的绿色化、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

新技术深刻影响能源格局,能源需求逐渐“东迁”。从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看,除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大国外,随着美国在新能源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对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美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供给国。从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看,亚洲将取代欧美成为全球能源需求中心。

根据国际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期增长30%,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心,亚洲将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地。《BP世界能源展望》2019中文版报告预测,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约1/3,增长部分的2/3则是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市场需要。

Cover Photo Generated by Stable Diffusion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资产信息网

    资产信息网是人工智能AI大数据驱...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