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吹”终究让位于“实”:俄乌战事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启示

紫金山科技 2022-05-12 15:43 发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俄罗斯被乌克兰缠斗了近80天,结局难料,和当初俄罗斯宣扬的闪电战结束战斗大相径庭。俄乌战争也是中国科技产业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不想再被“卡脖子”,靠的是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而不是说大话,自欺欺人,比落后更可怕的是看不见差距。

目前,激战正酣的俄乌战事相信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主要是此前人们通过各种近似于吹捧的宣传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的俄罗斯,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队的数量、素质不仅全面超越,而且应该全面碾压乌克兰。但事实是,这场战事的难度和时间不仅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更让人们借此质疑俄罗斯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的实力。由此联想到当下中国的某些科技产业和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我们就以科技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报道与事实矛盾,甚至反差最为为明显的专利、芯片和智能手机为例来予以简单说明。

01 专利:数量诚可贵,质量价更高

说到科技产业,作为科技产业创新力重要标志之一的专利申请与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或或者企业的技术产出规模和实力。

先看中国,这几年某些媒体的报道都是专利数量中国全球第一,让人们误以为其背后代表的中国科技产业也是全球第一。

不可否认,中国在年度专利申请量(包括“申请人为本国国籍的专利申请量”和反映专利质量的“PCT专利申请量”)上已经超过我们直接的对手美国,在专利有效量上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然而,美国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较为全面、质量高,中国的专利结构则较为单一、质量较低。在专利转化率和转化效率方面,中国与美国尚存显著差距。

再看与专利相关的企业,相信业内多数马上会想到华为。毕竟媒体隔三岔五的报道华为专利,特别是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让业内觉得华为在5G方面无人能敌。

不过,根据Via Licensing的估算,在向ETSI标准提出160000件SEPs声明当中,只有2000件专利是真正不可少的标准必要专利。所以,重要的是谁拥有真正的标准必要专利。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华为在5G标准必要专利也是全球第一。问题又来了,即使各公司或研究机构宣称该技术专利是属于SEPs标准必要专利,并向标准组织提出FRAND授权声明,却未必就是真正的标准技术,甚至有些专利必须经过法律程序,才有可能证实所声明的SEP具有技术含量及价值。

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走法律程序是旷日持久且耗费大量金钱的,非一般企业有能力为之。所以这些标准组织并不会去认证该声明专利与标准是否真的存在关系,故我们必须认知这一关键点,才不会鱼目混珠所谓真正5G的标准必要专利价值。

当然我们在此并非说华为的5G标准必要专利存有水分,只是借此说明对于标准必要专利,包括标准组织也不会刻意去认证,所以最终还是要通过其在市场中的实际价值得以体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5G的专利授权费用。

华为公司去年向外界公布了它的5G专利授权收费标准,每台手机的专利使用费不超过2.5美元,但这个专利授权费远远低于高通公司(每台手机13美元,苹果为每台7.5美元)、爱立信(平均是每台手机3.7美元左右)和诺基亚(每台手机3.59美元)。虽然华为声称,是自己不愿收取过高的5G专利授权费用,但鉴于华为目前面临的窘境,既然自己的专利这么牛,不说与高通比,授权费怎么也应该高过爱立信和诺基亚吧?这种解释是否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更让我们觉得意外的是,全球5G专利排名第一(假设5G标准必要专利也是货真价实的第一)的企业,竟然会受阻于5G,而导致自家的旗舰手机在5G迅速普及的今天,只能无奈之下逆技术发展之潮流倒推4G,讽刺之余,不得不让业内合理怀疑华为5G专利到底有多大价值。

02 芯片:不大更不强,龙头企业玩数字游戏

提及中国的科技产业,芯片是绝对绕不过的话题。那么与我们某些媒体经常报道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迅速,使得许多人认为,我们不久即能超越欧美。事实又是怎样呢?

按照国家和地区划分,据IC Insights统计,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仅占据了全球半导体市场4%的份额。美国以超过一半的份额稳居榜首,其次是韩国(22%)、中国台湾(9%)和欧洲地区(6%)。

而按照厂商划分,据Gartner统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总计595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6.3%。很遗憾的是,在前十大中,并未有中国大陆芯片相关厂商的身影,也就是说,中国大陆没有任何一家芯片相关企业在全球半导体营收中拿到哪怕是2.7%的份额。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厂商,例如素有芯片“国家队”之称的紫光展锐(芯片设计)和中芯国际(芯片制造)又表现如何?

先看紫光展锐,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其业绩如何暴增,又推出何种创新的芯片,但事实是,紫光展锐的芯片(例如智能手机芯片)一直处在中低端市场,且营收份额极低。

以对于手机最为重要的AP(应用处理器)和基带为例,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基带市场在2021年增长了约20%至314亿美元,创下市场历史新高。得益于5G,市场的平均售价 (ASP) 显著提升,提升了整体收入。其中5G基带收入增长71%,占2021年基带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尽管紫光展锐进入前五,但按营收计的市场份额不足1/10。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不足1/10的营收中,还包括有4G基带,如果是5G基带的话,紫光展锐的市场份额不到1/100。

而在AP市场,同样是Strategy Analytics统计,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 (AP) 市场增长23%至308亿美元。高通、联发科、苹果、三星LSI和展锐占据 2021年智能手机AP市场收入份额排名前5位。虽然紫光展锐依然进入前五,但其和华为海思合计才占3.3%。

也许正是由于徘徊于中低端市场,且营收极低,最终紫光展锐背后控股的紫光集团以近2000亿元的债务在去年年底易主重组。

再看中芯国际,为了掩饰在先进节点的落后,其将成熟节点的28纳米和属于先进节点的14纳米(FinFET)在财报中合并计算,即便如此,其也仅占其整体营收的不足20%(最新的季度财报统计),考虑到此前28纳米独立计算所占比重,估算其隶属于先进节点的14纳米及以下的营收占比也不会超过1/10。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台积电的7纳米和5纳米节点已经占据其营收的一半,但我们媒体的报道几乎是中芯国际一切向好,增长迅猛,给业内的感觉是竞争力十足。

此外,在当下火爆的汽车产业中,尤其是新能源车市场,同样是我们媒体过于吹嘘的报道,让业内认为,我们的新旧势力和跨界势力都已经在这场汽车产业从燃油到电动以及智能化的变革中走在了全球的前列,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475亿美元,其中,中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约占全球的4.5%。而据市场调研公司IC Insights的数据,2021年中国汽车的芯片自给率依然不足5%。

另据Strategy Analytics报告显示,2020年,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的汽车半导体供应商——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共占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近49%的份额。如果计算博世、安森美和微芯,这一比例会超过60%。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汽车产业的变革恰恰需要的是更多芯片的创新和支撑,但在这方面,事实与报道中的汽车市场表面的强大又给了人们认知上的强烈反差。

03 手机:自主创新是噱头,产品组装很诚实

说到智能手机产业,从我们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国内厂商应该是最具创新力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五花八门的“造芯”。已然是一种不“造芯”无创新的架势。事实又是如何?

针对国内手机厂商的“造芯”,去年12月举行的高通骁龙峰会上,高通技术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 Judd Heape对于媒体的一番表述很值得玩味。

Judd Heape认为,手机厂商在影像方面的一些核心技术创新其实更多是和主芯片的协同,两者并不冲突。有时厂商会在骁龙平台之上增加一个额外的芯片,以呈现不同特性。比如可能需要加入一个新的图像传感器、或者需要新硬件,又或者需要一个新IP。其实,随着主芯片的发展,OEM厂商在硬件上增加的特性,后续也都会被集成在主芯片当中,从而替代额外增加硬件的方式。

不知业内看了Judd Heape的评价作何感想?我们认为国内手机厂商的“造芯”是此芯片非彼芯片,非必须有也,有,也仅是锦上添花,非不可替代而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手机厂商都能“造芯”之时,背后呈现出的真相又着实让人感觉到巨大的反差。

近日,日经亚洲与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合作拆解荣耀最新X30智能手机,对内部组件的预估价格进行了统计,以计算出不同国家在该手机中的相对份额。

拆解显示,去年12月推出的5G智能手机荣耀X30中,美国组件的成本份额飙升至 39%,而日本零部件约占总生产成本的 16%,居第二大份额。其中包括有村田制作所、太阳诱电、TDK制造的索尼集团的相机图像传感器和通信部件等。相比之下,中国零部件的份额下降了 27个百分点,仅为10% 左右。

不仅是荣耀,Fomalhaut的数据显示,去年推出的可折叠手机小米 Mi X Hold的美国组件份额为 26%,OPPO的 Reno6Pro+美国份额为 31%。如果再算上其他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的部件份额,中国零部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太高。

这哪里是什么自主创新,完全是不折不扣的组装,即便是组装也还多是国外的组件。也正因为此,我们国内手机厂商不仅去年高端挑战苹果铩羽而归,出货量上也面临挑战。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1Q22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14%,为7420万部。需要注意的是,排名前五的中国手机企业,除荣耀外均出现同比大幅下滑,而这还是以中低端手机猛拉销量的情况下,以排名第一的vivo为例,其之所以拿到中国市场第一,主要得益于诸如中端S12系列以及价格实惠的Y系列手机,例如Y76s和Y31s等。尽管如此,其销量同比还是暴跌21.3%。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看,中国手机厂商的表现也不容乐观。

据IDC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排名前5的中国手机厂商均出现双位数的大幅下滑,其中OPPO为-26.8%;vivo为-27.7%;小米为-17.8%。基于此,近期,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今年以来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左右。并指出,由于消费者信心不足,未来几个月内订单有可能继续减少。但与安卓手机厂商纷纷砍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Digitimes报道,苹果计划在2Q22将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的产量增加1000万部。

写在文末:我们非常理解当下中国科技产业及相关企业面临的窘境,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面对现实,尤其是我们的媒体,更不能夸大其词,一味地尬吹,否则一旦潮水退去,市场和用户看到我们裸泳的产业或者企业,除了一声惊叹(怎么会这样),就只剩下被蒙骗和割韭菜的感觉了,而我们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吹”的舆论环境中,也许就真的产生了很“强”的自我认同,认为这就是事实,这才是最为危险和致命的!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紫金山科技

    出品5G+AI的专业报道,聚焦产...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