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从外包到AI巨头,东软度过转型期

牛刀商业pro 2024-11-05 08:53 发布于河南 发文

来源:大V商业(ID:V-VIEWS)

作者:刘倩

东软持续加码数字化解决方案,在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型。

11月1日,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24在武汉东软软件园成功举办。会上,东软提出了医疗、城市、养老等多套数字化解决方案,这些行业和解决方案也成为东软未来发力的重点。

东软正在从一家外包企业转型为数字化服务商。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作为和企业信息化距离关系很近的东软,也抓住了这次机会。

东软的转型已经看到了成绩。

10月26日,东软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5.91亿元,同比增长9.22%,而年初至报告期末的累计营业收入达到68.91亿元,同比增长10.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07.95万元,同比提升36.23%,累计净利润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13.06%。

1

从外包到数字化解决商,东软甩掉包袱

外包项目一度成为东软的“包袱”。

相关资料显示,东软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前身是东北大学校办企业的东软集团,从创立初期起,便深耕信息化技术,逐步在国内外树立了行业地位。如今是一家市值超过10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

经过多年发展,东软集团业务覆盖面广,涉及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及软件产品与服务等多个领域。

但是在外界看来,东软始终都是一家主业是外包的企业,尤其是这两年在一些地方的承包项目系统崩溃,导致外界对其专业性质疑,这给东软造成了口碑上的损失。

中国信息领域进入智能化时代,东软也开始进行转型。

2024年3月,东软集团正式宣布All in智能化。要把业务重点放在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 AI 赋能的解决方案、数据价值化和服务化的解决方案。

东软的转型也受到了此前业绩较差的影响。

2022年东软录得亏损,净利润较去年大幅下滑。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9.46亿元,扣除东软睿驰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的影响后,同比增长14.8%,归母净利润为-3.4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5.29亿元。

分行业来看,东软集团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企业互联及其他、智慧城市和智能汽车互联四大主营业务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82亿、35.80亿、16.63亿、22.39亿,毛利率同比增减分别为-6.85%、-5.82%、-5.00%、-5.83%。

从以上可以看出,四大业务的毛利率与上一年相比均呈现下降状态,而医疗健康的同比下降幅度最大,为-6.85%。

对于出现亏损情况,东软集团主要归咎于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项目交付验收、项目回款等方面遭受了较大冲击,才使得全年业绩未能完成年初计划。

与此同时,东软集团寄予厚望的拆分上市之路也并不顺遂。

和多数大企业一样,东软集团将业务进行分拆,就是期望可以收获更多IPO。2020年9月,东软教育成功在港交所挂牌后,东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也都被寄予厚望能在科创板上市。

但现实远不如想象般美好。譬如东软熙康,接连三年递交四次招股书才最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 “互联网护理第一股”。然而,还没等东软熙康坐享成功喜悦,就因在上市首日破发而使不少投资者丧失信心。

第一财经报道称,2023年9月底,东软熙康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为4.76港元/股,上市当天以2.72港元/股收盘,当日股价跌幅逼近43%。

此后,东软熙康的股价也一直低迷,当前市值仅为5.14亿港元。

此外,被誉为“国产CT一哥”的东软医疗,其上市之路也是一波三折。2020年,东软医疗曾经向上交所递表希望能在科创板挂牌。时隔不到一年,东软医疗将上市地点改为香港,连续三次闯关IPO,却始终无疾而终。

尽管东软集团2023年的财报数据已经回归正向增长,但增长情况却不算乐观。2023年净利润为7000多万实现扭亏为盈,但是远不及2021年的水平。

2

医疗、汽车、智慧城市三大新支撑

东软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从创立初期起,便深耕信息化技术,逐步在国内外树立了行业地位。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整个过程,并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创新。

东软早期在信息化阶段取得了诸多“第一”,例如率先参与中国医保系统的建设、移动通信的计费系统等,推动了中国多个重要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进程。

东软集团也在积极求新求变,努力抓住AI的风口,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医疗、汽车和城市信息基础都是东软的优势领域。

在医疗领域,东软已经形成“智慧医院+智慧卫健+智慧医保”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全面推动医疗健康信息化变革,根据IDC和赛迪顾问的报告,东软已连续多年在医保信息系统领域、人社IT解决方案行业、医疗IT应用市场等领域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东软集团推出了多款AI+医疗行业应用,包括添翼医疗领域大模型、飞标医学影像标注平台4.0、基于WEB的虚拟内窥镜等。全面进行“AI+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生态图谱战略布局。

‍在汽车领域,东软集团则推出了数字体验设计系统“OneUX”,致力于实现让软件定义汽车。今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东软还发布了OneCoreGo®全球车载智能出行解决方案5.0。

事实上,东软有30多年汽车软件领域的发展经验,前20年东软为全世界最有名的‍国外汽车品牌做软件开发,奔驰、宝马,奥迪,法拉利、丰田、本田,都有大量的东软软件参与。

作为行业领先的Tier1厂商,东软合作的国内外主流汽车厂商超过50家,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220多款车型。

在很多人眼里,成立三十多年的东软集团已步入中年,求稳或许才是更好的发展途径。但刘积仁却认为,东软在发展过程中,其实还有巨大的能量和空间还没有释放,为了变得更好还可以不断变革。

3

加大研发,抓住AI新机遇

2022年,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网》发布的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榜单上,东软同时获得“2021年度软件出口排行榜”和“2021年度服务外包排行榜”双项第一。

同时,东软接二连三被爆出敏感事件,也被诟病是因为长期做外包业务,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

西安“一码通”也曾出现两次较大范围崩溃,负责“一码通”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西安东软则被质疑专业性。虽然东软集团当时在互动平台回应称故障与应用层无关,却难以被大众接受。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称,一位信息科技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公共系统,东软提供的‘全场景疫情病原体检测信息化解决方案’,不只是单独作为一套软件进行售卖,而是提供了整个体系的解决方案。因此除非东软拿出压力测试报告证明应用系统、服务器性能等满足高并发需求,否则只说是网络原因很难让人信服。”

事实上,东软集团研发的系统频繁出现问题,与其研发投入低有一定关系。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东软集团全年研发费用为9.21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24%,较上年增加0.48亿元,增幅为5.50%。虽然东软集团研发投入不低,但与中国软件、科大讯飞等其他软件公司相比,其研发费用却明显偏低。

据202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东软集团研发费用3.38亿元,占销售额的比重接近10%;而中国软件研发费用9.72亿元,占销售额比重高达27%;科大讯飞研发费用14.39亿元,占营业额比重高达17.9%。

不过,东软集团正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似乎有意弥补劣势。

东软集团财报显示,2023年研发费用达到10.3亿元较去年的9.2亿元实现大幅增长。

此外,2023年东软新增登记软件著作权447件,申请专利187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47件;授权专利17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3件,同比增长46%。2023年所获授权发明专利,主要分布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与云原生、区块链、医疗健康、汽车智 能化等领域。其中,AI及大数据相关专利数量约为去年同期3倍。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牛刀商业pro

    以文字的形式阐述生活中的美好...

    推荐商品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