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2022年中船系发展研究报告

资产信息网 2022-11-18 14:09 发文

第一章 行业概况

中船系是指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简称中船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船集团是由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9年10月14日联合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104家,资产总额8900亿元,员工22万人,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船舶海工装备,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造船是CSSC的主业。产品种类从普通油船、散货船到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化学品船、客滚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气船、大型自卸船、高速船、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油船(VLCC)及海洋工程等各类民用船舶与设施,船舶产品已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船舶制造行业市场规模

从造船市场新增订单的船舶载重吨位规模来看,2021年,新造集装箱和散货船订单占比超过30%,其次是新造油船订单的载重规模占比约是18%。从造船市场新增订单的船舶价值规模来看,2021年,全球集装箱船订单总额最大,超过400亿美元,占全年造船市场新增订单总额47%。

2021年,全球大部分新造船订单是由中国、韩国、日本等船厂承接,上述三个国家总订单数量超过1200艘,占比全球市场的85%,其中中国船厂的承接量占比超过40%,位居全球市场第一。

2019-2021年造船完工量逐年递增,从3690万载重吨增至3970万载重吨;截止2022年4月底,我国造船完工量1171万载重吨,较同期下降8.6%。至2022年4月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1024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7%。手持船舶订单是2022年来造船三大指标中较同期相比增速呈正向增长的唯一指标,不过当前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和不确定,这对船舶制造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是一大挑战。

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前景

当前全球已进入“工业4.0”发展时期,船舶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等鼓励船舶领域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绿色动力引领船舶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十四五规划,航运业的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为一些小型和小众船型的新造船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整体造船市场将呈现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样化发展。行业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内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风电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邮轮板块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数量增长、中国邮轮港口建设的影响,中长期发展前景光明。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2.1 船舶工业产业链

海洋船舶的上游行业主要为船舶制造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如钢铁、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等以及相关船用配套设施,中游行业海洋船舶工业主要是制造海洋船舶以及海上固定及浮动装置等海上船舶的相关产业,主要服务于航运业、国防军工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下游产业。

图 海洋船舶工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为1428万载重吨、1769万载重吨、1022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4.0%、52.5%和48.2%,三大指标占全球市场份额四成以上,我国船舶工业有国际市场有较大市场优势。

图 2022年1-5月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1年国际航运市场复苏叠加船舶批量更替周期,带动全球新造船市场超预期回升,我国船企抓住机遇承接大量订单,行业总体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达到1264亿元,增长率高达10.20%。

根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生产总量达1264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比为3.70%,同比增速高达7.7%。其生产总量的快速增长表现在,海洋船舶完工量、新承接海船订单、手持海船订单这三大海船指标的增加,2021年这三大指标分别为1204、2402、3610修正万吨,且分别同比增长11.3%、147.9%、44.3%。

图 2016-2021年中国海洋船舶工业三大指标统计图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2 行业供给需求与中国船舶公司

造船用钢

2021年,国际航运市场回暖,集装箱海运需求旺盛,全球新造船市场活跃,在新船订单大幅增长的带动下,造船用钢消耗量显著增加。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1年我国造船用钢总量约980万吨,同比增长3.2%。

图 2015-2021年中国造船用钢消耗量及预测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1年,我国钢铁企业造船板产量呈先增长后减缓的趋势。1月份造船板生产量为69万吨,同比下降21.5%,自二季度开始快速企稳回升,11月产量达76万吨,同比增长7%。主要钢铁企业为全力满足船厂需求,持续加大生产力度。分季度看,一季度造船板月均产量71万吨,后三个季度月均产量更高,保持在80万吨左右。

图 2021年中国造船板产量分月份统计图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海运市场行业现状

油船和干散货船是海运的主要运输船舶类型,且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保持较高增速增长。2020年干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运力分别为87933、60116.3、27485.6万载重吨。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带来的影响中逐渐复苏,全球海运市场需求会随之增加,且受船舶批量周期的影响,海运船舶制造订单量呈增长趋势。

图 2015-2020年全球船舶运力分类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船舶制造上市公司

我国主要船舶制造上市公司有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以及中船防务等,根据各公司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船舶相关业务收入为585.67亿元,中国重工船舶业务收入384.61亿元,中船防务船舶业务收入91.92亿元。虽然我国是世界造船大国,企业业务收入较为可观,但相对企业规模,截至2021年三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较少,行业整体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人才方面尚有欠缺。

图 2021年中国船舶制造上市公司业务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公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3 技术发展

技术及专利

中船系在A股有9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船舶(600150)、中国重工(601989)、 中船防务(600685)、中国动力(600482)、中国海防(600764)、中船科技(600072)、中船应急(300527)、 中船汉光(300847)、久之洋(300516)。

中国船舶(600150)拥有外高桥、江南造船、中船澄西3家100%,广船国际51%,黄埔文冲31%股权。中国重工 (601989)拥有大船重工、武船重工、青岛北海、山海关和渤海重工等船厂。中船防务(600685)拥有广船国际46.3%,黄埔文冲54.5%股权。尚未装入上市公司的还有沪东中华和天津新港。除了船厂,上述3家公司还分别涵盖动力装备、机电设备和钢结构业务等。

中船旗下所有船厂大致评级如下:

A+:外高桥、广船国际、中船澄西

A:江南造船、大船重工、黄埔文冲、沪东中华

B+:武船重工

B:青岛北海、山海关、渤海重工、天津新港

目前,中国船舶集团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全方面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知识产权实力取得了较大提升。截止2020年申请专利1.2万余件,同比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8700余件,同比增长24%,累计有效专利突破3万件。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显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七家单位共有八项专利获得奖项。其中七〇二所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金奖;六家单位的七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中国专利奖是我国专利领域的最高奖项,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评选,是我国唯一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国家级奖项,得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支持与认可,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主要特点

2021年,我国船舶工业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抢抓市场机遇,持续深化结构调整,在高端产品承接与交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协调发展、“两化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 1 ) 加快在高端绿色产品上的突破

中国船舶工业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建造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多型绿色动力船舶实现批量接单。2021年以来,23 000 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批量交付,首座17.4万m3液化天然气  ( LNG ) 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 ( FSRU )、全球最先进民用医院船、全球最大火车专用运输船等高端船舶海工产品实现交付。

21万tLNG动力散货船、双燃料不锈钢化学品船、70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15万t苏伊士型氨燃料预留油船、甲醇动力双燃料MR型油船等绿色动力船舶实现批量承接。船舶配套产品研制取得新进展,全球最小缸径的船用低速双燃料机 ( 奥托循环 ) 发动机、B型液货舱货物围护系统等产品已产业化应用,部分项目实现批量装船。

( 2 ) 造船产业集中度保持较高水平

新冠疫情影响并带动中国船舶工业的一轮“免疫力提升”。国内许多中小造船企业加快破产、重组和转产,优势资源进一步向大型骨干造船企业集中,国内造船产业集中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产能利用率持续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有所改善。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的完工总量合计占全国近80%,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均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产能利用监测指数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增长。

2021年1—11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691亿元,同比增长4.2%,利润总额21.6亿元,同比增长27.1%。同时,国内主要造船集团在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西等地,以现有造船产能为基础,通过空间置换等方式集聚优势产能,进一步打造特色船舶修造基地,以局部能力提升推动整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 3 ) 船舶配套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

在市场需求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竞争进一步加剧。以船舶动力设备制造领域为例,国内船舶主机制造企业面临韩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在船用低速机柴油机产品上,国外企业以近乎“倾销”的低价、更丰富的售后服务内容吸引船东订单,挤占中国企业市场份额。

国外企业竞争所产生的“鲶鱼效应”,一定程度上刺激甚至强化了中国船舶配套设备企业的竞争意识,企业在合理利用贸易规则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以新技术设计研发、完善售后服务应对外部竞争。

( 4 ) 船舶修理维护加快绿色化发展

国内修船企业积极提升绿色修船能力,大批节能、环保型的修船设备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绿色修船体系和标准建设。当前我国的修船能力基本集中在宁波-舟山沿海地区,绝大多数骨干修船企业已全面应用自动化除锈、涂装机器人、智能监测、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引入工业AR技术、无人机远程检测、非接触式测厚等技术,进一步推动修船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转变。

( 5 ) 造船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船舶工业企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推进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与船舶研发、设计、建造、运营、修维等全寿命周期各环节的融合发展。在国内主要造船省市,骨干船企逐步推进现有造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弥补高端装备生产基础设施的不足,提升造船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

船舶工业企业进一步认识到“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信息集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先进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造船基地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组织生产,综合运用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推广智能化生产线,努力打造世界先进的集总装集成、系统模块、核心配套、生产服务等为一体的全要素产业基地。

( 6 ) 国家和地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简称《纲要》) 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巩固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推进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 ( LNG ) 船舶和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应用,支持深海和极地探测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开展蛟龙探海二期、雪龙探极二期建设等。

2.4 政策监管

船舶监管部门及行业组织

(1)国际海事组织(IMO),主要通过制定国际性的公约、规则来协调各国在海事领域内的利益冲突。这些国际公约、规则为造船、设计、检验、航运、海事、管理等部门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文件。

该组织的宗旨:促进各国间航运技术方面的政府监管和实践合作;鼓励各国在促进海上安全、提高航行效率、防止和控制船舶造成海洋污染方面普遍采用可行的最高标准;处理有关行政和法律问题。

(2)国家海事局,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港务监督局和原中国船舶检验局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其主要职责是拟定和组织实施国家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以及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规范,负责管理船舶及海上设施法定检验、发证工作;负责通航秩序、通航环境以及航海安全保障等工作。

(3)中国船级社及其他国家船级社,是一个建立、维护与船舶和离岸设施的建造、操作相关的技术标准的机构。船级社的主要业务:为船舶和海上设施提供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入级标准;提供独立、公正和诚实的入级及法定服务;提供包括质量体系认证、工程检验、货物检验、船舶和海上设施的公证检验、技术咨询、计算、评估及其他的工业服务。

船级社以其专业的船舶技术知识在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方面起着独特作用。船级社通过对船舶的检验,使船舶达到政府和保险商要求的,以及船东和公众期望的安全标准。

船舶行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壮大船舶工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开发、保障战略运输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用于支持和鼓励我国船舶工业,尤其是其中的船舶配套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明确了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为此

表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相关政策汇总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船舶工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和领域主要有:

作为装备制造业,我国船企和配套企业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方面,要经过不断开展工作推进,使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变得可持续、可操作;

随着我国船舶总装产品高端化发展的趋势,总装能力地位已经比较稳固,虽然在基础技术、核心技术、集成技术等三个层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已不存在“代差”,但仍存在“级差”,如何发挥我国总装能力的优势带动配套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

如何调整我国船舶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在追求高端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和放弃三大主流船型。我国船舶工业规模大,仅靠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中型邮轮等高端产品是“吃不饱”的,同时,三大主流船型中也有“高端产品”;

如何构建合理的技术体系、配套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在开展自主创新、发展自主配套不被“卡脖子”的同时,也要坚定地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体系的发展;

继续深度开展产学研用结合、跨行业融合等,在这些方面,我国船舶工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要将这些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行业发展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需要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落实,各个层面明确分工,将研讨中的想法变成办法,把办法变成措施,具体的措施还需要企业去落实,创新的成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和产品上。

表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船舶工业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 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

3.1 行业财务数据分析

中国船舶【600150】,是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整合了中船集团旗下大型造船、修船、动力及机电设备、海洋工程等业务,具有完整的船舶行业产业链。作为世界航运业的伙伴,公司秉承“做大做强主业”的要求,以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不断推出一系列大型绿色环保船型和船机新产品,持续引领着海洋工程高精尖技术的发展。

目前,公司下属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沪东重机三家子公司,业务涵盖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在规模、品牌、技术结构、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

图 营业收入

图 主营构成

图 每股指标

图 盈利能力

图 偿债能力

图 现金流

资料来源:Wind

中国重工【601989】,是国内研发生产体系最完整、产品门类最齐全的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业务贯穿整个船舶配套业的价值链,可生产从铸钢件、锻钢件等基础船舶配套材料到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复杂船舶配套设备等。

中国重工是国内海军舰船装备的主要研制和供应商,核心产品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螺旋桨、甲板机械等凭借其合理的价格、可靠的品质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信誉,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较高的市场份额。拥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专注于船用柴油机及部件、船用电子设备、卫星通信导航设备等船舶配套设备的技术研究。

图 营业收入

图 主营构成

图 每股指标

图 盈利能力

图 偿债能力

图 现金流

图 费用情况

资料来源 Wind

中船防务【600685】,是集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海洋科考装备四大海洋装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与防务装备企业集团。

中船防务拥有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两家主要子公司,业务涵盖防务装备、船舶修造、海洋工程、非船业务四大板块,主要产品包括军用舰船、特种辅船、公务船、油船、支线集装箱船、客滚船、半潜船、极地模块运输船、海洋平台等船舶海工产品以及钢结构、成套机电设备等非船产品。

图 营业收入

图 主营构成

图 每股指标

图 盈利能力

图 偿债能力

图 现金流

图 费用情况

资料来源 Wind

3.2 行业发展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带动航运市场回暖,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增速超过6% ,克拉克森海运价格指数年度增幅超过120% ,集运市场甚至出现“一箱难求”的罕见景象。航运市场的有利行情传导至造船市场,疫情期间搁置的一批新造船项目得以重启。

与此同时,国际海事组织 ( IMO )、国际船级社协会 ( IACS )、国际标准化组织 ( ISO ) 等陆续出台了对航运、船舶的绿色低碳新规则规范,推动了老旧船舶运力的加速更新,进一步激发了船东投资热情,全球新船市场“量价齐升”。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年世界新船订单量累计近1.2亿载重吨,是2020年的2.2倍。主力船型价格涨幅明显,其中好望角型散货船、大灵便型散货船、超大型油船、万箱集装箱船船价较年初分别增长30.1%、35.4%、29.4%和46.9%。

我国船舶工业抓住全球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克服钢板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造船三大指标大幅增长,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可以看出截至2021年12月末,我国造船完工3 90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承接新船订单6 004万载重吨,较2020年翻了一番多;手持船舶订单9 8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4%。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份额分别为47.6%、51.8%和48.3%,三大造船指标均居全球首位。

从出口船舶看,我国完工出口船3 75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4%,承接出口船订单5 7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3.1%,手持出口船订单8 5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1.46%。在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出口船舶比重分别占 96.1%、95%和87.1%。

3.3 驱动因素

(1)环保因素驱动:全球海运贸易稳步扩张,国际船海市场需求的温和复苏,拉动海洋船舶工业发展。另外,环保因素是驱动新船市场保持活跃的长期动力,为实现IMO温室气体初步战略目标,需要 重塑现有船队结构,加入绿色制造工艺,优化船舶推进系统,新老船舶更替速度将会加快,船队更新需求保持乐观。

(2)船厂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诸多干扰,船厂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原材料价格连续波动且高位运行,行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依然凸显,生产任务饱满、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用工短缺,行业未来面临潜在成本压力。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海洋船舶业还存在管理体制、科研能力的不足,要实现我国海洋船舶业的质的变化,必须要提高海洋船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4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表 常见行业风险因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常见风险

技术风险:建造标准、建造能力、技术要求、技术界面的复杂性、质量、安全。

外部风险:图纸送退审、新规范、关键设备供应商、船东(供货、检验标准、延期付款)、产品市场环境、不可抗力。

内部风险: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配套资源、职能部门协助等。

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组成员专业业务能力、项目关键路径的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及机制(对外)、组织协调能力(对内资源整合的能力)、工作态度及服务意识。

风险管理规划

建造项目合同生效后,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团队按照规定的格式,对项目建造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估,分类,根据风险级别,定期向公司生产管理部及主管领导汇报,重大问题随时汇报。同时做好I、II级风险管理过程证据收集,存档工作。

成立风险防控小组:建造项目合同生效,项目组组织机构成立,项目经理根据项目复杂程度7天内成立项目风险防控小组,发文公布风险防控小组组织架构,并明确小组成员风险防控职责及管理制度细则。

小组工作职责:负责《项目建造风险防控程序》的有效运行,根据公司《民用船舶建造风险防范操作规程》开展项目风险防控工作;负责项目建造风险防控程序内容的修订与完善;负责项目建造过程中外部、内部风险源的识别、分析及风险等级的划分,并制定应对措施、跟踪落实相关问题。

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风险防控知识培训,如:邮件、会议纪要内容在法务风险规避技巧的正确书写,行业内典型案例的学习借鉴等。增强项目管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项目建造风险控制管理。

3.5 竞争分析

图 中船系公司排名

资料来源:Wind

图 SWOT分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图 2022-2026年我国造船行业市场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 市场信息研究网

3.6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

(1)中国船舶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系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业务涵盖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在业务规模、产品品牌、产 品结构、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船舶等主要产品有散货船、油船、超大型矿砂船、海工船 FPSO、海工平台、柴油机。公司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市场地位,造船总量、造机产量常年位居全 国第一,是国内造船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公司在造船、低速柴油机和修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规 模优势,造船业务总量、造机业务总量、手持订单量、新接订单量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外高桥造船自2005年起造船总量和经济效益连续八年稳居国内造船企业首位。

(2)中船防务

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和海洋科 技应用装备四大海洋装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与防务装备企业集团。

中船防务主要产品包括以军用舰船、海警装备、公务船等为代表的防务装备产品,以支线集装箱船、挖泥船、海洋工程平台、 风电安装平台等为代表的船舶海工产品,以及能源装备、高端钢结构、工程机械、环保装备、工业 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船海应用业务产品。

(3)中国海防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洋防务与信息对抗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子类产品、压载水电源的研 制生产以及为相关电子设备提供试验检测服务。其主要产品包括特装电子产品、智能装备产品、特 装电源和环保设备。子公司长城电子主要从事水声信息传输装备和各类电控系统的研制和生产,具体产品包括各类军民用水声信息传输装备、水下武器系统专项设备等军品领域产品。

(4)中国动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多维度的高端动力装备研发、制造、系统集 成、销售及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燃气轮机集成产品、汽轮机组及余热锅炉、高性能铅酸动力 电池、车用起动电池、电力推进系统集成及配套设备、专用电力系统集成及配套设备、柴油机动力 产品、民用核电工程安全监测系统、热气机动力产品等。

3.7 全球重要竞争者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全球前十大造船集团依次为现代重工集团(4家船厂)、中国船舶集团(20家船厂)、三星重工(1家船厂)、大宇造船(1家船厂)、扬子江船业集团(3家船厂)、中远海运重工集团(6家船厂)、Fincantieri集团(8家船厂)、今治造船(11家船厂)、招商工业集团(6家船厂)以及Meyer Neptun(2家船厂)。

数据来源:克拉克森

(1)大宇造船:Daewoo Shipbuilding & Marine Engineering Co Ltd是一家主要从事造船和海洋工业业务的韩国公司。该公司通过三个部门经营业务。商用船业务部门建造包括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Cs)、液化石油气运输船(LPGCs)、油轮和集装箱船在内的船舶。海上和特种船业务部门制造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固定平台和钻井平台等海上产品,以及潜艇、驱逐舰、救援船和保安船等特种船舶。其他业务部门提供海上货运服务、计算机集成咨询和系统构建服务等。

(2)三星重工:Samsung Heavy Industries Co Ltd是一家从事船舶和平台的制造和分销业务的韩国公司。该公司通过两个部门经营业务。船舶部门主要从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油轮、集装箱船、钻井船和破冰船、浮式、生产、储油和卸油(FPSO)船等的设计和开发。土木工程部门从事住宅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工程和建设业务。该公司的产品销往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

(3)三井造船:Mitsui E&S Holdings Co Ltd主要从事造船业务。该公司有四个业务部门。船舶部门从事各种船舶的设计、制造、销售、维修和工程。海洋开发部门从事浮动海洋油气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销售和租赁。机械部门从事船用柴油机、工业机械和港口相关结构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工程部门从事发电设施及其他设施的设计、运营、工程、销售、维修和管理。该公司还从事提供信息、通讯和销售服务。

第四章 未来展望

OECD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克拉克森公司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和航运市场增速将有所回落,支撑造船需求增长的动力减弱。我国主要船企手持订单饱满,船位安排紧张,未来将减缓接单节奏。

从供需两端看,2022年我国船舶市场将从大幅反弹期进入平稳发展期。而从长期看,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面临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造船强国的重大任务,必须从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全面开放、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明确发展路径,助力我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 1 ) 深入推进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发展

创新技术与装备是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技术是工业发展的原动力,装备是技术的应用载体,创新的目的不是执着于垄断领先优势,而是要为技术和装备能提升到更高水平、更加务实实现更大经济化发展构建畅通的路径。

2021年3月,《纲要》正式发布,为中国船舶工业下阶段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强调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要加快在绿色化、智能化领域布局,巩固船舶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深海和极地探测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推进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 ( LNG ) 船舶和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纲要》发布后,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已加快研究制订有关专项规划,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等海洋大省纷纷出台“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船舶工业作为海洋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大力支持。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除传统的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外,还有如浙江舟山、广西北部湾、南海三亚及周边等一批区位优势显著、发展定位鲜明的区域性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将实现更大发展。

( 2 ) 加强船舶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绿色环保、去碳化发展已经成为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入推进工业、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给中国船舶工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内船舶工业要同时关注船舶建造和船舶使用两个环节。在船舶建造环节,选用环保型材料涂料,使用自动化信息化建造设备,加强“精细化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工程效率,缩短建造时间,以减少船舶建造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船舶使用环节,目前世界主要船舶动力企业正在加快使用LNG、氨气、甲醇、氢气、电力等零碳或低碳燃料的船舶主机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明显降低船舶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智能船舶、无人船舶的研发应用将减少船员在船时间和船舶事故 ( 如泄漏等 ) 发生,也有助于减少船舶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 3 ) 提高全行业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

中国船舶工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不仅要利用国内外两方面优势,提升“引进消化吸收”效率效益,更要立足自身的技术装备创新发展,敢于向国际业界输出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治理方案,率先布局前沿领域,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提升国内船舶工业产业链全方位、高水平供给能力,在船舶关键配套设备、船舶材料等方面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技术升级革新的关键点和动力源,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在装备结构标准、海事前沿科技、市场竞争秩序、国际规则规范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建立船舶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国际产业联盟,扩大国际利益契合点,发挥中国作用打造国际合作发展优势基础。

此外,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加快在环保方面的立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船舶工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船舶工业需加快推动落实绿色发展,积极开展绿色船舶产品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努力成为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风向标,切实发挥造船大国的责任作用。

( 4 ) 支持特色中小船舶工业企业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中,有大量中小企业覆盖船舶修造、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等领域,且不少企业具备很强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中小企业是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不仅能补充和丰富船舶工业产业链,而且有助于稳定整个船舶产业的生态环境。发展好专业化、差异化的中小企业,对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结合船舶工业发展大势和不同地域产业布局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中小企业进行产能整合和优化集中,坚决淘汰落后的、不合规的生产能力,支持培养特色企业,深挖优势领域,助力升级发展。

要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深入创新,立足现有优势领域不断推进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系列产品、拓展产品谱系,把中小企业发展成为船舶工业中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与周边大型企业、跨国企业形成互补。

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为企业做好服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 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务实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 5 ) 大力发展海事专业人才教育培养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海事专业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事产业发展水平。船舶工业是海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硬的专业人才。

要加快建立国内船舶行业高水平、标准化、大范围的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实行对不同工种、不同职层的分类教育培养,加强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与船舶工业相关的航运、港口等其他海事产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联动效应。

要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完善包括人才培养开发和评价使用机制,为现有劳动力的再教育、再培训创造条件,持续提升现有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执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国际化水平。

要学习国外海事人才教育培养的优势做法,引进吸收被国际船舶工业界广泛认可的执业能力资质认证,提升国内教育培训水平并使之符合国际标准,逐步领先国际标准,全面提高我国海事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Cover Photo by Torsten Dederichs on Unsplash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资产信息网

    资产信息网是人工智能AI大数据驱...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