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人机共融的机遇与挑战

机器人521 2018-05-12 11:25 发文

你可以想象吗?未来的生活、工作场景或许是:当你早上醒来,你的家务机器人朋友已经将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端到你面前,你精力满满地到达办公室,你的机器人同事亲切地跟你道早安,然后你们一起合作完成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你负责创意工作,而你的机器人朋友能够以它的准确、速度及智能配合你。

以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相信以上的场景并不遥远。而现在,人机共融就必须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朝着让Robot机器人转变为Cobot(也就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的方向。


人机不共融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机器人杀人事件:


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

1979年1月25日,距离工业机器人发明公司unimation公司成立20后,年仅25岁的美国福特工厂装配线工人RobertWilliams,在密歇根州的福特铸造厂被工业机器人手臂击中身亡。

1989年2月底,在日本的一个无人工厂里,发生了一起机器人将一名维修人员强行拖入转动的机器中绞死的事故。自1987年以来,日本已有十余名工人死于机器人手下,致残的有7000多人。

这些数字很吓人,也说明了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是一个人机共融的时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有能力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


人机共融的机遇:


1)人机共融助力智能制造:

德国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副总裁杜品圣告诉记者,将智能机器人应用于整个生产制造链,意味着更大范畴上的人机共融。“未来的自动化制造,不是机器换人、工厂无人、机器造人,而是机器助人、工厂要人、智能学人。”他举例说,比如,人同时操控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灵活性;人与机器人协调互动,不仅将提高机器人的加工精度和加工速度,还能增强机器人的自学习功能。

“未来,人机共融机器人系统,还将进一步利用专家系统和最优决策系统,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杜品圣表示。

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浙江义乌“世界杯订单”机器换人的问题,指出工厂并未找到适合中小规模工厂的柔性换线方案,认为“机器换人后的效率并不明显”。

“这说明仅依靠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已经不能胜任人们对效率提升的要求,感知型机器人或协作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美的集团电机技术研究高级工程师龚黎明认为,协作机器人以其安全、低成本、易于上手的使用方式和较低的改造成本,特别适用于以小批量、定制化为主的中小型企业。“长期来看人机协作是方向,人机融合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2)服务机器人:与人类打成一片

作为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几个增长点,家政机器人、教育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必将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陪伴在人们甚至孩子身边的机器人,更需是人类的伙伴。

人机共融可以使人们和这些服务机器人共处一室,降低人的工作量,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便利性和生活质量。


人机共融的挑战:机器人精度、柔顺性亟待突破


足球场上,一个机器人摔倒了,两条腿弓着,腰使劲往上仰,企图爬起来,感觉像两三岁的孩子摔倒一样。“好费劲啊,还能这样站起来。”边上有小朋友说,这是记者在开幕式上看到的情景。

“这就说明机器人的柔顺性还不够,其关节不像人的关节那样灵活,人手一个简单的撑地动作,对机器人都是极大的考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

确实,在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乔红看来,目前,高精度是机器人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很多工业级装备标准已经将误差控制在0.02—0.04毫米内,但在一些要求极高的操作中,精度仍然不够。

“再就是高柔顺性。”乔红说,由于柔顺性操作没有解决,我国3C制造业(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6年收入达9.84万亿元,仍以女工装配为主;2017年3C行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1台/万人。

因此,乔红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应具备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强度更大、可靠性更强、安全性更好、人机更融合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灵手巧”。


人机共融专家观点:


“有人预言人机共融机器人Cobot从Robot演化而来,将在2025年以后成为机器人中的主流,未来还将衍生出大量新的工作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说,Cobot的使命不是取代人,而是响应环境、要灵活、与人合作。“人机关系的改变,将成为一个新的突破。”

“工业4.0之父”沃尔夫冈·瓦尔斯特曾指出,人工智能是工业4.0的驱动力,很多人认为工业4.0就是无人化生产,事实是即使在未来十年里,其要实现的也不是无人生产,而是组合性的生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认为,未来机器人发展一定是人、机、环境共融的机器人。人发挥人的优势,机器发挥机器的优势,各种环境、操作者和机器人自然交互,完成复杂的工作。将来机器人与环境共融,与人共融,与机器人共融,任何环境下都能完成任务。 


最后,希望开头所说的场景可以成为现实。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希望人类不仅仅关注技术,更关注与人工智能及环境的和谐相处。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机器人521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相...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