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特斯拉们就是“移动炸弹”?电动汽车自燃启示录

汽车大事记 2019-05-09 09:15 发文

5月3日凌晨,一台特斯拉Model S在旧金山的私人车库里又发生了自燃了。

然而,这样一起偶发的汽车自燃事件,上月底已经在国内接连上演。自燃事件发生的密集程度,实在是让人倍感戏剧。

上月除开杭州一个停车场8台电动车起火的事件,最震撼的电动车自燃事件莫过于上海特斯拉Model S事件和西安蔚来ES8事件:前脚2019年4月21日特斯拉 Model S在地下停车场自燃,并烧毁了地下停车场其余数车。后脚2019年4月22日蔚来ES8在露天停车场也发生了自燃。

两起相隔不足24小时的自燃事故,同样是电动车,同样是静置自燃,我们不禁要问:电动车难道真的是个充满危险性的、可移动的固体炸弹?

自燃启示录1:既然用户是没有错的,那就不要因自己做不好而反责他们

通常来讲,电动车自燃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外部原因(过充、高温、外部短路等)和内部原因(电解液分布不均、电极片毛刺等)。

有趣的是,蔚来ES8和特斯拉Model S这两起国内自燃事件,正好能从这两大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和警示。

2019年4月30日蔚来官方微博对22日的西安自燃事件作出了回应。通俗地总结下来就是:1、底盘在送修前遭受过严重撞击,这是导致自燃的原因。2、客户没让我们检查底盘,所以我们也没看。

根据蔚来的说法,在事故车辆的底部有一个350mm�mm mm的凹坑。看上去就是被坚硬的物体磕了,挤压了电池模块,变了形,但是没有击穿。“没有击穿”也就为了事故埋下了一个关键伏笔:因为没有击穿,所以电芯的短路和冷却液等一系列泄露和异常,都会延时出现,直到发生事故。

蔚来官方的调查报告从逻辑上来说是正确的。底盘发生磕碰,对电池组模块造成了挤压,个别电芯出现内部短路,最终热失控起火。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上文所述的“外部原因”?

至于内部原因,特斯拉给了我们另一个例子,那就是热失控。

上海这台特斯拉Model S,据闻是局部的热失控扩展到模组热失控,随之底部的泄压阀启动之后,高温燃烧的气体往外排,最终引燃周围车辆。但一共16个电池模组只烧毁了4个,还有12个完好无损,但其爆炸威力已经可见一斑。

再来看旧金山的私人车库里自燃的特斯拉Model S,当时该车并没有接入充电桩进行充电,该车也没有发生事故,没有进行任何改装,并在4个月前刚进行保养。幸运的是,火灾并没有蔓延到附近的建筑物,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关于热失控的定义,我们在搜狐网上得到了以下答案:电池电芯内的隔膜分解熔化,进而导致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反应,随之正极和电解质都会发生分解,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内短路,造成了电解液燃烧,进而蔓延到其他电芯,造成了严重的热失控,让整个电池组产生自燃。

特斯拉的电池热管理可能存在一种机制:如果电芯在快充以后电芯之间的特性导致某些特性分布差异增加,内部大量电芯互相并联,此时内部的环流电流,比烧断熔丝小,但仍在持续充放电,使得单个或者多个电芯比较热,就会达到零界点,触发热失控。

这样来看,上海和旧金山特斯拉静置自燃的事件,极有可能也是底部电池包受到了挤压导致的。

至于为什么旧金山的特斯拉Model S自燃没有对周边造成损失,我们只能用某乎上的用户评论来解答了:错不在特斯拉,而是中国大城市里,那不适合电动车生存的密集型地下停车场。

自燃启示录2:电动汽车是不是特别容易自燃?

接二连三的,我们现在看见特斯拉自燃的事件早已没有了初期的热烈,但关于电动车的安全我们已经高度重视。根据Auto Alliance's ZEV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轻型车销量为173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61万辆。

对于已经占了近21%的轻型车销量的电动车来说,它的事故概率是否真的有新闻报道上的那么严重呢?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有一份提及了2010-2018年新能源汽车(xEV)在欧洲发生起火事故的材料。材料显示一共有28起事故。特斯拉占7起,这28起事件中还包含了挪威的纵火事件。

但根据国外非盈利调查组织Battelle 的数据,电动车每十亿英里行驶中有5次火灾,而汽油车则高达55次,因此汽油车的火灾概率比特斯拉高出11倍。

美国汽车制造商联盟提供给EVS-GTR的数据里面也有一份北美电动车情况的材料,在同一个周期内事故总数是39起,而截至2018年底,北美电动车的保有量大概120万台,直观点说大约就是每百万台烧36台的样子。

所以马斯克所说的,“特斯拉起火概率比燃油车低500%”,并非狂妄之言。

然而,40起起火事件的样本数量太少,远不够对安全性形成完全代表。统计学结论尚待进一步数据的披露。马斯克本人也在回复推特网友评论时透露,特斯拉会把这数十起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公布。

自燃启示录3:既然如此,为什么电动汽车自燃影响这么大?

然而我们就拿ES8自燃事件本身来说,所有的调查结果都让我们不禁发问:既然在日常用车中有几率发生危险的碰撞,那车辆底盘的防护是否到位?除了预警监控不到位以外,既然底盘已经发生了会导致自燃的撞击,为什么车辆没有发出提醒?

对于击穿的预警和提醒,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还是比较局限。像震动传感器这类仪器,如果监测的精度没有办法保证,就会出现时常误报的情况。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它也严重地影响了用户的用车体验和品牌认同感,这两样恰恰是蔚来这样造车新势力们维持生计(吸引投资)的重要筹码!

另一方面,物理上的保护措施,也跟新势力们的另一个死穴起了冲突,那就是续航。对于电动车而言,在电池能量密度无法实现重大突破的当下,减轻非电池部分的自重,对它的续航能力有较大的改善。而其中,坚固但沉重的钢制护板就成了下手的目标。

特斯拉Model S使用的是“三明治”型护板,由铝管、钛合金板和铝板组成。然而蔚来ES8考虑到了换电服务需要卸下整个电池包,因此ES8底部并没有任何护板,电池包被复合材料所包裹。

在同等面积的前提下,复合材料的重量只有钢材的五分之一,这对ES8的续航能力提升有些许帮助。与此同时,安全系数低的问题现在暴露出来了。

防护能力并不强,又缺少了预警系统,蔚来那过于热情的服务,难免凸显了“草率”二字

蔚来的全面性车主服务,针对目前提供的磕碰免费更换服务。厂家政策的出发点是不需要质疑的,但实际执行的规范性是相当大的问题,蔚来硬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原本只需检查一下底盘”就能解决的巨大麻烦。

自燃启示录4:一旦电动汽车自燃,如何补救?

最近几起事故发生时所幸都无人员在场、无人员伤亡。可是假如刚好在现场呢?怎么办?该不该去救,该救的话应该怎么救?

首先着火是因为热失控导致的,而这种形式的火情和汽油车的火情最大的区别是,它需要的着火时间更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

然而你是第一个发现火情的人并打算扑灭它,你将需要超过11000升的水,在熄灭明火的同时给电池降温。而此时如果你的手边没有水,就得赶紧用二氧化碳、泡沫或其他常规的灭火剂,一直喷到有人开着水罐车来相助为止。

再然而,如果连灭火器都没有,那就快跑吧,顺手报个警。因为等它完全熄灭,可能需要24个小时。

另外,已经扑灭的电池依然存在复燃危险。不像汽油,它在燃烧的同时会自我挥发,电动车剩余的能量,会一直保存在未点燃的电池组里,等待后续的内部短路或更多故障来引燃。

如果你依然害怕自己的电动车发生火灾,那我们建议你暂时不要购买电动汽车。

自燃启示录5:既然是电动汽车问题多多,为什么厂商还大力发展电动车?

人类用了一百三十年把燃油汽车变得越来越安全,乍一看电动汽车问题百出,实际上在发展电动汽车大趋势下这些所谓问题都瑕不掩瑜,而我们仅仅处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早期阶段。

就目前来看电动汽车的优势也非常突出,除了国家在产业布局最渴求的“弯道超车”等因素外,电动车本身就拥有了内燃机汽车不具有的几大优势:

1、零排放。纯电动汽车使用电能,在行驶中无废气排出,不污染环境。

2、电动汽车比汽油机驱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要高。

3、因使用单一的电能源,省去了发动机、变速器、油箱、冷却和排气系统,所以结构较简单。

4、电机运转安静,免去了燃料燃烧造成的噪音和震动。

5、可在用电低峰时进行汽车充电,可以平抑电网的峰谷差,使发电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6、机械性能相较燃油车更容易取得突破。

7、电气集成化程度高,智能化的设备更容易覆盖。

而电动车在这些方面的改进,也让传统燃油车车主体验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驾控感受。而电动车品牌日渐走高的用户满意度,足以解答为什么几乎所有厂商都在发展纯电动汽车。

根据大事君对身边电动车车主的简单调查与访问,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开过电动车的人,都不愿意回去开燃油车了。

而至于为什么电动车起火的关注度这么高,除了迅速增加的保有量之外,恐怕就像外媒的金句说的那样:“发生火灾事故的电动车具有新闻价值。而着火的汽油车只有在阻碍交通的情况下,才具有新闻价值。”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已认证
    汽车大事记

    2023年度最佳视频创作者...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