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传统车企手里没几个新能源品牌,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汽车纵横全媒体 2023-06-06 11:13 发文

近几年,中国品牌车企竞相推出众多子品牌或车系,有的企业甚至多达五六个子品牌,“多品牌战略”大有重来之势。而这些品牌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是每一家施行多品牌战略的车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电动汽车新品牌前仆后继,“多品牌战略”卷土重来

借助新能源汽车的东风,中国品牌新老车企掀起了一场打造新品牌的狂欢,谁旗下没几个新能源品牌,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新势力车企就不用说了,新车企自然是新品牌。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几十个能信口拈来,都是近年内创立的新势力品牌。

而传统车企一波三折,本来被多品牌战略的内耗折腾了一圈后,又向欧美看齐收缩了品牌战线,但现在时过境迁,因眼馋新势力的火爆,眼下正试图通过新品牌打响反击战,“多品牌战略”卷土重来。

汽车纵横全媒体通过对主流中国品牌传统车企近几年发布的新能源品牌(含系列)进行梳理,发现每个传统车企旗下普遍拥有2-3个新能源专属品牌,如果再加上原有的“燃油车+新能源”混合品牌,则4-5个都算常态。

比如,上汽乘用车近几年发布的“飞凡”和“智己”都是纯电动车品牌,再加上原有的“荣威”和“名爵”,就是四个品牌。

东风乘用车则发布了“岚图”和“猛士”,主打高端新能源,而“风神”本来就是东风乘用车旗下的一个品牌,但它又发布了一个子品牌“eπ”作为全新的电动车品牌,品牌套品牌,不知道是该算四个还是三个半呢?

广汽乘用车大抵也是如此,新能源品牌“埃安”旗下又衍生出一个“昊铂”,再加上一个身份几经变更的“合创”和原有的“传祺”,至少也有三个半品牌了。

长安乘用车在新品牌方面一直是蠢蠢欲动,除了“原配”长安之外,早年还打造了一个“欧尚”,近两年又新生出“阿维塔”和“深蓝”两个新能源品牌,据说还有一个“启源”正在酝酿中,这么算下来至少也有四五个了。

国企里面相对来说,一汽、北汽还算“单纯”的。一汽深耕“红旗”和“奔腾”多年,北汽也只不过在“北汽新能源”之外多了一个“极狐”。

再看民营企业,可就全盘沦陷了。最有初心的比亚迪在坚持多年的“BYD”之后,已不再满足于以系列之名划分的“王朝”和“海洋”,终于生出了“仰望”之心,再加上历史原因造就的“腾势”,目前至少有四个了。且慢,听说还有个神秘的“F品牌”正在酝酿中……

说到吉利和长城,那品牌更是多到数都数不过来。吉利汽车旗下光新能源品牌就有五个:“几何”、“极氪”、“睿蓝”、“雷达”、“银河”,再加上原有的“吉利”和“领克”,一共是七个。长城汽车的新能源品牌目前虽然只有“欧拉”和“沙龙”,但其他品牌可不少,“哈弗”、“魏”、“坦克”……别忘了还有起家的“长城”自己也是一个品牌,目前归皮卡使用,一共六个没错吧。

奇瑞汽车更是多品牌战略的鼻祖,曾经的“瑞麒”和“威麟”便是它的杰作。屡战屡败之后,如今又卷土重来,目前集齐“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乘用车品牌,有的品牌里面又套了子品牌,比如星途衍生出“星纪元”作为新能源品牌,本家奇瑞则由“瑞虎”、“艾瑞泽”和“欧萌达”三个系列组成。

其他的就不一一细数了,江淮的“钇为”更像是凭空冒出来的,而“赛力斯”本身就是小康的一个品牌,结果升级后一不做二不休,“问界”爆火后又迅速推出“蓝电”。

现在,就连商用车企业也坐不住了,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新品牌“远航”,潍柴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推出新品牌“蓝擎”,通通都瞄准了新能源。(见表)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边淘汰一边上新为哪般?

上述眼花缭乱的新品牌有没有把你看晕?仅不到10个主流车企就手握近30个新能源品牌,而且还在一个赛着一个地不断“上新”。那么,“多生孩子打群架”到底是“狼群战术”还是“羊群战术”,最终要交给市场去评判。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淘汰赛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包括恒驰、宝能、威马、爱驰、天际等多家新势力车企传出停产、退网、降薪、裁员等问题,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而雷丁更是已进入破产程序。

再早之前,还没开始便已经落幕的比比皆是。绿驰、前途、赛麟、奇点、拜腾、自游家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云度、智骏、速达、知豆等生死不明,时不时冒个泡的小米也争议不断。曾经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造车,带来的不光有创新的商业模式,还留下了“一地鸡毛”。

华尔街日报曾在2018年称,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已经超过了487家;但到了2023年,有数据显示,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照此粗略估算,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有超过40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消失。中国造车企业在巅峰时期究竟有多少家,精确的数据无从考证,但近年来确实有不少造车企业遭遇淘汰。

尽管已有前车之鉴,但市场永远不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如今,传统车企接过了新势力的“接力棒”,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新能源品牌,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考虑过度竞争以及品牌重叠的问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的确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大家一拥而上,急剧增加的新品牌让这条新赛道变得拥挤不堪。但无论是老牌车企还是后起之秀,其实力还是参差不齐的,缺少核心竞争力的车企终究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淹没。可以预见,狂欢过后,势必又将会进入新一轮淘汰赛。

中国汽车市场到底能容纳多少个品牌?这个问题探讨已久。早在2020年的时候,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对中国汽车未来发展有过一个预言,他说未来格局大概率是“3+3+3+3”,即3家央企(东风、长安、一汽);3家地方国企(北汽、上汽、广汽);3家民企(比亚迪、吉利、长城);3家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这12家车企有成为世界级车企的潜力,而其余品牌都是陪跑,凑热闹而已。

这个预测显然有些绝对化了,但盛极必衰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持相同观点,他在今年3月份曾表示,2017年中国大概有近300家造车新势力乘用车品牌同时销售,而到了今年只剩下50家左右,五年后可能只剩25家,十年后可能最多只有10家。何小鹏甚至还直言,“今天不管是10万辆(销量)一年还是50万-70万辆一年的汽车公司,在5到15年之间都存活不了,在中国能够存活的最低数字可能会是300万辆一年的规模。”

“2025年是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决赛的开始。”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预测,“届时,那些有百年积累但现在还没有全力做电动车的品牌,也应该开始发力了,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行业外的巨头,到2025年也应该都会进来了。所以,大概到2025年,汽车巨头和非汽车巨头就都齐了。”

赶在2025年之前,一波又一波的新品牌“任性”入局,消费者到底能记住几个?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管鸣宇认为,“当一个消费者想买车的时候真正想到的只有3个品牌。很多品牌越来越同质化,都是黑科技,但最后消费者完全丧失了记忆点。”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就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传统车企正在通过新品牌打响反击战,与造车新势力形成新一轮的竞争。未来,谁能真正拥有让消费者充分认可的差异化技术和产品,谁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汽车纵横全媒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媒体...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