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智能座舱这个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专属名词,开始成为了车企宣传页上反复出现的“陈词滥调”,毕竟除了屏幕变得更大,多媒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操作逻辑变得更加简便以外,绝大多数车企在当年承诺的智能座舱高阶功能,几乎都没有实现。
即便是后来车企把AI大语言模型搬上了车,让消费者有了一些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大家就能发现,所谓的车载人工智能,只不过是把类似“ChatGPT”这样的软件从电脑和手机给移植到了车机上而已,甚至论体验,车载AI有时候还不如手机好使。
那么为何“智能座舱”的发展会陷入到这样的瓶颈呢?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智能座舱”,从字面意思理解那就是,将汽车驾驶与乘坐空间变得更加智能化,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汽车座舱里集成IT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其打造成一个数字化的平台,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当然,智能座舱存在的意义,倒不是什么科学炫技,主要还是希望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高人们在开车时的体验和安全性。
而受限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制约,传统的汽车座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主要还是以机械仪表盘以及简单的音频播放设备为主,比如大家在一些早期的合资燃油车上都会看到的,布满旋钮按键的老式播放器。
后来随着电脑及手机技术的发展,一些第三方厂家也开始针对汽车,生产了一些带触屏功能的多媒体设备,典型的就是一些内置了第三方APP的安卓车机,而这一时期的车机系统虽然有了一些智能化交互的基础,但整体来说还是独立于汽车之外,单独存在的影音娱乐系统。
再往后,一些车企就开始针对自己的车型设计专用的汽车车机系统,而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智能车机系统的雏形,由于整体硬件水平的提升,这一阶段的车机系统基本可以实现,语言、手势等高阶操作,也能够通过触屏的方式,通过系统去控制汽车的空调、门窗等系统。
但这些看似比较高级的功能,充其量只能说让驾驶座舱变得更加自动化,一切的操作还是需要依靠驾驶员本身的智力操控去完成,汽车系统自身并不会给予驾驶员智能化的协助。即便在2023年以后,人工智能在大语言模型板块有了较大突破,那也只意味着,汽车拥有了更好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是交互层面的提升。
要想让汽车系统自己把握“车速”、“路况”、“驾驶员状态”并由此辅助驾驶员驾驶,需要消耗极大规模的算力,而这显然是车规级芯片做不到的,所以大概率只能通过云端服务器来完成相应的计算,这需要车企花大成本构建服务器中心,同时还要解决好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
而当汽车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出当前车辆状态,并且给出合理的驾驶建议后,才会把上述信息通过大屏显示、语音播报或者震动反馈的形式无感的传输给驾驶员,这整套基于智能化运作的驾驶座舱,才能叫做“智能座舱”。
显然,现在绝大多数车企都把“表面功夫”,只是把输出界面做得很华丽而已,比如给中控区域装上显示效果更好的触控屏幕,或者搭载一套更加高端的影音系统。
但很快消费者就会发现,除了听歌、用导航时的视听感受更好以外,其他的东西和老车机没有太大区别,实在想看个车速或者水温,老式仪表盘又不是不能用,何必多花这些冤枉钱买座舱呢?
因此就2024年这个节点来说,市面上绝大多数“智能座舱”都只能算作是“搭载了智能车机的座舱”,两者在本质上来说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大家在买车选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