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蔚来可能需要一位“首席用户关系官”

紫金山科技 2021-08-23 09:13 发文

818是什么日子?

很多8月19日一早醒来的人,看到浙江卫视818晚会热搜、湖南卫视818热搜等,不仅好奇刚刚过去的一宿究竟是什么日子。

百度百科上,每年的8月18日其实是中国人力资源日。

但现实中,因为某电商自己设置了818发烧购物节,越来越多的电商也把这一天定位了购物狂欢日。

但这与618、双十一、双十二又有何不同呢?

——没有不同,就是想让你花钱而已。

那么这一周,又有什么新闻(槽点)呢?

来看看本周的一周之最~

本周最“隐”大数据杀熟,越打击越隐秘?

防了又防,防不胜防。大数据杀熟,越打击越隐秘?

7月底,大王和家人去西部旅游,在一款APP上定住宿时,一个原价1088元的家庭房,显示扣除了高铁钻石价164元、高铁用户价164元、十亿豪补价46元、折扣券22元后,支付价是692元。

大王心想,折扣力度还挺大。但转念又想,不妨看看别人手机上这个房间多少钱。

果然,不常定酒店的大王老公的同款APP里还多了几十元新人优惠券,算下来比692元更低。

第二天,大王想定另一个城市的酒店时发现,老公这款APP上同款酒店同款房间,因为少了高铁钻石价这一条优惠,又比大王的贵了几十元——前一天定了酒店的大王老公,再次订酒店时被默认为了杀熟对象?

一面是政策规范禁止大数据杀熟,另一面则是琳琅满目的优惠券随着消费者每一笔支付而隐秘形成,再以何种方式、用于何种产品的优惠,其实她早已蒙圈了。

大王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大数据和AI技术的应用,使得商家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算法,更加隐蔽地对用户进行杀熟,而且差别化对待可以做得更为有理由、更为隐蔽。例如此前很多用户反馈过的某些网购平台会根据用户的使用年限、消费记录等数据,为其“量身定制”过高的价格。

鉴于“大数据杀熟”这种主观故意的精巧设计,因为采取了系统化、自动化、批处理的方式来执行,发现问题时,被杀熟的人往往需要和其他不同人一起举证,还得面对各种不同的优惠措施的“掩盖”,投诉问题非常难。

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进行三审,对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再次做出了专门规范。

也有专家建议,《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考虑建立“吹哨人”制度,效仿金融监管领域的重奖制度,鼓励企业内部人举报“大数据杀熟”等违规行为。

而且,能否成立拥有点评、比价、测评等权利的第三方独立监督机构,强化其对“大数据杀熟”等违规行为的外部监督,使之成为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更是破解隐秘状态下杀熟行为的有力举措。

此外,为什么“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利润是个非常大的因素。

所以,最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否提高对此类行为的处罚水平,通过一些标志性案例的“天价罚单”形成行业警示效应?

反正大王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本周最“狡”

网约车抽成限高,实际上呢?

下雨天,大王的同事妹子下班时叫了一辆网约车。订单被接后,她惊呼,是因为下雨么,怎么这一单离我有15分钟之远?

好巧不巧,大王正在浏览《交通运输部:将设定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上限》这条新闻下的网络留言。

新闻说,交通运输部要进一步规范平台企业的经营行为,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规范自主定价行为、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加强与驾驶员之间的沟通协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向社会公布。

网友@碧海青天 说:难怪这段时间发现打滴滴车,怎么师傅离我那么远,至少都要等5分钟(县城小城市)。

如果这样的派单现象越来越普遍,那和大数据杀熟一样,也会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商业游戏。

连带着,外卖平台的高抽成比例,也被网友呼吁“理性降低”。

此前,《高抽成激怒司机:客户付154元,只收到95元!》的一个帖子曾在网上被转发。

滴滴当时回应称,抽成高于30%的订单占2.7%,属于极端情况;由于受不同城市、订单距离长短、时间长短、路况拥堵等因素影响,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车费的比例也不一致。

但给出的理由似乎并未完全说服网友。而且当时滴滴表示,直接降低“抽成”或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因为在雨雪天气、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需求旺盛的区域多出车接单,平台会通过补贴激励司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如果完全按照“平均主义”,那意味着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高峰期和热点区域可能会更难打到车。

现实中,接受新华社记者调查的多位网约车司机表示,滴滴平台对司机的抽成比例比往年明显更高,少则20%至25%,经常会在3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50%的超高比例。

有数据统计,滴滴抽成从开始的19%升至35%,美团抽成26%,如果资本不再依靠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垄断获取超额利润,那么为之付出巨大成本的仍然是被收割的老百姓。

“资本先烧钱,通过低成本倾销干掉其他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地位,然后开始两头通吃。”

被很多人转发的这句话虽然狠,但并不是没有道理。

时至今日类似的难题仍未被解决:外卖员困在算法里,而网约车司机困在抽成里。  

本周最“迷”

蔚来的用户关系,开始成为一门玄学

最后说一下蔚来这件事。

到底是车的原因还是人的原因,蔚来车主驾驶汽车出事故身亡这件事还在等待交通管理部门给出最终定论。

无论是厂商前期过度宣传了自动驾驶,还是车主过于相信汽车本身并不具备的自动能力,现在一个大多数人接受的共识是:任何一项技术的成熟都不该以生命为代价。

之所以很多传统车厂,在推广新车时没有对同类功能大说特说,也是对开车上路这件事,从始至终保持了一份严肃,并未被带着“自动”两个字的新技术完全遮蔽了该有的敬畏。

但让这件事画风走偏的,是来自蔚来车主的一份联合声明。

各媒体初看到这份声明时,一致的感觉都是PR部门自导自演的一份公告,因为它看上去太官方而不像车主所为。

后来随着500个签名行为的公开,大家得知,在一个有名有姓的牵头人的组织下,超500位蔚来车主发布这份联合声明,是想说明“我们知道NOP/NP系辅助驾驶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且蔚来公司也没对我们构成误导。”

牵头人还是一位知识产权及互联网律师,也是蔚来2020车主志愿者。

但本该归于专业的公关部门的如此严肃的声明,交给500位空有热情没有专业的车主,后果是可怕的:

不仅不少网友讽刺蔚来像是“饭圈型车企”,更有不少车主在蔚来APP里发布“反对车主联合声明”的话题,并在短期内迅速获得了大量车主的附议。

数千个用户以反对联合声明,反对数百个用户的联合声明,这就很尴尬了不是嘛。

蔚来官方也否认了与车主联合声明有关联,“这是蔚来车主自发组织发出的。”不过,鉴于背后操盘者与蔚来的往来密切,也让外界质疑,蔚来是否在借助粉丝来引导舆论。

在蔚来最艰难的时候,有蔚来车主掏钱给蔚来买广告位,甚至李斌每次出差,总有粉丝接送机。还有澳门车主自费带着蔚来汽车参加澳门国际车展;一位湖南车主 400 天里邀请 390 多人次试驾蔚来,成功转化 45 位成为车主……

在用户关系运营上,蔚来可以引以为傲。

但为什么如此专业的PR事,被不专业的用户搞成一塌糊涂?

车圈的粉丝,到底是热心的参与者、组织者,还是为了蹭资源?是不是在蔚来这个大型交友平台上,更多的车主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资源和人脉?

这件事后,蔚来引以为豪的车主社群模式有可能会走向瓦解吗?

也许,蔚来是时候推出一位专门的“首席用户关系官”了。

◇ ◇ End ◇ ◇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紫金山科技

    出品5G+AI的专业报道,聚焦产...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