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是谁在制造“用脚开车”的噱头?

紫金山科技 2021-08-09 09:10 发文

又到周末,又到想点一杯奶茶赶紧干完工作迎来休息的本周最后N小时。

但奈雪的茶被爆各种卫生问题,让手机点外卖时的下单比平时多纠结了五秒。

正如一位直言直语的圈友所说,如果记者卧底只是为了发现这些卫生问题,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老百姓都能想得出我国餐饮后厨的问题。

“如果曝光了奶茶成分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物,曝光了他们的供应链存在垄断问题,曝光了他们的后厨存在绝对安全问题,他们的人事存在不签劳务合同等问题,还算有必要用央媒记者卧底等词渲染严重性,否则,可真是杀鸡用牛刀……”

来看看本周的一周之最~

01

本周最“危”是谁在制造“用脚开车”噱头?

这周,网上出现一段视频,在公路上,一辆理想汽车的车主和副驾驶位的两人,在座椅完全放平的情况下,支棱着脚丫子在方向盘处,任由辅助驾驶掌控车辆在行驶。

网友毫不客气地在视频下进行“比赛夺笋”留言。

同时理想汽车也在微博上回应此行为“违法”,解释辅助驾驶系统必须配合安全带、手握方向盘操作,而且握力感应器一段时间感应不到驾驶员时会停止辅助驾驶。

事实上,这样蜜汁自信的车主绝不是首度出现。此前就有特斯拉车主“迷信”车企对自动驾驶的过度宣传而付出生命代价,到现阶段国内几大新能源汽车在L2、L3、L4级别辅助驾驶上频频冠以自动驾驶字样营销,很容易让一些判断能力不高的用户轻易地以为可以完全依赖软硬件行驶。

2年前的8月,小鹏汽车在网上发出过一段G3广告视频,就着重夸大了自动驾驶功能。视频片段中,车主不仅双手离开方向盘且眼睛没有观察路面,喝东西,玩手机,车辆可在市区道路依靠导航自动行驶,甚至能够在不足10米的距离探测到横向穿越的非机动车进行刹停。

而在无人驾驶行业技术专家眼里,这已经属于L4甚至L5级别的自驾水准,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辅助驾驶级别均在L2范围内(L3因法规与技术问题尚未公布标准),“有些车企打出L2.5级别也多属于噱头罢了”。

在新能源车企的广告中,目前各家的营销重点仍是“自动跟车接管率”、“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等,与之配套的严格说明、培训却并未很醒目。

近日威马汽车的那场主打“无人驾驶”的发布会上,威马还提出了业内首家承诺“无人驾驶事故责任归于主机厂”的概念,但设置了一个大前提——需要满足“无人在车内”。

业界人士解读,这其实指的是威马新款汽车的无人自主泊车系统。

至于为什么要模糊场景概念、打擦边球似的喊出“无人驾驶事故责任归于主机厂”这一口号,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称,威马尚未成功上市,很可能是希望用这一新噱头来吸引外界关注;同时也是为了刺激新车销售,毕竟现在威马在销量上已经“掉队”。

而“无人驾驶事故责任归于主机厂”的口号噱头也远远大于实际意义,除了有限的泊车场景,事故规则于哪方还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另一方面,真正L5级别的自动驾驶还面临诸多技术、法律瓶颈,落地还遥遥无期。

先在营销上打噱头,最后又怪用户违法……

02

本周最“戏”

被卖汽车耽误的导演团队

哪吒汽车“自杀式营销”的新闻很多人都听说了。

在极短的时间内,哪吒汽车把品牌部一顿批,对**予以开除。360把哪吒汽车一顿批,对**予以开除。

正是这个极短的时间线,让网友们从看热闹,变成了“笃定”这是个营销大戏。
该群聊截屏时间是8月3日21:45分,有网友称当晚最早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传播时间是晚上22:30左右,还只是小范围传播。

但23:19,哪吒汽车就发出了声明与处罚决定,而且哪吒汽车投资方360的微博也是10分钟后的23:29发出。在这深夜,从截屏流出、内部电话讨论,再到层层高管决策、拟声明,进而通过微博发出,大家最疑惑的是,这时间是不是令人惊讶地短?

随后一天,该事件才进入事件的发酵期。

和一般的群聊截图泄露不一样,此次哪吒汽车的品牌中心内部群只有14个人,想找到谁泄露了群聊图是分分钟的事,为何还有人冒险把截屏发上网络?

这难道不是主动泄露?

争议有了,热点有了,一传播,知名度也有了。

还有个8月3日哪吒汽车“明日头条已预订”的海报被网友挖了出来。

也就是在此次事件发酵的前一天,哪吒汽车在微博发起参与话题,并发布了“明日头条已预订”的广告海报,但目前上述微博截图无法找到(所以真实性待考)。

如果这海报是真实发布过的。

那大家再:

也许最后,哪吒汽车只是“书面”开除了一部分人,热度和知名度增长却达到了预期。

03

本周最“疑”

“精神鸦片”这个罪名:伤害不大,侮辱极强

央媒那篇“精神鸦片”引发的舆论,一时间“绿”了整个游戏产业。

同为青少年家长的山大王,要围绕“精神鸦片”真诚问几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武侠小说、琼瑶言情,也曾被批判为影响青少年身心的精神鸦片,这批青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出现的偶像文化,也被批判为扭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这批青少年后来又怎么样了?

被严格管制前,这几年的疯狂课外班现象倒没说是青少年的**,可是这批课外班里长大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他们没怎么样,他们在喘口气的间隙里,可能只想痛快地玩一把游戏。

即便没有了游戏,还有动漫,没有了动漫,还有短视频,没有了短视频,还有千千万万注定会不停涌现的新兴娱乐方式,这都是教育失败的根源吗?

也没人说过直播带货是精神鸦片,尽管每天晚上有几千万人为此花着“心动一刻”的钱。

也没人说抖音和快手是精神鸦片,哪怕短视频已经占据了成年人每天手机使用时长的第一位。

那些没能力从孩子手中夺下手机的成人,那些周末只是随大流把孩子送到课外班而没有认真规划体美劳内容的成人,那些不愿意花心思设置支付壁垒、设置手机密码、设置APP使用规则的成人,磨刀霍霍向游戏,试图从外界而不是家庭教育本身上找问题。

欧美已经习惯成自然的周末全家露营,我们的成人说,小心危险不要去。

日韩每学期保持一定频率的游学和周末户外活动,我们的成人说,孩子有课没时间。

游戏企业出了防沉迷办法,我们的成人说”力度不够“。

再进一步推出“双减双打”等措施,我们的成人说“哼,总之就是精神鸦片”。

这锅甩的,噼里啪啦。

End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紫金山科技

    出品5G+AI的专业报道,聚焦产...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