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收购福特德国工厂?比亚迪不差钱,但风险不容忽视

西游社 2023-02-21 15:23 发文

对一家汽车厂商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品牌?

技术?

渠道?

这些的确也很重要,但要想实现这些,还需要另外几个关键因素:工厂,供应链以及本土售后服务体系。

近些年以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厂商迅速崛起,急需扩大产能和本土售后服务体系。

于是,传统厂商遍布全球的工厂便成为它们的目标。

最近这段时间,市场上一直在盛传比亚迪收购福特德国工厂的消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剧烈变动。

01

销量持续下滑,福特要瘦身

福特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巨头之一,在北美、欧洲和中国等主要市场上都曾有过辉煌。

但最近几年,福特销量持续下滑,已经被挤入第二阵营。

福特的下跌速度是比较惊人的。

2017年,福特在全球还有将近600万辆的销量,位居全球前三。

但到了2022年,福特全球销量便只剩下了372万辆,几乎跌去一半。

过去几年,福特公司经历了高层内讧、战略转型失败、中国市场败退、新能源汽车冲击等各种不利因素,销量上自然难以为继。

因此,福特必须要瘦身了。

一方面,它的燃油车业务短期内复兴无望。

另一方面,它的新能源业务短期内也不太可能达到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规模,卖工厂就成了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这次与比亚迪扯上关系的福特德国工厂主要生产福特福克斯,但近些年市场需求持续下滑,该工厂产量不断下滑。

2022年6月份,福特汽车宣布这家工厂将于2025年停产。

事实上,不单是福特,通用、标致等传统厂商也在收缩。

而在中国市场上,现代汽车2021年就将北京第一工厂转手给了理想汽车。

近日,市场上又传出了比亚迪接手丰田天津工厂的消息。

传统厂商战略收缩,新能源厂商攻城略地,已经是市场的常态。

汽车产业分分合合很正常,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在这一次行业格局的大变局中唱起了主角。

02

海外产能和本土化,才能支撑得起比亚迪全球战略

传统厂商销量不佳,与持续三年的疫情有直接关系,但更大的原因则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与福特这样的传统厂商相比,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厂商堪称“新贵”,它们急需更多的产能和本土化去占领市场。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销量达到186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在向海外市场扩张。

2023年1月份,比亚迪海外销量再度破万,势头非常迅猛。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已经进入德国、瑞典、泰国、欧盟、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多个主要汽车市场。

每个月1万辆左右的出口规模不算高,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不少权威机构认为,比亚迪2023年出口量将会达到30万辆的规模。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的出口方式还是以国内生产、全球销量为主。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本地化生产才是最适合大型汽车厂商的。

本地化生产能够节省更多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搞好比亚迪与海外市场的关系。

根据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只有在美国本土建厂、并且采用本土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才能获得财政补贴。

为了应对美国的补贴政策,欧盟有望跟进采取同样步骤。

欧盟是比亚迪必须要重点开拓的市场。

选择在本地建厂,可以获得欧盟各国政府好感,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减少海外扩张的阻力。

目前,比亚迪收购福特工厂的消息并未得到官方确认,但比亚迪副总裁李柯2022年12月底就表示,比亚迪在欧洲建电动汽车工厂的事宜已经进入计划阶段,目前正在进行尽职调查。

也就是说,不管收购福特工厂能否成功,比亚迪在海外建厂的计划都会稳步推进。

其实,早在2022年11月份,比亚迪便宣布有意收购福特位于巴西巴伊亚州的工厂。

根据巴西当地政府的说法,比亚迪接手福特当地工厂后,将新建包括底盘组装、电池生产、电动汽车总装在内的三个工厂,预计在2023年6月份开工。

这,只是比亚迪全球产能扩张的一个缩影。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年全球传统汽车销量将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厂商收购传统巨头工厂将成为常态。

03

可能不差钱,缺的是风险管理

收购工厂,历来都是大手笔投资。

2020年长城汽车计划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工厂,媒体给出的预测价格是3亿美元左右。

2021年理想汽车收购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后,总投资大约在60亿元。

好在,比亚迪并不太缺钱。

根据比亚迪在1月底的业绩预告,2022年公司全年营收超过4200亿元,净利润超过16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的销量真正一飞冲天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2023年的净利润将更为惊人,足以支撑比亚迪的海外扩张计划。

除此之外,比亚迪凭借着电动大巴的出口,在欧洲等市场积累了多年成熟的运营经验,也也会对比亚迪的海外扩张提供一定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海外扩张并非没有风险。

其中,最典型的担忧就是“水土不服”。

在这方面,特斯拉就是个很好的参照对象。

特斯拉柏林工厂早在2021年就开始筹备,但由于德国当地政府、各种激进环保组织的阻扰,这个工厂各种问题不断,2022年3月份才开始量产,比原定时间拖延了8个多月。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德国的工厂还遇到了严重的劳工问题。

原定的1.2万员工实际上只招募了7000余人,而且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公开信息显示,特斯拉柏林工厂用187天生产了2万辆汽车,作为对比,在上海超级工厂,工人们仅仅用了100天。

特斯拉尚且如此,比亚迪的难度只会更高。

欧洲建厂前景广阔,但欧洲没有中国这种积极的扶持政策、没有大量的熟练员工,监管政策和技术认证体系与国内大相径庭,而且还经常受到各种场外因素的干扰,比如工会。再比如欧洲媒体对中国企业的有色眼镜,以及长期形成的傲慢与偏见。

这些风险,需要比亚迪去慢慢化解。

结束语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311万辆,成为仅次于日本的汽车第二大出口国,可以说前景一片光明。如果比亚迪等厂商能够化解海外扩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那么人们将看到一个中国厂商主导全球汽车工业格局的新时代。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西游社

    推动中国汽车走出去!...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