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痤疮身世之谜】“痘”从哪里来?

医库 2021-11-25 10:05 发文

吃辣长痘,

熬夜长痘,

压力大还长痘!

好气哦~

作为一个成熟的脸皮,

人家不要面子的吗?

“痘”起“痘”落何时休,

带你揭开痘痘的身世之谜...

Acne inducement  !

痤疮诱因有哪些?

成天“痘痘”长,“痘痘”短的,差点忘了它的官方大名——痤疮!而关于痤疮的身世之谜(发病机制)的说法有很多,今天就和大家唠一唠。

油腻辛辣的饮食、熬夜、精神压力大、姨妈期、“痘痘”家族史、油性肤质等[1],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催痘“高手”,难道它们就是痤疮发生的关键吗?不不不,它们只是某些外在的危险因素,据说与痤疮形成相关的重量级因素是以下这几个:

Uncover secrets  !

痤疮身世大揭秘

要破解痤疮的身世之谜,总共分两步!先根据不同的致痘因素,将痤疮大致分为油脂分泌过剩型、皮肤角化异常型、皮肤炎症型等,再来探索不同类型背后的故事。

♢脂质分泌过剩型

有种痘痘常伴随着“大油皮”,其实这与脂质分泌过剩有关。在遗传因素的诱导下,可能发生某些激素(如雄激素、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失衡,尤其是雄激素分泌旺盛时,会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的大量分泌,而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2]。

图片来源|医库

此时,毛孔通道遭了殃,本来畅通的孔道,被超量的脂质搞得“交通拥堵”,脂质们还发挥起了团结一致的精神,挤到一块谁也别想过去,结果毛囊里脂质越堆越多,出口彻底堵死;或者皮肤屏障受损,导致角化的细胞、灰尘等物质堵塞毛孔,再遇上过量堆积的脂质,光滑的皮肤上便冒出了“痘”。

♢皮肤角化异常型

在毛囊与皮脂腺之间有一条输送通道(导管),导管上层排列着角质形成细胞,若遇到某些异常变化,如脂质中角鲨烯比例增加、亚油酸浓度降低、局部缺乏维生素A等,就可能发生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和导管内皮细胞的脱落减少。

图片来源|医库

这样一来就可能造成输送通道越来越狭窄,当路过此地的脂质与脱落的角质细胞相遇结合,还会形成“角栓”。角栓就像拦路的大石头堵在导管中,脂质们无法正常排出了,也会导致痤疮的发生。若不巧又碰上激素引起的油脂分泌过剩,那痤疮可就更加严重了!

♢皮肤炎症型

在大量分泌脂质这个痤疮发生的大前提下,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也蠢蠢欲动,毕竟脂质是它们的“心头好”嘛~ 痤疮丙酸杆菌们一路闻着“脂香”而来,闯进毛囊中大吃特吃,并不断增殖,还会对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刺激,造成细胞角化异常或增殖[3]。

图片来源|医库

痤疮丙酸杆菌队伍壮大后,惊动了人体卫士免疫细胞,一场免疫之战在所难免,期间还释放出不少炎性因子,引发了炎症反应,红肿、脓包相继出现,痤疮就诞生了!

从以上几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类型的痤疮之间既存在着些许差异,又有一定的关联,这样反映出痤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产物。那面对如此复杂的发生机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Prevention  !

关注预防,远离痤疮!

前面说了这么多,并不只是为了讲述痤疮背后的故事,而是为了打下更好的痤疮预防基础。科学防痘攻略已经准备好,快来围观!

◈管住嘴:

高糖、油腻、辛辣刺激的饮食,统统要控制!奶制品尤其是脱脂牛奶的摄入也需减少哦~

图片来源|医库

◈控油脂:

痤疮的发生常伴有皮脂溢出,因此应注重皮肤清洁。可选用控油保湿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微生物等。但切记不要过度清洗哦!

◈精护肤:

皮肤清洁后还可以配合使用相应的护肤品,例如: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混合性皮肤T区选择控油保湿类,两颊选择舒敏保湿类护肤品等[2]。粉底、隔离、防晒及彩妆的选择也需谨慎些,以免引起毛孔堵塞或细菌滋生、皮肤刺激等问题。

图片来源|医库

◈调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远离熬夜,保障睡眠时长充足,也有助于预防和改善痤疮的发生。

◈少刺激:

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比如挤压、摩擦、抓挠等。

◈护心灵:

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也是引起或加重痤疮的危险因素,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的心理放松也是预防痤疮的一种途径。

没痘者关注预防,

有痘者究其病因,

痤疮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啦~

愿没痘者与痘永无瓜葛,

祝有痘者早日“战”痘成功!

参考文献

[1]刘林菁,陈少芳,邓嘉茵.青春期后痤疮危险因素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8,40(5):699-700.DOI:10.3969/j.issn.1002-1310.2018.05 042.

[2]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9):583-588.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19.09.020.

[3]潘清丽,邵蕾,陈丽洁,王建琴.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8,25(6):377-380.DOI:10.3969/j.issn.1674-8468.2018.06.014.

END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医库

    致力于服务临床医务工作者,为用户...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