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德国大众MEB电池Pack产线解析及短评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2022-05-23 09:36 发文

在之前的文章《上汽大众MEB电池Pack产线》,《上汽大众MEB电池Pack制造车间》中有解析过上汽大众MEB电池Pack产线和Pack制造车间。

近期,外媒报道斯柯达汽车捷克Mladá Boleslav工厂MEB电池Pack产线投入量产,且公布了一段6分钟左右的生产视频。

这是继几年前德国大众发布MEB电动车平台战略以来,首次全方位展示欧洲MEB电池Pack的生产过程。最早德国大众仅仅只公布了如下一张被行业人士所熟知的MEB电池生产照片。

▲MEB电池生产照片

截至目前,德国大众在欧洲有两处MEB电池Pack生产基地,第一处也是最早量产的,其位于德国本土。第二处就是今天本文要解析的斯柯达汽车工厂内的MEB电池生产基地。

捷克斯柯达汽车Mladá Boleslav工厂的MEB电池车间主要数据如下:

1)总投资1.3亿欧元;

2)目前年产能25万台电池Pack;

3)到2023年,产能将会扩充至38万台/年;4)工人数量只有250名;

5)该车间后续将为大众集团旗下的ŠKODA, Volkswagen, Audi 和SEAT汽车品牌生产MEB电池Pack;

本文就斯柯达汽车MEB电池产线的一些细节亮点,做一个简短的解析。

1)模组的上线;

视频中展示的590模组应该是来自LG的波兰工厂。通过下图所示的输送线将1托模组(4层,每层15个)进入仓库内进行临时储存。

▲模组进入车间

2个模组为1组通过机器人放置在工装托盘上,然后用滚筒线输送至模组安装工位,通过下图可以看出,有多个输送滚筒线并行运行,以来满足高节拍的生产需求。

▲模组通过滚筒线输送

2)箱体的上线通过无人叉车将来料的一托箱体从仓库输送至线边的上料口(下图红色卷帘门内为线边的上料口)

▲无人叉车输送箱体

从下图看出,为了满足高生产节拍,箱体的输送线应该是好几个同时并行运行。右侧编号为1的机器人负责将无人叉车送到线边的箱体进行分发,它可以将箱体放置在编号3的翻转工装上(应该是为了二次定位),也可以将箱体放置在e-cart小车上,通过e-cart小车往其他箱体输送线进行配送。左侧的机器人将翻转工装上的箱体搬运至编号4的e-cart小车输送线上。

▲箱体上线

3)Busbar的输送和自动装配

10个Busbar 成1组,放置工装托盘上进行自动输送上线。

▲Busbar输送上线

通过下图看到,实际上夹取busbar的夹爪和拧紧轴集成在了一套工装上,无需通过快换盘进行切换。busbar的夹取点就是busbar上的那个橙色绝缘帽两侧(绝缘帽内部嵌有螺栓)。如下图箭头所示,夹爪松开,然后实现自动拧紧。

▲Busbar自动拧紧

得益于在MEB电池开发设计时,做了如下图所示面向自动化生产的设计,上述busbar自动拧紧才得以能实施落地。

▲Busbar touch-safe设计

4)电池Pack总成的存储Pack总成下线后,5个成一托,进入高位立体仓库进行储存。从下图纵横交错的红色消防管道可以看到大众充分考虑立体仓库里的消防安全(细节不得而知)。

▲MEB电池储存立体仓库

5)电池Pack总成进入总装车间根据视频中的信息,MEB电池车间和总装车间位于同一个厂区内,编号为M6的建筑为电池车间,编号为M13的建筑为总装车间。

▲MEB电池车间和总装车间

实际上从建筑M6到M13,还是需要卡车进行短途的运输。只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卡车内也有动力滚筒,当卡车抵达总装车间的道口后,通过卡车内的滚筒与总装车间外的滚筒进行对接,将整托电池Pack通过滚筒和后续的空中物流线直接输送至车间内的线边。

▲运输车直接与总装车间滚筒对接

当然除上述之外,视频中还透露出了媒体先前没有报道过的一些细节,比如MEB电池Pack上集成式高压接插件的密封方式是非行业里常用的密封圈,而是在线涂结构胶,最后高压接插件通过机器人进行自动拧紧。

就这次视频展现出的内容来看,MEB电池Pack生产自动化程度和产线规划能力应该是全球电池Pack制造行业中的集大成者。除了BDU的组装和线束的连接之外,其他的工艺均实现了自动化。

高自动化率的生产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对电池生产环节中特有的需求,比如洁净度的管控,高压安全的防护以及过程信息数字化带来了较多利好。

总的来说,这次斯柯达汽车MEB电池完整的生产视频,再次展现出了大众作为老牌车企,为进行大规模生产,强大的产品工业化能力。强大的产品工业化能力,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高节拍生产,电气自动化实现能力。

其实,我认为强大的产品工业化能力更能彰显出:一家公司在产品设计初期,其定义的平台化产品开发理念,其面向大规模制造的产品设计能力,其调动上游零部件资源配合其产品开发的能力,其公司内部从零部件开发到整车产品开发和制造规划,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内很多新能源头部OEM学习,借鉴和思考,尤其是开发电动整车平台且销量较大的车企。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关注: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技术,欧洲...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