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王爱民: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计划体系的要点思考

智能制造随笔 2023-08-03 15:12 发文

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其实是一种也比较普遍的企业类型。近期正好遇到了两种类型的这种企业,一种是中小规模的,一种是中大规模。

中小规模的一个企业,其实是一个大型企业的某个部门,但也是相对独立的,要求的很明确,就是采用APS实现一杆子到底的排产,与传统的质监局的作业排查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将很多个车间,逻辑上是成为一个车间而已。这个我正在进行中,遇到的一些作业排产约束还是非常复杂的。

中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企业,其实是同一个大型企业的另外一个部门。这个部门也是要上APS,但是提出了一种混合能力平衡和作业排产的相结合的一种排产方式,跟上面提到的那个部门其实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作业工序及其资源都是每一个都相对独立,而是有的排产工序其实是对某些工序(甚至工艺册)的大包,某排产资源其实是对某些单台资源乃至某个工段的打包。但从整体形式上来说,还是要遵循某个特定的工艺流程的,也就是说要考虑排产工序(并非与传统的工艺流程当中的各个作业工序一一对应)之间的衔接。之所以对于某些工序或者说某些资源进行打包,是因为管理到过于精细企业目前是达不到的,会影响到计划工具使用的有效性。从实施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的有道理的。这个部门的APS目前已经详细的对接完需求,正在开发推进中。

其实这两个中小规模的部门属于一个大型企业的,这个企业是具有很多个类似这样的部门,这两个中小规模的部门,彼此之间未必有太多的联系,但对于这个大型企业来说,他们还是和一些公共资源部门有很强的联系的。这么一个大型企业,其实他们的计划体系是分为很多个层次的,在上层一般是有一个项目管理系统,用于对整体任务来做年度月度等长期的分解的,在此之下,才是一级级往下细分并且有关联的计划体系。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的模式。基本上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涉及到很多部门或者车间的组织形式,他们的计划体系一般也都是这样的。

目前很多企业其实都在重构建设自己的计划体系的,重构的原因基本上是这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上将这些事情交给ERP来做, ERP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更别说再来统领这么一个计划体系了,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二是传统的计划体系当中涉及到复杂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能力平衡,而这也是ERP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总体上来说,这类企业重构自己的计划体系,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就是:将 ERP尽量的向执行工具来落实,而弱化其最核心的计划体系管理这方面的功能,在ERP之外重新进行建设,一定程度上其实在弱化ERP。从大量的企业都在上马项目管理系统,就可以看出这方面的一个趋势和变化。

这种举着数字化大旗所进行的建设,一定是要规避传统ERP所存在的问题,最核心的其实就是能力平衡。传统的APS其实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能力平衡,但对于这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来说,不同层次的计划对能力平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的APS也只是较为底层的作业机排产的一种能力平衡。但无论如何,能力平衡都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点之一。

不管如何区分,这种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生产计划管理体系。一般也就是从产品任务级、零部组件级、工序作业级这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展开的(或者再简单点就是物料级和作业机两个层次),有的企业对某个层级又做了一些细分,在大体上还是以这个层次为主的。一般来说产品任务级是项目管理要做的事情,零部组件级是ERP或者MRP要做的事情,工序作业级绩是传统APS要做的事情,粒度是越来越细,能力平衡的方式也是天差地别的。但从影响程度上来说,这个影响是自上而下,是从大到小的。越往底层越会陷入螺狮壳里做道场的某种尴尬境地。所以对于这种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上层计划的能力平衡是至关重要。

传统上的那种粗能力、细能力平衡方式及其递进,虽然在概念上可以继承,但一定要在内涵上做出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上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可执行差的问题。

目前的项目管理大部分来说还是偏重于工作任务的一种分解与组织,相当于把工作事项都确定了。但是工作事项的完成时间与资源配置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从底层APS上升出来的计划平衡技术,才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项目管理和APS的一种新的划分界面。

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到能力平衡计划方面的事情,都交给一个泛APS来做,才是一种正确的执行方式。自然而然的。原先项目管理当中需要制定计划的这一部分技术内核,也是要有意识的来剥离的,要不然做也是做不好的。如果能做好的话,那最起码现在类似ERP或者MRP的这个事情,就已经被替代了,但迄今没有看到这种局面,就说明当前项目管理其实还是存在一些很核心乃至致命的问题的。

当然了,这个泛APS计划体系也是有很多种做法的。一杆子到底是一种做法,但对于庞大的企业来说,其实也是难以实施的。那只有进行必要的分层才是可行的路子,并且这种方式与企业目前手工方式下久经考验的模式或者习惯是非常类似的。

…………………………………

今天就写到这儿吧。自然而然的啰里啰嗦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了个意识流,算是自己的一个思考笔记。

近期正在争取一个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计划的项目。所以就思考一下。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王爱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长期专注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智能制造随笔

    智能制造所思、所想与所行。...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