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王爱民:智能制造,无题/杂谈

智能制造随笔 2022-09-09 14:31 发文

突然有朋友帮着安排跟一个似乎超大或者超有野心的公司做一个交流。对方还很认真的梳理提出了9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内涵都是极其的庞大呀,说实话,每一个我都回答不了。但因此,更要提前做一些准备,不管是不是抓住了题意或者说给出了思路,算是自己的一种认识吧,总不能什么都不说吧。所以,这篇公众号文章属于无题和杂谈。

问题整理:

1、数字化工厂过程中如何避免数据孤岛的产生?有没有一些方法或途径可以减少数据孤岛的影响?

数字化工厂是连续规范无中断的方式实现信息自动流动下的集成,本质上来说是管理自动化的范畴。只要业务界面输入输出,交付物和接收物能够规划清楚,信息孤岛就不会出现。

只有在精益等先进制造模式的指导下,才能有效的做好规划,否则信息孤岛是必定会出现的,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看的深。
通过建立数字主线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孤岛的影响范围,或者说消除信息孤岛。

2、智能制造从技术和产品角度来看有没有跨行业或通用型较高的关键技术?国内在此领域发展如何?

智能制造是个理念。数字孪生也是个理念。没有什么通用的关键技术,只是技术的思想是通用的而已。任何行业都是有这些特点的,而行业特点最突出的其实就是工艺或者说行业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任何成型的现成的或者通用跨行业那种对工业场景普遍适用的技术或技术产品。

当然了,在一些点(而非线和面)的技术上面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跨行业用性的,比如说机器视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处理算法,其实所谓的算法,最终都是归结到数学上面来的。但这个都有赖于你能够对行业问题做出明确的分解到技术落实与实现的需求上才可以,并且要分得足够的细。

国内基本上是在跟风跑吧,但是跟的很快,国外有什么先进的东西出来,我们会很快的加以引用的。

3、如何全面地认识制造业与智能制造?创业公司如何寻找自己的深耕方向或领域?

离开了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是无本之末。脱离了制造业务场景的智能制造只是一场玩笑而已。

创业公司应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最简单的办法,去对标国外细分行业或方向的一些东西。借鉴、对标来发展出自己的结合中国国情的特色。这应该是最快的路,所以参加工博会之类的还是很有必要的

4.目前国内各大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情况如何?哪些行业做的比较好?

大的行业来说,离散和流程。流程可能稍微好一些,因为这个更多的是基于高度的自动化而开展。

离散行业当中的家电、汽车、电子等行业,因为竞争激烈有压力或者说比较容易获得国外技术进行提升的较快。

总体上来说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智能制造做的相对很好。因为都是被快节奏的底层执行所推动的,否则企业整个的技术节奏就不平衡了。

5.目前智能制造在行业中的应用实践如何?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毛利率提升方面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的智能制造基本上来说还是偏于表面的。其中最应该强调智能的是对行业知识的封装和沉淀,这一块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

生产效率的提升目前确实是提升了,但这很大程度并不是智能制造的功劳而是自动化的效果,虽然是打着智能制造的旗号,虽然有部分企业通过数字化业务系统的建设在管理效率上面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整体上来说仍然是属于隔靴瘙痒的处境。

以前的智能制造主要是偏重于技术,其实并没有对标企业的毛利率等运营效能的提升,但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提出,这一块儿正在改观。

总体而言,就智能制造而非自动化制造而言,投入产出比或者说预期的效果,应该是属于差强人意的程度。所以目前的声音似乎弱了下去。

6.以目前国内制造企业的现状来看,作为软件类企业,智慧制造从哪些方面切入更容易获得客户认可,产生更大效益

物化落实精益生产理念等管理型软件是当前缺乏工艺人才的软件企业所能够抓住的最好的和最后的一根稻草。但这个其实仍然并不是制造的核心业务,或者说核心追求。

7.制造业中如何完成双碳目标,绿色工厂建设之路需要如何来逐步实现,现阶段针对双碳目标的速成手段有哪些?

对于单独的制造企业,制造企业作为生产部门,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变工艺才能够有效实现,在日常手段上,可以通过能源的精细化管控来部分的提升双碳水平。对于制造产业链来说或者面向产业集聚区。是有可能发展出一些集约化的双碳措施的,

我对绿色工厂不太了解,那绿色工厂一定是有一些衡量指标的,而这些指标应该就是我们的抓手,逐步在向下过对标分解出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解决措施,抓住瓶颈重点和难点,尤其在现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想办法进行解决和优化。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做事思路。

按照轻重缓急解决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不管是管理上的还是技术上的,抓住重点,才能够事半功倍。

8、智慧制造领域,符合国家战略和发展趋势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有哪些,如果按短中长期目标来规划,应该如何来分阶段完成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企业工艺知识和机理的知识封装与建模以及自动推理等方面,或者说知识自动化吧,这是永不过时,但是我们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向。这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之一,离开了这个转型的内在永远也不会达到。

精益生产、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快速响应或快速应变、网络化协同、大规模定制等先进制造模式,仍然需要大力的普及。缺乏这些先进制造模式,所有的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都是没有灵魂的。虽然网络化协同制造很重要,但过犹不及,那个更多的是做大而不是做强。

信息化补课仍然非常重要,也是我们非常欠缺的基础,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问题仍然很多。同时,不能受过去对于信息化认知的过多不好的影响,也不能受制于各种三字经系统的教条性限制,一切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既有系统的边界范围,在先进制造思想的指导下,该打破就得打破。

虽然提了很多所谓的数字化提升,但其实更多的还是数字化落实或者通过数字化进行物化。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管理还是技术。都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而不应该通过拔苗助长来实现。数字化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要与企业的阶段水平相适应的。

9.消费类场景中的自动流转带来的便利体验可以在工业什么场景中体现

没太看懂这个问题,猜一下吧。

随着用户个性化意识的提升,以及企业响应能力的提升,或者竞争越来越激烈,订单的碎片化越来越严重,其实这就是大规模定制,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能力都是一种极致的考验。

作者信息:王爱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长期专注从事APS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笔者公众号:智能制造随笔,欢迎关注。

欢迎交流讨论,探讨合作。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智能制造随笔

    智能制造所思、所想与所行。...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