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千亿市值芯片龙头如何解答“李约瑟之问”?

财经无忌 2022-04-22 16:12 发文

文 | 山核桃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5卷中,英国学者李约瑟向世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这一对中国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被人们称为“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之问”不仅是对中西方科学史的回溯,同样也是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追问。从蒸汽机、电力到集成电路,历史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产业变革中的关键技术,才能实现关键领域的“弯道超车”。

在这些改变世界的关键技术中,震荡的芯片江湖无疑最引人注目。近日,国内智慧芯片龙头紫光国微(002049.SZ)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去年紫光国微实现营业收入53.42亿元,同比增长63.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54亿元,同比增长142.28%。

上市17年,紫光国微的实践恰好回应了“李约瑟之问”。如果说,近代中国曾一度错失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在落后中踽踽独行;那么如今在国家战略支撑与国产替代的风口下,以紫光国微为代表的国产芯片企业则迎来了黄金年代,这背后不仅是时代给予的红利,同样也是企业自身战略布局与技术生态所铸就的内生动能。

营收净利创历史新高,三重动力撬动市场天花板

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透过紫光国微这份“营收净利创历史新高”的财报,整个2021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却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需求端依旧火热。据WSTS等国际机构数据,2021年度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26.2%,突破了5000亿美元大关。半导体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新石油”,独立研究机构TS Lombard的经济学家Rory Green认为:“每单位的GDP增长将包含更多的半导体成分,集成电路正在成为经济活动的关键商品投入。”

但坏消息是,全球供应链混乱的局面持续发酵,产能紧张等问题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种种不确定性持续升温,尽管需求高涨,但芯片设计企业并不能就此“躺平”。

中国半导体产业亦是如此。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的一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观点,尽管我国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从2351家上升至2810家,但数字增长的背后,盈利难与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依旧掣肘着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沿着这一行业视角,再看紫光国微的这份年末成绩单,则显得尤为可贵。

在一连串高增长的数字之外,紫光国微究竟做对了什么?

首先,是增长力。通过聚焦主业,紫光国微构筑了增长底座。从业务结构看,紫光国微主营业务为特种集成电路和智能安全芯片。其中,特种集成电路营收从2017年的5.1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3.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9.79%;智能安全芯片营收从2017年的8.1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61%。

其次,是产品力。借助拓展边界,多元化的下游应用场景为紫光国微带来了新想象空间。如在金融服务领域,紫光国微旗下公司紫光同芯切入数字人民币业务,在去年服贸会上大放异彩。

作为一种崭新的移动支付方式,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在交易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上,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与要求。基于THD89安全芯片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紫光同芯建立起了一套全方位保障安全存储、安全运行、安全连接的可信安全机制,引领了金融支付市场的新方向。

而趁着5G“万物互联”的风口,除金融服务外,智能安全芯片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容至物联网、汽车等行业,为紫光同芯的超级SIM卡、eSIM芯片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市场。

以eSIM芯片为例,来自IoT Analytics的一份数据显示,物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为eSIM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空间,预计到2025年,eSIM连接占比将超过50%。在这之中,作为国内eSIM卡的推动者,紫光同芯本就有着先发优势。

不难看出,得益于延伸应用场景与优化产品结构,高价值量产品占比的提升进一步增厚了紫光国微的利润。

最后,则是运营力。稳定的现金流让紫光国微“蓄水池效应”凸显。作为典型的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半导体行业具有“投入高、周期长”的特征,因此充足的现金流不仅关乎企业的短期生存,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长期扩张。财报显示,2021年紫光国微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92亿元,同比增长185.51%。随着现金流这一“蓄水池”的大幅改善,紫光国微的抗风险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增长力、产品力与运营力,在财报数字之外,三重动力不仅撬动了紫光国微的市场天花板,也让中国“芯”龙头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跨周期稳健增长,紫光国微底气何在?

事实上,紫光国微的增长并不只是在2021。

这家诞生于世纪之初的企业,自2005年上市以来,“净利为正”的成绩已连续保持了17年。

17年,恰好对应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大发展时期。从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公布,以台积电、英特尔为代表的世界著名集成电路制造公司纷纷落户中国,随后涌起的本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两股力量的博弈带动了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

“芯片”与“国运”也就此联系到了一起,成为了近年来关键技术领域的热现象。

在一片火热之中,紫光国微却格外坚定,不仅体现其线性增长上,还体现战略布局与技术生态上。

一方面,在战略布局上,从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再到智能安全芯片,通过“内生+并购”的方式,沿着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踩准多个新兴行业风口。

以集成电路业务为例。自2012年进入集成电路业务以来,2012年至2013年,近一年时间,紫光国微营收从5.84亿元增至9.20亿元。

另一方面,则在于技术生态的构建。“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急速,技术的力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作为21世纪的技术预言家,美国学者雷·库兹韦尔曾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这样预言未来的技术发展。

技术超越了线性增长,雷·库兹韦尔的观点某种程度上隐喻着“后摩尔时代”的技术生态。当技术创新“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半导体行业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焦虑之中。

应对这种难掩的技术焦虑,紫光国微给出的解决路径是逐年增加的高研发投入。据紫光国微财报显示,从研发支出看,从2013年的2.3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66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43.42%,近三年紫光国微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平均为17.09%。

来自行业的认可印证了一切。2021年,紫光国微荣获“2022中国IC风云榜年度技术突破奖”、“ASPENCORE十大中国IC设计公司奖”等多个行业奖项,旗下唐山国芯晶源入选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硬科技”大热,千亿市值龙头的“芯”辰大海

比起优异的财报成绩,来自资本市场的“硬科技”热也在为紫光国微带来新的投资价值。

“科技股”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相较于与C端紧密相连的平台型企业,这些崇尚消费端创新的“软科技”企业曾一度是投资者的心头好。

但随着数字智能时代的带来,“新基建”风口涌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硬科技”成为了新的投资赛道。

这其中,不乏对硬科技抱有前景的投资者。比如高瓴创始人张磊,在2020年他曾公开发声,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创新2.0阶段,未来的行业风口将是“前沿科技突破引领的增量崛起”与“实体经济升级带来的存量变革”,高瓴资本董事总经理辛音也明确表示,在硬科技领域上,目前是“历史性的结构性投资窗口期”。

VC/PE圈的敏锐只是这股“硬科技”热的一角。作为国产芯片龙头,“硬科技”的价值也体现在紫光国微的股价与市值上。

近期,紫光国微入选国际专业财经周刊《巴伦周刊》(Barron's)中文版发布的“2021中国公司市值增长50强”榜单。这家知名的财经媒体从年末总市值、年度总市值变动、年度股价涨跌幅等三项客观数据指标给予了紫光国微高度评价。

时间拨回去年7月,紫光国微总市值首度突破千亿元,盘中最高价达169.1元,2021年度公司股票区间涨幅高达58.62%。截至2021年底,紫光国微市值位列全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前3%,A股半导体企业市值排名第6位(芯片设计行业第2位)。2021年业绩披露后,包括国盛证券、首创证券等13家机构给出“买入”或“增持”评级。

信达证券分析师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结合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地位和业绩高成长性,我们认为紫光国微当前仍被低估。”

分析师口中的“被低估”并不难理解,紫光国微的价值还远远没有释放。宏观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在国产替代的风口下,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微观来看,紫光国微也在加快扩张脚步。时间拨回去年6月,紫光国微15亿元可转债投入项目正式落地,其中6亿元将用于新型高端安全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5亿元用于车载控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不难看出,这些项目布局本就与紫光国微的智慧产业生态遥相呼应。

更为关键的是,站在更远的未来,以紫光国微为代表的芯片企业,将融入数字化浪潮中,讲述更丰富的中国“芯”故事。这是一个连接的故事——在万物互联时代,紫光国微的产品将深入各行各业;这是一个融合的故事——在数实融合风口下,紫光国微的技术将反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这更是一个与时代共行的故事,在守卫中国“芯”未来的道路上,紫光国微将以技术创新,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芯故事”,迈向“芯”辰大海。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财经无忌

    财经无忌,我们更懂中国商业...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