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阿里平头哥独立传闻背后

数智前线 2022-06-10 09:17 发文

一两个月前,阿里旗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要从阿里集团独立的消息,在芯片界广为流传。而最近又有消息称,平头哥不独立了。反复的信息背后,互联网大厂的芯片业务都怎么样了?

文|赵艳秋

编|周路平

一两个月前,阿里旗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要从阿里集团独立的消息,在芯片界广为流传。而最近又有消息称,平头哥不独立了。

阿里是互联网大厂造芯潮中的一个代表企业。从2018年开始,百度、阿里、腾讯和字节跳动先后官宣芯片业务,四年过去了,对于复杂的芯片而言,这些大厂都还处于曲折的早期阶段。但业内人士认为,大厂速度不算慢,但要经历构建生态的艰苦一役。

01

昆仑芯能独立,平头哥为何反复?

平头哥独立的传闻一定程度上与团队流动有关,其服务器芯片等大芯片团队已经走了一些人。业界通常把CPU、GPU这些高端复杂芯片称为大芯片。去年这个市场非常火热,人才也很紧俏。

“阿里股票去年掉了不少。形成对比的是,外部一众芯片公司成功上市,股票冲得很高,内部有些人可能就有想法了。”芯片资深人士李易告诉数智前线,“这件事的关键是芯片业务在内外部的PE差(市盈率),纯粹与资本热度有关。”

根据公开资料,过去两年,一些上市芯片设计公司市盈率高达100倍以上,而阿里市盈率一度掉到了15倍左右,形成倒挂。

所以,在平头哥独立与否的同时,也出现了平头哥各种估值的猜测,其中最高达到100亿美金,“相当惊人”,也有估值称是一两百亿元人民币。

“但最近芯片市场热度也下来了,一些不错的芯片设计企业,市盈率与阿里相差不多,都是30多倍,大家可能也就现实一点了。”上述人士进一步说,这可能又有了不独立的传闻。

一年前,昆仑芯宣布从百度独立,并且以130亿元的估值对外进行了一轮融资。这也让平头哥的“独立”看起来更加顺理成章。

“阿里平头哥跟百度的昆仑芯不一样。”另一位资深人士刘卓告诉数智前线,百度目前的体量跟阿里、腾讯差别较大,这也导致百度无论是数据中心规模,还是人工智能芯片、GPU芯片的用量,都与阿里、腾讯有不小差距。所以百度自研的昆仑芯片在内部用到一两万片,可能就到了一个相对的瓶颈期,它需要对外输出,才有经济效益。

另一位从事人工智能芯片的资深人士张炜也告诉数智前线,据他所知,百度内部给昆仑芯很大支持,最大的搜索业务以及小度都用了昆仑芯。但他观察,昆仑芯在内部的用量,已接近百度对外采购GPU芯片的量级。昆仑芯主要用于人工智能场景,与GPU芯片类似。

“而人工智能芯片是随服务器一起更新的。现在服务器更新周期有些从过去的3年延长到5年。”张炜称,“百度内部需求已不足以支撑其发展。”

互联网大厂自研芯片的一个主要初衷是降低成本。他们自己有庞大的数据中心,一年对芯片的采购量不小。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定制开发一些芯片,不仅能提高效率,还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但如果我省下的钱和我投入的相比,不仅没有赚,可能还是亏的,我就必须要对外输出,才有可能把这块的投入回报最大化。”刘卓解释,“而且未来独立上市,还能再赚一波钱。所以,我猜阿里也有这个想法,把平头哥这块利益要做到最大化。”

02

大厂造芯尚处早期

互联网大厂开始成建制地造芯,是从2018年7月百度发布昆仑芯片开始的。紧随其后,阿里在当年9月宣布成立平头哥,腾讯和字节跳动也在随后一些年中,陆续启动了自研芯片业务。

其中字节跳动造芯的事情被曝出是在2021年3月。字节随后证实,正在组建芯片团队。“字节的整体风格是偷偷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我感觉他们从各家大企业挖了很多人,但在公开宣传很少。这也与张一鸣的风格有关。”刘卓告诉数智前线。据他推测,字节芯片团队可能已有数百到上千人规模。

而接近字节的人士告诉数智前线,不久前,字节的一颗芯片已经流片(试生产)了。根据此前的公开信息,字节自主研发的是云端人工智能芯片和Arm服务器芯片。

除了字节,百度昆仑芯自2021年6月独立之后,当年8月就官宣推出昆仑二代人工智能芯片。

“昆仑的人工智能芯片放到公开市场上,它的应用领域是跟英伟达的GPU直接干的。”资深人士张炜告诉数智前线。英伟达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芯片公司,也是最大的GPU供应商,而GPU是人工智能领域应用最广的芯片。但在张炜看来,脱离了百度这家母体,昆仑芯在公开市场上面临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研发资源和节奏。“人工智能是一个高节奏行业,每年都有新的网络出来,在这个市场上英伟达每年都推出一个新的芯片架构。”他解释说,如果昆仑芯按照当下差不多两年一代的节奏,与英伟达的差距会加大。据悉,新一代昆仑芯将于2022年推出。

这也不是百度昆仑芯一家面临的问题。刘卓注意到,国内有一个“拆大船造舢板”的特点,这两年由于资本市场的火热,更是涌现出不少小团队。这些小团队的研发资源,比不上推进速度超迅猛的英伟达,“差距是在拉大的”。

此外,对于昆仑芯而言,公开市场也不像内部容忍度那么高,可以静心打磨产品。“他们需要耐力和韧劲。”接近百度的芯片资深人士说。

数智前线获悉,昆仑二代芯片订单总金额已过亿元,其中包括该公司拿下的地方智算中心、法院、司法检务、科研平台等项目。

但几位业内人士认为,昆仑芯应尽力将芯片的最大特色,比如百度凤巢广告推荐系统的特色技术,落地到二三线互联网商用市场。“现在昆仑芯公布的政企项目不是不需要,但它的管理团队应该有更高的商业价值目标,否则是长期不可持续的。”

阿里平头哥是目前几家互联网大厂造芯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它先推出人工智能芯片寒光800。在业界看来,寒光800肩负了外部宣传和内部开山的双重任务。“指标很高”、“内部要求使用了一批,应用跑起来的过程挺痛苦”,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并不算成功。

之后,从海思空降的高管,在云端人工智能上更看好GPU,由此对平头哥人工智能芯片的技术路线进行调整,不再做类似含光800的专用AI芯片,转而设计通用计算的GPU。目前,这个芯片已经投片(设计完成开始制造),业界传闻性能高于英伟达A100。这款芯片预计会在今年秋季云栖大会发布。

除了人工智能芯片,阿里还在去年公布了另一颗大芯片——服务器CPU倚天710。“服务器CPU是国内最后空缺的一块,没有大厂顶上来。”李易告诉数智前线。目前,倚天710在阿里云业务中使用,也有其他内部应用在探讨使用该芯片。

除了上述大芯片之外,阿里平头哥还有一块小芯片业务RISC-V芯片业务,侧重于边缘侧和终端。阿里的天猫精灵在该业务推广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外界观察,“佛系”的腾讯在芯片研发上曾有些摇摆,早期在芯片领域主要采用的是投资路线。例如,2018年8月,腾讯领投了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初创企业燧原科技的Pre-A轮。

刘卓认为,腾讯采用投资路线的一个大背景是,它的人工智能用量没有阿里大,而游戏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又比较复杂,偏向于深度学习中的强化学习和对抗学习。“这些偏策略的人工智能难度更大,相比于电商等场景的人工智能,我觉得不好做。”

另一位接近腾讯的资深人士则告诉数智前线,腾讯核心业务如游戏,运行稳定,成本问题不是团队考虑的第一要素,团队更倾向于选择新功能,因此对自研芯片的内驱力并不强。而腾讯内部一些人也倾向于与外部合作。

数智前线获悉,腾讯AI芯片紫霄和DPU芯片都是腾讯与其投资的公司如燧原科技、云豹智能合作推进的。其中,外部做芯片设计,腾讯内部负责软件和工具链开发。

2021年11月,在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官宣了自研人工智能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智能网卡芯片(DPU)玄灵,其中紫霄已经流片并成功点亮(达到可用,后续测试修改后可量产),DPU芯片玄灵计划在2022年底推出。

有人认为,国内互联网大厂在芯片业务方面,比海外的谷歌和亚马逊要慢。但刘卓认为,“国内只是起步晚,不算慢”。并且,像亚马逊早先做人工智能芯片是通过收购团队,而国内几家基本都还是招兵买马自己搞。

而张庭认为,国内互联网企业增速从之前的50%到现在基本持平,芯片业务肯定与启动时的预期不同,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03

建生态是一场更难的战役

无论国内还是海外,互联网大厂造芯都逃不出几个类别:云端人工智能芯片(AI芯片)、CPU和GPU。

除了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外,刘卓告诉数智前线,由芯片带动的下游产业,也是个庞大的市场。

以GPU市场上的最大玩家英伟达为例,去年全球收入近 270 亿美元,中国市场占 1/4,大约7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属于GPU,也就是30亿美元。大家都在抢这块蛋糕。

“这还只是GPU卡,用GPU造的服务器市场可能要放大两到三倍,而数据中心不可能只是服务器,还有存储、网络、运维......最终算下来综合市场可能是芯片的5~10倍。”所以,人们看到大厂并不是单纯造芯,他们也造服务器、存储、能源模块、数据中心......

而根据相关报道,有投资人认为,如果一家 GPU 公司能从中国市场大盘子里切 5% 到 10%,就足以支撑起 1000 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在这笔账之后,大厂参与争夺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互联网大厂要想与传统领头的芯片大厂竞争,最难的恐怕是生态之战。

以GPU为例,英伟达用了10年时间,建立了CUDA生态,获得了一众软件和应用企业的支持。也因为这个生态,商业公司普遍不敢替换掉英伟达。刘卓透露,即便其他GPU卡比英伟达同等性能的卡便宜1/3也没用,因为客户要把原来跑在英伟达GPU上的软件迁移到新平台上,代价太大。

“这就类似我原来说英语,现在要改说西班牙语了。”刘卓说。

此前,另一家GPU供应商AMD宣称可以做到与英伟达CUDA生态99%兼容,这意味着客户不用迁移就能使用,貌似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实际上,数据中心的AI设施中,还是很少采用AMD的GPU。刘卓分析,CUDA天然是为英伟达优化的,即便AMD与它兼容,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性能。

而另一个被忽略的关键点是,包括全球的科学家或开发者,都在英伟达GPU上做原始创新和开发。“它有源源不断的生态和创新涌现出来。”这让大家离不开。

国内企业中,华为最早在搭建人工智能芯片的生态。“你看华为AI芯片昇腾,在生态上有几千上万人的团队在推广,几十个高校投几百上千万,其实挺难的。”一位资深人士说,“说实话,我觉得这波人工智能潮过后,华为可能会发现入不敷出了,除非这一波人工智潮还能继续把市场扩大10倍、50倍。”

阿里的GPU出来以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最现实的途径似乎是靠信息创新市场,能从这些做大芯片的企业中,成长出一两家。

当然,资深芯片人士吴炜也看到了一些乐观的信息。“比如在CPU领域,原来是英特尔的天下。这几年Arm生态起来了,做Arm服务器CPU,赶上了好时机。”他举例称,在海外,亚马逊Arm服务器CPU已经获得应用,虽然很多软件还只支持英特尔的生态,但生态迁移的过程已经开始。

李易和刘卓也关注到,由英特尔前总裁Renee James创建的Arm服务器芯片初创公司Ampere,也打开了商业市场。不仅在美国,Ampere的芯片在国内公有云服务商上也获得应用。它的估值已经达到60亿美元,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秘密提交IPO文件。“而一些国内企业认为,他们不比Ampere差。”李易称。

国内企业中,谁有可能把大芯片生态做起来?

现在看来有些无解。从芯片投入和执行力上看,阿里平头哥排在前面,华为保留了大芯片业务,但在先进制程受限,而很多初创公司或传统公司规模和资源不够。“阿里的执行力在国内肯定是前三。”刘卓说。

不过,在生态方面的投入要看阿里对芯片业务的支持力度。如果它看重芯片,就会调动阿里内部的资源做投入。去年,阿里进行了一次低调的组织调整,平头哥与阿里云智能、达摩院部门平级,已经不仅仅是达摩院下属的部门。

“大芯片业务是非常烧钱的,而且差不多前5年都是没有任何产出,因此,有足够的资本才能做。华为海思之所以成功,也是一直持续往里砸钱。”从事多年芯片业务、并经历企业成功上市的李易总结说,“另外一个就是你在中间阶段能够挺住,有钱持续进来。反正芯片设计企业,10年肯定能见分晓。”

©本文为数智前线(szqx1991)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或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图片来源:www.freepik.com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数智前线

    关注数字化、智能化、云计算和人工...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