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争抢一千万大学生,青岛应该拿出更大魄力

青记智库 2022-08-17 10:44 发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仍在持续。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7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相当于每5个青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失业状态,这个数据创了36个月以来的新高。

在8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对此做出了解释:青年人失业率高,一方面企业受疫情冲击,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青年人就业占比较高的第三产业恢复缓慢,制约了青年人就业。

另一方面,青年人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目前更多倾向于稳定性比较强的岗位,求职期待和现实岗位需求存在落差,也影响了青年人的就业入职。实际上,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就曾发布消息,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首次迈入了千万人时代,媒体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不过,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高校毕业生一直是城市增量人力和人才资源的“蓄水池”,史上最难就业季,对很多城市来说,同时也是争抢人才的机会。6月以来,各大城市不断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再度下场“抢人”。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上喊话,“你只需要一个背包、你只管奋勇向前,其他’包在苏州身上’”。超强的经济活力,不断放宽的落户政策,以及高端制造业、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这些城市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去年人口增量15万、位居全国前列的青岛同样也在发力。

早在5月初,青岛就出台《人才强青十大计划》,此后,青岛进一步提出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经不单单是落户门槛、各种补贴的比拼,更是优质新经济企业的争夺(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也是城市形象、各种软性服务、单项产业人才政策等更温情、更细节的竞争。特殊时期,青岛在争抢人才上还应该拿出更大魄力。

1各大城市都在抢互联网大厂总部

按照官方说法,青年人就业占比较高的第三产业恢复缓慢,制约了青年人就业。其实,除了受疫情影响,第三产业本身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去年以来,房地产、互联网、教培等行业都在大规模地裁员。

但与此同时,与先进制造业结合密切的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产业,正在成为年轻人就业的热门选择。36氪在《互联网不香了,新制造才是年轻人的“新大厂”?》中提到一个例子,原本在一家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李伟,跳槽到了刚成立两个月的华人运通成都西部软件研发基地。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来说,这个现象背后蕴含了两层非常重要的逻辑变化。

第一,国家层面对平台经济重新审视之下,互联网大厂都在转型。以前的平台经济,像阿里、京东、腾讯、字节跳动,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内容、社交、消费和流通环节。

而现在,平台经济正在转向跟制造业密切结合的领域。比如,阿里布局的阿里云、犀牛智造、达摩院等,腾讯的产业互联网,字节跳动收购青岛企业Pico进军虚拟现实产业,等等。此外,除了这些转型的互联网大厂,更多与制造业结合的新兴平台经济也正在崛起。

青记此前在《国务院重磅经济会议,青岛这家企业发言传递的信号》曾分析过这一现象,像创新奇智这样的企业,则是生产制造环节的平台经济,对于中国制造迈向高端意义重大。

第二,由于成本和产业结合,互联网大厂正在北上广深之外,寻找第二总部,尤其是跟制造业密切结合的区域总部。包括成都、苏州、合肥、厦门等城市,都在积极吸纳互联网大厂的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等落地,以高收入吸引更多高层次技术人才落户。

2青岛新经济企业规模偏小的现实

在争抢互联网大厂、新经济企业层面,青岛这几年也不乏大的举措。比如,青岛前几年大力引进的腾讯双创小镇项目,已经在青岛高新区注册腾讯云雀(青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设腾讯云雀(西安)、腾讯云雀(天津)、腾讯云雀(武汉)等多个公司,相当于将腾讯的内容审核平台放到了青岛。根据规划,腾讯云雀在青岛的招聘规模在500到1000人。

再有,青岛这几年通过资本招引或者自身培育,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确实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包括芯恩、歌尔、小鸟看看、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华人运通等新经济企业都落户青岛,这些资本、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企业也在不断改善这座城市的气质。

但回归现实,青岛在新兴产业布局上还是存在着体量偏小、成长周期长等问题,距离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还有不小的距离。同时还有很多名义总部在青岛的新经济企业,并没有将研发创新中心放在青岛。这也导致,青岛在吸纳高学历年轻人比较集中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经济企业集聚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根据仲量联行最新发布的全国各大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来看,青岛在甲级写字楼存量排名第21位之下,空置率却高达48%,位列全国第一。

虽然统计口径不同数据也不同,但还是反映出,青岛当前并没有做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这篇文章,尤其是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引进和体量都不够。而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高学历毕业人口等人口结构方面,青岛也暴露了比较大的隐患。七普数据显示,青岛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22.55%,排在全国第30位,与GDP全国第13的名次显然不匹配。

2021年发布的《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中,“一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流出TOP10城市”和在“重点二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流出TOP城市”中均没有青岛的身影。在《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榜》和百度地图《中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中,青岛也都排在20名开外。

此外,前不久公布的2022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青岛在“城市人活跃度”这一维度的名次下滑至全国24位。这些都说明,青岛在人才吸引力和人员交流方面的确不够活跃。

3引进更多跟制造业结合紧密的互联网大厂

对于青岛而言,无论从城市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亟需在引才思路上进行调整。

目前当务之急的是,在自身新经济企业规模较小、成长尚需时日之下,青岛应该加大力度引进跟制造业密切结合的互联网大厂。比如,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港口、物流、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全方位数字化过程中,对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行业的企业和人才都有大量需求。

再比如,青岛正在发力的两大优势产业虚拟现实和电影产业,也需要大量技术和内容制作企业和人才,完全可以吸引像字节跳动、腾讯、爱奇艺等互联网大厂落户。一位曾在大厂工作、来青创业的读者给青记发来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4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出台不同行业的、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

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的人才政策,青岛需要和全国重点城市对标,出台更有力度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招引、对接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用产业去匹配人才,解决产业招商和人才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以集成电路为例,国内专业网站集微网聚焦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厦门、成都和西安九大集成电路重点城市编制的《人才政策汇编》显示,厦门地区出台人才政策最多,其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

从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安家补助来看,厦门市对于集成电路高端人才引进,按照A、B、C三档分别给予100万、50万、30万元的补助;成都市对于就职于集成电路企业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根据本科、硕士、博士在两年内分别给予800元/月、1200元/月、2000元/月的补助。最新出台的《青岛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对规定范围内全职引进并与青岛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

同时,在人才引进上,青岛将范围限定在,引进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全球TOP200)高校、自然指数前100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3年之内的“金种子”人才,而且是将补贴给了用人单位(按照本科每名3000元、硕士每名5000元、博士每名1万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对比来看,青岛在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补贴上不如厦门,在高校毕业生的补贴门槛上又比成都高。

5出台更多细致入微的暖心举措

从目前来看,除了给钱、给房、给各种政策,各大城市在争取年轻人的方式上也更柔软、更温暖。这也要求青岛,除了产业层面,青岛也应该在人才引进的举措上更加细致入微。

首先,进一步提高本地高校的留青率,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山东籍大学生的招引力度。

这几年,青岛本地高校毕业生留青率增加,同时青岛对山东省内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52%,比2019年的48.6%、2020年的50.27%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考虑到青岛高校中青岛籍和山东籍大学生的比例本身就很高,留青率还有提高的空间。同时,要重视对山东籍优秀人才资源的引进,尤其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求学的大学生、工作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区域的人才。一个客观因素,山东越来越多的精英年轻人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争相涌向经济活力更好的一二线城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青岛高校数量少,在校大学生数量不多,让青岛缺失了从源头涵养人才的关键一环。这方面,青岛有天然短板。截至2020年山东共有153所高校,其中济南43所,占比达28%。青岛29所,占比仅有18%。因此,青岛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成本,加大对山东籍优秀人才的招引力度,尤其是同处胶东经济圈的潍坊、烟台等地的人才。

第二,在人才驿站、一次性交通补贴等细节上做深做实。

以人才驿站为例,青岛已建成18处“青年人才驿站”,针对来青就业大学毕业生提供七天以内免费住宿、就业帮助、城市融入等服务。而苏州市目前已建成28个“苏青驿站”,今年驿站站点还将扩增到近70家。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苏州各县区团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获取申请方式。

同时,苏州的人才驿站可以根据求职的实际需求提出多次申请,连续入住时间不超过14天。除了免费过渡性住宿,苏州新出台《苏州市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若干措施》中还明确提出,重点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来苏面试,最高可得到10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贴;每年向来苏就业创业青年发放10万张“人才体验券”……济南最新出台的“人才双30条”中,也对非驻济知名高校毕业1年内来济参加面试的毕业生,给予1000元一次性求职补贴。

而青岛高新区在全市层面率先出台的一次性交通补贴,条件是,“应聘后实现就业的,按照每人最高1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其实,宁波早在十多年前就针对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应届生采取了“不管留下与否,来就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2009年针对北京高校应届生的补贴是800元)”的举措,这在无形中也让很多大学生即使不留在宁波工作,也增加了对宁波的好感。青岛完全可以在限定高校和专业(比如,专门针对24条产业链所需专业)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出台“来面试就发放一次性补贴”的举措。

第三,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改变外界对青岛的刻板印象。

青岛新出台的《“人才强青”十大计划》,将学历落户的限制由全日制学历放宽至国家认可学历即可;“先落户后就业”的由专科以上毕业生放宽至专科以上在校生。也就是说,只要有学历、有职称、有技能、有能力、有贡献,均可“想来就来”。

客观地说,青岛这一人才政策相对于杭州、苏州等城市门槛更低。但因为传播方式传统,加之外界对青岛的刻板印象,依然知晓度不高。落户门槛降低只是一个由头,对年轻人来说,更加看重的是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生活条件等各种实际感受。

青岛也需要转变思路,从年轻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最大程度地释放诚意,降低人才来青的就业和生活成本,把实惠做到大学生的心坎里,让更多年轻人在青岛找到“来了就是青岛人”的归属感。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已认证
    青记智库

    信息技术领域优质创作者...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