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专精特新”赛点 星云股份、安集科技、我武生物的创新角力

首条财经 2021-09-16 17:13 发文

万事俱备,静待爆发。

作者:何乐怡

编辑:李静

风品:沈禾 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将“专精特新”企业再推聚光灯前。

何为专精特新?

按照工信部定义,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行业排头兵即为专精特新企业。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经审评、选拔出三批共49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涉及沪深两市上市公司305家,其中主板88家,创业板131家,科创板86家。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专精特新企业虽体量不算大,但成长性强。多数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性强、配套力突出,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如何让其更精更强,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肩负重任、利好频频,风口热度肉眼可见。不过万马奔腾中,也考验翘楚识别能力。

01

星云股份的“一流”梦

SHOU CAI

开源证券统计指出,A股上市公司中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机械、基础化工、医药、电子和电子设备及新能源五领域。其中机械板总计88家,占比28%,排名各板块第一。

入选企业,也各怀绝技。

比如燃料电池领域的星云股份,成立于2005年,2017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为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21年8月24日,星云股份发布半年报:营收约3.51亿元,同比增加57.5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约6128万元,同比增加84.4%;基本每股收益0.42元,同比增加68%。

2019、2020年,星云股份共实现净利6055万元。2021半年净利竟超两年总和,成长力可见一斑。

分析原因,主要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主营业务锂电设备迎来“高光时刻”:营收3亿元,同比增长59.62%;检测服务营收0.33亿元,同比增长80.58%。

不过,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两业务毛利率也均略有下降,分别为52.03%、38.84%。2019上半年—2021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为41.1%、54%、50.8%。

虽有下滑,但客观而言,高毛利表现还是拿的出手的。

究其原因,强研发创新打造出的产品力优势是核心考量。

“我们不做行业的跟随者,争当技术的推动者,以科技创新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星云股份董事长李有财如是定调。

2017年至2020年,研发费分别为4119万元、5259万元、5825万元、8197万元,逐年增长,且占营收比在13%以上。2021年上半年更达6115万元,比2020年同期的3295万元增加近86%。

强投入也有强回报。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已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6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6项,软件著作权52项。掌握多项锂电池核心技术,与北京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核心技术打底,产品力当然就强。早在2005年创立之初,星云股份就研发出第一个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组保护板测试系统,开辟锂电池国产检测设备先河,凭借技术、成本优势成功打破进口垄断局面。

2011年,星云股份研发出400kW动力电池组工况模拟测试系统,成功占领车载动力电池检测市场。

目前,其自主研发的锂电池组保护板检测系统、锂电池组充放电检测系统,精度高、稳定性强,在同类产品中竞争优势明显,已拥有较强的全国新能源汽车检测“话语权”。 

李有财表示,创新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星云股份将继续围绕锂电池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的产业生态,发挥技术优势,强化产品竞争优势,打造成国际一流的锂电池检测装备提供商、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雄心信心野心,无需赘言。目前看,无论体量还是核心实力,星云科技离一流、领先还有不小距离,但不难发现:不断夯实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提升产业链影响力的星云股份已找到了进阶密码。如能持续知行合一、持续价值打铁,燃料电池小巨人也有新能源巨头遐想。

02

虎口夺食 替代飞轮

SHOU CAI

高质创新,也同样是安集科技的成长密码。

安集科技成立于2004年,2019年7月22日登陆科创板。主营业务为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产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和先进封装领域。

化学机械抛光液,是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达到80%以上。产品已成功用于130-14nm逻辑芯片工艺、存储芯片工艺和三维集成工艺, 10-7nm技术节点产品也正在研发中。

光刻胶去除剂,为次要收入来源,包括集成电路制造用、晶圆级封装用、LED/OLED 用等系列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核心技术突破,两业务产品均实现了进口替代。

2021年8月26日,安集科技披露中报:营业总收入2.8亿,同比增长47.6%;归母净利润7218.1万,同比增长44.9%。但扣非净利润同比降低29.72%。

对于业绩变动,安集科技表示,扣非净利润增速小于营业收入增速主要系公司为应对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发展,支撑未来业绩增长,加大了研发、市场开拓及供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期间费用增加所致。

聚焦研发费,2021年上半年投入6162万元。2017年至2020年分别为5061万元、5363万元、5754万元、8890万元。可见今年投入力度之大。

近两年来,安集科技的研发费用率稳定在20%以上,远超上海新阳、 Cabot 等国内外可比公司。

截至2021年上半年,安集科技及其子公司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截至2021年6月30日,安集科技及其子公司共获得214项发明专利,其中中国大陆159项、中国台湾46项、美国4项、新加坡3项、韩国2项;另有226项发明专利申请已获受理。

回顾成长历程,技术驱动也是安集科技的核心护城河。

成立之初,其就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一站式合作伙伴,率先选择技术难度高、研发难度大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剂。通过持续专注投入,其已成为众多半导体行业领先客户的主流供应商。

如仔细审视行业格局,就知道这份虎口夺食有多来之不易。

全球CMP抛光液市场主要被 Cabot、Versum、Hitachi等美日厂商垄断,前五企业市场份额占近八成。安集科技堪称在夹缝中杀出一条生存之路,根据SEMI的最新报告整理计算,安集科技CMP抛光液全球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3%左右成长到2020年的4.5%左右。

替代飞轮仍有加速野望。

8月30日,安集科技接受97家机构调研。安集科技表示,公司是技术驱动型企业,在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板块,在先进制程14nm以下节点,都与国内领先客户进行着密切、无缝合作,相应产品正在研发中。而在中国台湾地区,根据公司的强项和经验积累,公司有选择性进行领先技术的共同开发。

安信证券研报称,首予安集科技买入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营收同比大增,Q2盈利大幅改善;量产产品持续优化,新品开发进展顺利;受益于先进封装以及先进制程,抛光液市场需求向好。

03

拓新必答题

SHOU CAI

聚焦生物制药领域,也不乏可圈点者。

8月26日,我武生物发布半年报:营收3.48亿元,同比增长33.99%;净利1.47亿元,同比增长37.61%;基本每股收益0.2814元。

公开资料显示,我武生物是目前第一家上市的变应原制品企业,主要开发用于诊断、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新药。

作为国内脱敏治疗龙头,也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销售舌下脱敏制剂的企业,我武生物占据国内脱敏治疗市场80%以上份额。主打产品粉尘螨滴剂(用于粉尘螨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脱敏治疗),占公司总营收比重约99%。

赛道“绝对”优势,让其销售毛利率高达约96%,连续11年ROE超过15%。

同样强势的还有研发投入。2017年至2020年,我武生物研发费分别为770.2万元、1348万元、4117万元、6487万元,呈现稳步增长。

不过隐忧也刺眼。比如对销售费依赖,2017至2020年分别为1.29亿元、1.68亿元、2.24亿元、2.24亿元,销售费用占比分别为33.42%、33.6%、35.05%、35.2%,持续走高。

好在,没有多少发展包袱,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其资产负债率仅4.7%,没有商誉、没有长期借款,分红稳定。

只是,过低杠杆是否又说明其过于躺赢、有些野心不足呢?

发问不算突兀。

强创新强成长,是专精特新企业最大的价值变量。而一致性评价、集采大潮下,单一产品依赖带来的不确定性更不容忽视。

实际上,我武生物2020年上半年就有提示风险:对个别招标降价及二次议价幅度较大的地区,公司可能放弃部分地区的招标,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那么,高毛利能否持续、又能持续多久?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强化创新,开拓更多高质新品,成为我武生物的必答题。

好在市场热情不减,作为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凭借赛道占位与成长性优势,8月27日吸引海通证券、国盛证券等69家机构调研。

8月28日,方正证券给出我武生物“强烈推荐”评级,认为其新品上市打开北方市场,下半年旺季随疫情影响减弱有望加速放量。

期许也是有逻辑的。

年初获批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5月份已向商业公司供货,山东、北京等近10个省份或直辖市完成挂网,另有数个省份已递交申请资料,处于待审核或待公示阶段。

西南证券认为,黄花蒿粉滴剂市场空间较大,预计2021年和2022年收入分别为0.3亿元和0.6 亿元,毛利率为96%。新品或为其提供新增长点。

04

一场创新角力

SHOU CAI

梳理可见,专精特新企业不乏成长价值点,但亦有成长烦恼点。

“小而美”的反面则是规模限制、收入有限、抗风险性不足等等。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受困于规模与细分市场特性,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协调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待提升,以及融资难融资贵、营商环境待改善等都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难题。

如何利用先发创新优势、技术优势,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产业影响力,从爆发型选手变成长红型选手是进阶关键,亦是相应政策扶持的深意所在。

为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工信部提出了五大方面培育政策:包括强化梯度培育、加强政策支持、开展精准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动态管理等。力求通过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各地政府也给出相关扶持政策。

如湖南省提出,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登陆主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专业资本市场。广东省亦表示,力争未来5年推动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

万事俱备,静待爆发。

独立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专精特新”政策的底层逻辑,不仅在于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更关乎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说到底,这是一场创新实力的角斗。

2021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表示,这标志着“专精特新”已跨出经济范畴,首次成为最高决策层的决策议题,成为理论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重大产业经济问题。

的确,要素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动态变化,打造强大产业链、供应链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关键词,面对全新竞争格局,高质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必须必要、避无可避。

属于技术驱动型企业的赛点已经到来,但创新内卷化也在加剧。谁能更精准、更高效、更前瞻、更有质量,谁就卡出了价值的新分水岭。

本文为首财原创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首条财经

    专业财经新媒体,深度、独立、穿透...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