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美国制造业,还有抢救的必要吗?

C次元 2022-06-24 14:33 发文

作者丨林登万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MAGA的口号不解决问题,对中国或者别的什么对手乱秀肌肉甚至打上两拳,也不会让制造业真正回流。有些结构性和趋势性的问题,说穿了两字——没救!

“美国制造业空心,GDP却是第二名中国的1.5倍。请问是什么拉高美国的GDP?”

年初的时候,著名问答网站zhihu上,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丢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毫无疑问便是引战嘛。所以很快,各路“五毛”和“美分”,在答案里战成了一片。

撇开那些有着明显立场和倾向的回答不论,当时有理中客列举美国高端制造,诸如SpaceX的火箭车间、“骡马”码放着数十架F-35同时总装的厂房、普惠公司的F135引擎,以及Intel的芯片工厂与驰名世界的美国生物制药企业,嘲讽那些从大佬交流中听到一鳞半爪,就动辄满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学舌之辈。

浑然不解其意的观点搬运工,当然是应该批评的。然而所谓制造业大国,却也绝非掌握部分高技术含量的制造技术,或者在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主要的利润与附加值,就可以动辄自封的。

这种如“空心化”这个比喻——

无论是圆还是四边形,挖掉中心的部分仅留下边,形状仍旧撑得起来。

然而,它就是空心的。

01

出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开宗明义,必须客观地看到,当前的美国正如我国一样,仍旧是一个拥有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制造业超级实体。而现阶段美国的问题在于,其整个制造业体系,已经处于中低端几乎完全迁出美国,本土只保留中高端制造这种,极为严重的不均衡状态。

▲ 民主国家兵工厂那会儿,曾是美国制造业最高光的时刻

凭借设计、研发部门以及少数高端制造,利润的大头仍被美国的财阀们牢牢掌控,但失去低端和大部分中端,导致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数量严重不足。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本土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大化工项目。陶氏杜邦、埃克森美孚等,即便北美劳动力成本一再提升,且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干扰,其位于德州与佛州的生产基地依旧保持运转。

原因很简单,大化工项目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各种产线用工少自动化程度高,产量也非常巨大。

相比之下,许多精细化工项目,却在不断退出美国本土,甚至是北美洲地区。

▲ 杜邦Chamber工厂

例如2018年3月,陶氏杜邦关闭了其在新泽西州Deepwater的Chamber工厂。多年来,Chamber工厂一直负责生产芳纶的中间体。

在2020年代末的时候,该集团又关闭了衣阿华州的纤维素生物燃料工厂。该工厂于2015年10月末投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纤维素乙醇工厂。

这些需要大量人力来进行管理的项目,目前已多转向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特朗普任期内,当时的美国政府曾反复折腾,又是加关税又是给补贴,希望能够吸引你要全部被分散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制造业回流。然而时至今日,这些计划除了引来一大堆骗补的企业,以及喜提一票转口贸易,可以说成效基本上只在特朗普嘴中。

甚至是那个被特朗普吹嘘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曾经被6个州的州长排着队邀请,最后决定落户威斯康星州的富士康10.5代线液晶面板超级工厂,在反复折腾了5年以后(自2017年7月末正式官宣算起),工厂所在地仍旧只有一堆烂尾楼以及遍地的荒草。

而当初为了能够引来这只金凤凰到本周筑巢下蛋,全美曾经有6个州的州长,排队要求和郭姓大佬会面,并争相开出上好价码。

根据美国媒体后来流出的详细信息,时任州长的共和党人斯科特·沃克,当时给出的优惠条件包括:给予富士康为期15年,高达30亿美元的财政补贴,包括就业所得税减免15亿美元、投资所得税减免13.5亿美元、美元采购建筑材料营业税减免等1.5亿美元。

▲ 工厂区现状……

然而,富士康的项目,还在一年又一年地拖了下去。甚至,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缩水中。

计划建设的工厂,从最初的10.5代工厂降级为6代(生产5英尺*6英尺尺寸面板),雇佣人数和投资金额,也各自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然而即便如此,何时才能启用依旧是遥遥无期。

导致这一现状的问题纷繁而复杂,但归根结底总结下来是三个字:不赚钱。

假如世界上真的存在,与经典理论宣称的那样,完全靠那只“无形之手”来自主调节的市场经济,那么决定企业主要动力的关键,便是是否能够盈利的问题。

富士康最初赴美投资,又恰逢美国对华贸易战,富士康需要想“懂王”去质子输诚的用心。更因为当时恰逢台湾地区内两党斗争加剧,郭铭台被自己一派抬出来考虑去竞选下“总统”,所以必须向主家“投献”获得支持。

那么在国民党败选、懂王败选、工厂不具备盈利前景这三连击之下,赖也就只能耍一下了。  

这种不均衡状况,是美国政府、精英阶层等上层构造体,在大约40年前,因为某种原因而主动操作所导致的。并且随着时间的积累,日益加剧。

所以,其到底是如何失衡的?首先,得看一看曾经的美国之星企业波音,是如何自砸招牌的。

02

百年波音的坍塌

“出这种事我一点也不奇怪。现在雷顿工厂里组装新型737的这帮墨西哥裔和非裔,两个月前没准还在西雅图市区的店里卖赛百味!”

2019年3月,波音因为其新锐的737MAX客机,因为一连串的俯冲坠毁事故而焦头烂额之际,某位曾经任职西雅图波音工厂的安全工程师,在社交平台个人主义上转发新闻链接时,如此评论道。

▲ 让一群做三明治的培训个把月就来造这个?造出来的飞机你敢坐吗?

这位前员工的评论被一些美国网民注意到。随即,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有关波音公司飞机质量问题的争辩。其间更有许多的知情者,爆出了另外一系列更猛的料,其中涉及波音交付美国空军加油机的一系列问题。

仿佛为了证实网络传闻一样,4月3日,美国《防务新闻》网站一篇报道称,经时任美空军部长的海瑟·威尔森确认,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已作出最后决定停止接收波音公司KC-46型加油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对新交付美军的该型飞机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其机内仍然存在“外源性异物”和制造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所谓“外源性异物”,指的是加工或者拼合机翼时,遗留在内部结构空间内的碎料。当然,甚至还有……安装工具。

▲ 其实KC-46项目本身,就很体现美国体制问题,不过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很快就有人爆料称,去年末某架新交付的KC-46在做出较大角度的俯冲、爬升和滚转动作时,机组人员总能听到机身内的异响。检查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拆开机翼仔细检查后,工作人员在里面发现了一把遗落的扳手。

合着这就和汽车内饰异响一样啊。只不过汽车内的异响,通常是内饰件在热胀冷缩时产生的短促噪声,或者因为未牢固安装而产生了摩擦。鲜有什么未固定的异物,在车体内部晃荡。而飞机毕竟不是汽车,万一这把遗落的扳手因为飞机姿态的改变而敲坏了线缆或者管路,飞机岂不是要当场机毁人亡?

而波音737MAX的事故,在经过详尽的调查,或者说是波音公司的反复挣扎之后,最终被定性为飞控系统的设计缺陷。并由此牵出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与该公司的私相授受——将多项重要的审核工作,外包授权给了波音公司自己。于是,这起商业公司既当选手又是裁判的一幕,最终以数百人枉死收场。

▲ 埃塞俄比亚航空737MAX坠毁现场

而一切的背后究其原因……其实谈不上某个显著的决定性原因。

波音只不过是为了和空客抢市场,临时赶工设计了个7S7MAX机型。而FAA刚好又和波音交情莫逆,私相授受给了诸多自查自纠的许可大开绿灯。而企业为了省钱,恰又开始玩起了“季节工”,将众多临时培训一两个月的老墨和黑人来凑数,同时编写飞控的又是一堆“编程水平有问题的印度裔码农”——

当种种这些交织到一起,就有了737MAX的惨剧,以及KC-46的闹剧。曾经引领人类航空工业的明星企业,就此声名狼藉。

03

已非癣疥之疾

然而你不要以为出现崩坏迹象的中高端制造业企业,仅有波音这一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车间内,只因为脉动生产线上密布着F-35系列战机,其战斗机制造就没有问题。

去年6~7月间,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就曾公开指控购自美国的F-35B战机,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甚至美国空军自己对此都并不讳言。2020年代末,美空军一则备忘录宣称,F-35各型至今仍存在约870处技术缺陷。诸多零部件存在质量问题,或者技术指标不合格,或是寿命远低于设计。

在船舶建造方面,英格尔斯造船厂曾在2020年遭到美国海军监察部的严厉指责,称其2018年至2019年期间建造的多艘舰艇存在质量问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保罗·伊格内修斯”号、美国级“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以及圣安东尼奥级“波特兰”号,都曾因为质量问题而延期交付。

▲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造型非常科幻,但毛病也多到吓人的地步

至于其他的,诸如巴斯钢厂、纽波特纽斯等,前者在承建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时曾经问题百出,而后者被官方认为需要为福特级首舰“福特”号满身的问题,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

那么在航空这种高精尖和军事设备以外呢?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各种美系车,只要是美国本土或者其位于北美工厂(例如在墨西哥境内)生产的,则品控就宛若开盲盒。

车圈有一句陈年老哏曰:百年福特,毁于长安。这当然只是句玩笑话,因为那些同时接触过长安福特与“原创进口”的人,应该对两者在工艺细节与整体品控上的差异有所体会。

事实上,无论福特、别克还是雪佛兰等美国品牌,其位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工厂,其质量管理打分往往在集团内名列前茅。甚至新能源汽车亦是如此。

特斯拉为例,其本土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生产的原装货,质量问题有多少,网上一搜便知。什么飞天窗、掉车窗、漏水、异响。汽车上但凡你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和生产质量有关的)毛病,你都能从“原装进口”版本特斯拉上面找到。

而临港工厂生产的汽车,尽管也总被用户们吐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但多在接缝是否对齐、密封胶条是不是轻微凸起等等,细枝末节的问题上。

最起码,五十步笑一百步的资格还是有的。

最起码,新手车主们,最多从手套箱里翻到根未开封的火腿肠,而不至于从散热器后找出半块泡面。

在另一块重要高端制造板块——生物制药产业中,美国企业也面临着颇为尴尬的现状。有兴趣者不妨了解一下,疫情以来全美出现过多少次疫苗质量事故。

诚然,国内在制药这块同样也是问题多多。特别是疫苗产业,远的有2016年的疫苗冷链案,稍近一点则有长春长生的不合格狂犬病疫苗事件。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近年来曾经的各种乱象,已在国内监管机构持续高压打击下逐渐收敛。

而与之相比,在国会内拥有代理人的资本,却能保得犯事的美国制药公司出事后能够全身而退。

复兴美国制造业,曾经是特朗普政府的口号,甚至奥巴马在任职期间就有过设想。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种似乎利国利民的事业,却天然地与资本过不去。将那些已经分散到全球的工厂收回本土,把那些可以通过外包廉价获取的部件,尽可能去“made in U.S.”,那么代价就是利润上的巨额缩水。

▲ 这顶帽子必然有个“made in China”的标签

甚至,很可能还要赔本。更何况始于80年代的制造业外流,迄今为止已40年之久。如果以中国入世为参照点,那么迄今为止也已经超过20年时间。敢问,目前仍熟练掌握各种技术的美国工人,究竟还剩下多少?

▲ 几乎不可能复现的画面

福耀玻璃的曹老板,当年跑去美国建厂,可谓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对上面这个问题,2015~2016年间为美国工厂几乎操碎心的曹老板,是有相当发言权的。他是怎么说的?

“在俄亥俄州代顿,我们能找到的最‘年轻’的熟练工人,也快50岁了。”

2008年,福耀美国工厂选址的前身,通用汽车代顿工厂,受金融危机波及而倒闭。此后,当地经历了堪称凄惨的人员大流散。许多人改了行,去超市、加油站或者快餐店打工以养家糊口,另一些年轻点的工人,则选择外出谋生。

于是,曹老板只能利用极其有限的熟练工和技师,甚至从国内调来资深技术人员,从头对招募到的当地工人进行培训。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外流前最后的黄金时代,美国的产业工人曾达到2000万规模,为史上最高值。在这之后,数据就开始一路下滑。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眼红于海那边更为优质、廉价的人力,众多企业选择将整个产线都搬来了中国。2009年,这个数字跌破了1200万,甚至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还要低。

奥巴马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孵化了不少新产业。以硅谷科技企业的崛起为代表,美国产业工人的统计数字,30年来首次开始恢复。直到2017年其卸任,大约恢复到了1220万规模。

然而那种能够吸纳最多劳动力,创造最多岗位,同时又有较高附加值的企业,比如主机厂,终究是回不去的。奥巴马时代恢复的那些岗位,多涉及软件和半导体,或者是3D打印等新兴制造业相关。虽然利润高前景也算不错,但却无法吸纳足够的人口去参与就业。

▲ 奥巴马时代捧红的一众科技企业,虽有潜力,但吸纳不了多少就业

曾经通用汽车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穿线工,只能看着曾经的老东家,去墨西哥、中国设立工厂。而他们自己,只能继续在加油站、超市里打着零工,拿着原来一半的薪水……

而几年来铁杆支持特朗普的,也多半就这些人。

实业啊?这不里根总统推全球化了嘛……

在东亚、东南亚那边开工厂。当地的穷鬼们,用仨瓜俩枣就能打发了,而且还不闹事,干起活来却更加勤奋。

如此一来,层出不穷的国内污染问题不是没了么,征地问题和基础建设麻烦不是没了么。

更重要的是,原本整天和我闹劳资待遇的工会,没了产业工人这个根,还能翻得出什么风浪?那些依托于有组织有共同利益的工人群体的反贼们,什么黑豹党、美共支流,瓦解和消弭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你说失业?没关系的,海外工厂将利润汇回来、金融资本出去掠夺一圈,美国那些“1%”们,在三七分帐以后,剩下的那点残根冷炙,也大致填得上因为需要打发穷鬼们而支付的低保、失业金窟窿。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C次元

    懂车,懂科技,懂万物互联,懂你。...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