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急着分遗产的子女,是真正的北京卖房刚需

波浪线FT 2024-04-26 18:18 发布于甘肃 发文

昨晚刷到人大附朝阳分校一道面试题:

“如果你和李白、杜甫、苏轼一起旅行,你会选择和谁结伴?”

首先,我会排除杜甫,他太无趣了,跟我一样,我讨厌和自己一样的人。李白作为唐朝最有名的旅游博主,肯定是玩得花,但我有点跟不上他的节奏,也真点怕他喝多了顺路把我卖了。

苏轼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能吃能喝,日啖荔枝三百颗,诗酒趁年华。最重要的是,他跟我们一样,有着共同的烦恼。虽然苏轼作为基层公务员收入稳定,但他也买不起房,儿子的婚房,还是向好友借的。

所以,苏轼,应该懂我。

最近我就在看房。不敢说是学区房,毕竟我只在朝阳区转悠,而在专业鸡娃的家庭看来,朝阳是没有学区房的。但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准备勇敢入市,我预感,这会是一场惊险刺激的经历。

01

刚需卖房

“大哥,有套房,业主今天刚调价,从480万直接降到420万,你来看看不?”

收到中介小P发来的信息,我马上转发给媳妇,随后决定,立即去看。虽然当天我们刚商量,现在房市行情还在往下走,可以考虑再缓缓,等到下半年再说。但60万“捡漏”的诱惑实在太香。于是,1个小时后,我们赶到那个CBD附近的小区,见到了小P。

同行还有一位男士,应该是小P的同事。等电梯时,他特意强调:如果看上,争取今天就签。好几拨人都在来的路上了。这房子肯定留不到明天。

听起来紧迫感十足,然而熟悉的配方,却没有了熟悉的效果。

如果放在前几年,我可能就信了。但最近看过十几套房,三分之二都是空置房。三环边,两站地铁到国贸,这样的地段空置,以前简直就是不敢想的。

那套420万的房子,也是空置房。房子很破,被自如简单装修过,电线走在墙面上,复合地板破破烂烂。当然,这些都在我的预期里。我从去年开始看这一带的房子,都是一样的风格,外面破破烂烂,往里一走,烂烂破破。

走进次卧,逼仄感"嗷"一下就上来了。整个窗户,被京广中心的大楼遮得严严实实,如果真的住进来,老妈喜欢的午后阳台晒太阳环节要改到日出时分了,因为9点以后,太阳就去京广中心那边上班了。

主卧的窗口虽然少些太阳"上岗",却又多了一根废弃大烟囱"值班"。向右看高楼大厦,向左看废弃大烟囱,时而梦幻,时而现实。

这样赛博的风景,18年前的我或许能将就。现在,想到是要让我年近七旬的父母在这里主要居住——作为传统北方老人,他们对房间朝向和采光几乎有执念,劝退的声音已经震耳欲聋。

降价60万虽然吸引人,但420万的总房价摆在这,还是有点下不去手。

小P对我的反应没有太意外。她有10年从业经验,又从去年就开始帮我找房,大概也是猜到我会不喜欢。

"这套房子,可能更吸引本来打算买一居室的客户。"到楼下,她坦诚地跟我说道。420万的价格,几个月前在这一带还只能买到一居室。

也有硬气的房主。这一带不少都是单位福利房,当初房主只花了几万块。“我就不降,大不了出租,北京的房价一定能涨上来”。

其实,我很欣赏这样的人,头铁,不差钱,愿意和时间做朋友。

然而,真正推动这一带房价下降的,是被时间带走的朋友们。只要是低于市场价又急卖的房子,十有八九是老人去世,几个子女要卖房分钱。在老人住户占比高的社区,这样的刚需应该会越来越多。

但这种"漏"也不好捡。我看过一套双南向两居室,据说已经挂出来一段时间了,买卖双方也坐下来谈过,都失败了。因为卖家有几个子女,对价格的意见不统一,就僵住了。

另一部分刚需,就是孩子用完学位,需要尽快把学区房出手"上岸"的。

按官方发布的北京新增人口推算,2024年已经是入学人口的拐点了,往后一年比一年人少,学区的溢价一定会被重估,这已经是明牌了。所以,学区房的持有者,也希望落袋为安。

这两波主流之外,还有些业主卖房是离开北京。

比如小P推荐给我的一处小两居,就在那套报价420万的房子的楼下,装修很温馨,不足60平,安装了全屋新风,卫生间有全自动马桶,客厅有投影、有吧台。随处可见的小细节,可见女主人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也很爱这套房子。

“孩子去国外上学了,学位也腾出来了”。

小P说,这套目前报价480万,比去年同户型降了100万。最近有买家出价450万,双方没有谈拢。消息传到楼上,同样是小两居,面积相仿,房主也在国外。为了争取这位买家,楼上房主一口气降到底,报出了420万的价格。

但据说房主冷静之后又后悔了。那套房并没有如期出掉。

“既然越降价越没人买”,小红书上一位小姐姐说,“我要不涨20万试试?”

02

老破小

“老破小”可以接住所有难卖房子的锅。相比于80后的我们,新一茬儿年轻人对老破小的包容度越来越低,简直无限接近于零。听小P说,现在年轻的租户们,可以接受没有窗户的电梯房,也不会去选择6层朝南的楼梯房。

这也不难理解。

毕竟很多80后就是从“老破小”的房子里长大的。比如我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老公房里。所以现在看三环边上的老房子,我总觉得特别熟悉——从户型到装修风格,都跟我老家一模一样。

我来北京后,买的第一套房子,就是三环边的6层(顶层)一居室,老破小中的“战斗机”。

装修之后,我还挺喜欢那套房子的,虽然小,但是采光很好。唯一不方便的是,旅行回来,大包小包的往上搬,确实是很累人。媳妇还喜欢去逛附近的早市,有一次贪便宜,5块钱买了三颗十几斤的大白菜,连拖带拽拖上六楼,一举成就女汉子美名。

后来换房时,她第一个筛选条件就是:必须有电梯。

于是我们就从三环边搬到了四环外。但直到现在,我们开车经过三元桥时,都会往以前住过的楼多看几眼。除了怀旧,还有感恩。那套房后来卖掉时,比原价多了接近200万。现在想来,它其实是我们在这个城市吃到的红利。

买下我们房子的大哥,也是为了让小孩到附近上学。有一天手欠,我查了下最新的报价,发现大哥从买房到现在,已经亏掉80万了。我只能默默祝福他家小孩考的好成绩,不辜负这一番心血。

买个"老破小"学区房占坑,曾经是很多预算有限的家长的选择。去年,我们在东西城看过几个学区的老破小占坑房,600-800万不等,几乎不能自住,没买的原因是生理性拒绝。

总的来说,愿意在北京接盘"老破小"的,无非就是两类人:

一类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们,需要一个家,在这个城市落脚;一类就像现在的我们,需要一个学位,让孩子的教育不至于开局太差。

但现在,这两部分人群都在减少,“老破小”从香饽饽变成了饽饽,一字之差,却失去了灵魂。

其实,60-90年代这批房子,是我们父辈甚至爷爷辈的家。他们也曾快乐地生活在这里。我最近看的好几套房,都是老人离世空出来的,房子里刷的水泥地,木板床,板材家具,甚至有些复古的床具还在里面。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活过的印记和这座城市的历史。

试问,哪个国家、哪座城市没有老房子呢?

“老破小”的核心问题既不是老、也不是破、更不是小。

它面临的最大矛盾是“买的起的看不上,看得上的买不起”,所以“学区”就是老破小最后的荣光。此后,除了贱卖,别无选择。

而这份荣光终将属于未来两年上学的接盘侠们,不不,家长朋友们。

比如我。

不过,关于学区房必要性的讨论,最近在我家又重启了。

我妈,一位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就参加考试并取得高分,但因为务实而选择中专,后来进入体制内的女士,通过把我送进大学,弥补了她错过大学的遗憾。但在我中年失业后,她对努力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不用逼孩子太紧,健康平安,普普通通过一辈子就很好",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获取人生松弛感这件事上,她已经遥遥领先。我5岁半的儿子,现在最羡慕的人就是爷爷奶奶:不用上学不用上班,还有钱拿。

我跟媳妇呢,都算是通过大学走出老家,赶上互联网和北京房市的红利,侥幸在北京留下。但我们对于社会与形势的认知,也在激烈变化。以前的很多想法现在都过时了。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我们的下一代,要如何才能拥有更好的一生呢?

毕竟,我们都还没什么事业,强大到可以让儿子去接班。

这就让我想起,前阵子,一个孩子因为要接“行长爸爸”的班,让看热闹的人很是不爽。大家非常气愤——这种事情,怎么能说出来呢?还这么理直气壮。

接班,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比如我的老姨就是接了姥爷的班,继续在国企当一名工人。而我的老舅因为老姨接了班,自己无班可接,只有参加考学,毕业分配找到工作。

无班可接,是大多数家长不能躺平的理由。这时候,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就成了门槛最低的选项。当然,这也是一种路径依赖。我们这样的"小镇做题家",所熟悉的也只有这条路上的挑战和机会。

不过,自从儿子从上个月开始学习英语,我们的态度发生了微妙改变。

一个英语单词tiger,媳妇领读,让儿子重复20遍,再指着它问"怎么读"。儿子只是睁大一双清澈的眼睛,扬起眉毛,一脸无辜地看着媳妇,好像要从妈妈脸上找到答案。类似情况重复几次后,媳妇在一个关于学区房的睡前讨论中提议:

要不你也辅导他一次学习吧,我们再来讨论几百万的学区房还搞不搞。

唉!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波浪线FT

    商业就像人生,有参差才可爱...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