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大块头更高质量 中国平安持续生长凭什么?

首条财经 2023-05-30 14:47 发文

内胜而外王

作者:蒙多

编辑:吴双

风品:令煜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商海激荡,企业起落是常事。但总有一些优秀者,拥有持续进化力、成功穿越周期。

5月27日,中国平安迎来三十五岁生日。这家从深圳蛇口走向全球的金融集团,不仅打破了国内企业平均寿命7到8年的魔咒,更揽得多项行业第一、日益显露出既稳又优的白马之姿。

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平安营收达1.11万亿,较成立之初的700万营收,增长15.8万倍;总资产超11万亿,较成立之初的5400万,增长2.03万倍,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

沧海桑田、35年巨变。不禁追问,中国平安何以长成参天大树?持续生长的密码是什么?

1

四个“十年”、持续深变

大智慧成就大块头

商海波诡云谲,企业如想常青,必须审时度势拥抱变化。回顾中国平安发展历程,其诞生、成长、跃升离不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红利、产业红利,亦是自身积极拥抱变化、不断进化的结果。

作为国内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打破了市场的藩篱,首年便斩获700万营收。此后又在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广大客户支持下,逐步由地方性保险公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平安保险已蜕变为中国平安集团。后者不仅是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的保险集团,更是控股关系最紧密的综合金融集团,排名第25位的世界500强企业。

马明哲曾用四个“十年”来概括企业变迁。不同阶段、不同挑战,催生平安不同深变。

首个“十年”,平安的目标是成为现代保险企业。通过引进寿险营销体系,引入摩根、高盛投资,公司逐步搭建起了现代保险企业的体制机制;靠着销售驱动,将“买保险就是买平安”的信任种子植入消费者心田。

第二个“十年”,中国平安在立足保险主业基础上,开始探索综合金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治理创新,形成了“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能力及品牌认知。依靠服务驱动,公司完成了由小到大、跻身行业领军者的脱变。

第三个“十年”,面对汹涌而至的数字经济浪潮,中国平安主动求变,确立了“金融+科技”的战略目标。彼时,马明哲曾多次引用美国巴诺书店和亚马逊的例子,来强调集团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据了解,巴诺曾是美国线下连锁书店巨头,因守旧自大、错失发展良机,面对后浪亚马逊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不断丢失市场,最终泯然众人。

为避免踏入巴诺式陷阱,中国平安开启了数字化升级。从平安银行打造的“空中柜台”,到平安人寿构建的智慧客服,再到平安财险的灾害预警、气象预警,数字化和智能化重塑了公司业务的面貌。截至目前,平安82%的客户服务已实现人工智能化。

2018年以来,中国平安再次面向未来,提出“金融+生态”新目标。公司在科技驱动基础上,朝需求驱动的方向变革,通过打造各业务的协同性,激发出更强的内生力量,以期建成一个系统性的生态型壁垒。

从销售驱动、服务驱动到科技驱动、需求驱动,一次次进化完善了平安的生长拼图。平安这种提前谋变、精准卡位,给其增长注入了稳定性、成长性。让其一次次踩中产业红利、经济红利,面对市场巨变冲击仍能泰安若素、笑看起伏。

以不平凡的2022年为例,相比遭遇挫折的同行,平安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1326.36亿元,同比增长2.0%,在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中占比89.4%。同时个人客户数也增长了2.1%,总量增至2.27亿。

主动求变、持续进化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中国平安如今的大块头、高质量,无疑是这种能力、智慧的生动诠释。

2

纳税9995亿元、分红2655亿

支持实体经济7.89万亿

鱼水长情、利他的胜利

细观这种进化力,是由外及内的。除了看得见的业绩,还有看不见的责任感。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在《企业家精神》中表示——企业是社会公器,企业经营究其根本是一种利他行为。

没错,所有优质的企业、长远的生意,都是共情的、利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终极动力。唯有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并举,企业才能真正打破周期藩篱、持续生长。

对中国平安来说,作为一家综合大型金融企业,一头连接着亿万消费者,一头连接着万千企业,更需怀揣“利他”之心,演绎好鱼水共情长情。

马明哲曾言:“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便是服务实体经济”。创业至今,中国平安亦言行一致,践行了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不动摇。

客观数据会说话:中国平安已累计投入7.89万亿支持实体经济。其中,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对“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和项目总体投融资额超过3400亿元;平安资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累计投资规模也超4000亿元。

2021年3月,为助力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平安银行专门发行了总额30亿元的碳中和债券。据介绍,该债券也是全市场规模最大、期限最短的碳中和债券。

截至2022年底,接入平安星云物联网终端的设备达到2000万台,借此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过6500亿元,中国平安提供的便捷服务惠及了无数中小微企业。

过去三十五年间,中国平安全国纳税高达9995亿元。2018年至2022年,全国纳税额均超千亿。2022年高达1155亿元,约占2022年全国总税收的千分之七。

C端领域,中国平安同样长情。比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老年群体的康养需求,中国平安推出了中国版的“管理式医疗模式”。

平安代表支付方,整合与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相关的市场供应方,形成了覆盖健康、慢病、疾病、养老的一站式服务。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

跳出业务看,秉承“利他”价值观的平安同样热心公益。截至2022年底,中国平安在全国共援建了119所平安希望小学,累计招募超一万名支教志愿者支教,在1039所智慧学校开展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

2018年以来,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健康振兴、教育振兴,中国平安还发起了“三村工程”。截至2022年底,帮扶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已累计投入771.53亿元。

除了向社会贡献力量外,平安也不忘回馈投资者。2012年以来,中国平安累计分红23次,分红总额高达2655亿元。

点滴汇海、积土成山。受益于这些持之以恒,中国平安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4月,凭借32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中国平安第七次位列英国品牌咨询公司“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2023全球保险品牌价值100强”榜首。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平凡中往往孕育着不平凡。梳理中国平安的发展秘诀,无非“责任”二字。想来也正是这份利他主义、家国情怀,让中国平安在业绩规模的显性指标外,拥有更稀缺、更可持续的成长软实力,继而有质有量、长期稳优。

那么,又是何赋予中国平安变革勇气和利他内核的呢?

3

高效治理助力持续深变

科学性、开放性、前瞻性

不得不说,巨人转身往往迟缓,中国平安能保持灵敏性,价值稀缺度不言而喻。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言,管理部门是现代组织的特殊器官,其高效性前瞻水平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

追其根本,平安拥抱变化的勇气与利他价值观的背后是格局眼光使然。中国平安的这种格局眼光的源头则是企业内部治理的先进性、前瞻性。

穿透股权结构可知,中国平安没有控股股东和实控人。截至2023年3月底,前十大股东累计持有公司110.96亿股,持股对应60.69% 。

为避免决策打架,兼容股东、董事会、管理层意志,早自1994年起,中国平安便开始探索公司治理国际化。

2018年12月,中国平安推出联席CEO制度。即在集团CEO的领导下,分别设立统筹管理个人、公司、科技业务的CEO。三位CEO分别对三大业务群实施统一领导、专业分工。由此厘清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权责清晰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杜绝了“拍脑子”和“一言堂”,保障了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开放性。

2022年11月,国际权威指数机构明晟(MSCI)公布最新年度ESG评级结果。中国平安被上调至A级,位列综合保险行业亚太地区第一。

众所周知,ESG是衡量一家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求企业关注生态环境、社会责任以及治理水平。能斩获魁首,再度折射出中国平安综合治理的高效高质。

深入看,ESG夺魁亦源自平安治理体系的前瞻性。据介绍,中国平安很早之前便关注到了绿色生态环保,并结合自身金融属性进行了创新。

比如平安银行,其便推出了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低碳家园”;再比如平安产险,其已成为首家覆盖“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保险保障服务的险企。

截至2023年3月末,中国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高达3084.49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1741.12亿元,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约65.65亿元。

得益于内部治理的前瞻性,中国平安也在拥有大块头的同时,保持了灵敏性。外界眼中的大象起舞,于平安而言其实轻车熟路。有了如此的治理水平,辅以拥抱变化的勇气,以及利他惠人的内核,平安进化亦不会停下脚步。

4

逐梦新“十年”

做难而正确的事

内圣方可外王。

当前,中国平安正处于第四个“十年”的冲刺期。正如打怪升级般,难度在加大、价值回报同样诱人。

马明哲在2022年年报致辞中表示,2023年公司将深化发展 “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目前来看,平安在医疗健康和康养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一方面,截至2022年底,已构建起线上线下的“到线、到店、到家”服务网络,组建了近4000人的自有医生团队,超4.5万人的外部签约医生。平安近2.27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客户,同时在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

另一方面,平安配合“9073”的养老格局,积极探索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康养、保险+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通过打造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十大服务场景和一套监督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养老解决方案。

目前,已有超过3000人在体验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与此同时,平安还构建了高品质康养品牌“臻颐年”,打造了高端综合养老社区“颐年城”。“颐年城”项目已在深圳(蛇口)、上海(静安寺)、广州(白鹅潭)等地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取得的这些成绩均离不开科技底座的丰盈。截至2022年底,中国平安累计申请46077项专利,较年初增加7657项。其中医疗方面尤为突出。截至2023年3月末,平安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第一,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数据库。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医疗康养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平安的这些布局显然前景可期。只是,将科技与相关生态融合并非易事,仍需平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长远看,践行双轮驱动,难而正确。但做这种难而正确的事,也是中国平安擅长且热衷的。对中国平安这艘企业巨舰来说,增长从不是目的,大块头、高质量只是坚定奔赴、长期主义的水到渠成。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本文为首财原创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首条财经

    专业财经新媒体,深度、独立、穿透...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