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北电网络消亡十年祭

征岳 2019-02-02 11:12 发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60 多岁的罗世杰(John Roth)拖着孤独的身影,穿过位于多伦多以北卡乐登丘陵(Caledon Hill)附近的草地。他走向堆叠在地面的一大堆圆木,准备把它们切割完。然而可怕的是他被绊倒了,脚踝被脱落下来的一些木材压住,钻心的疼痛灼热刺骨,令他无法逃脱。

在这个空旷的露天草场,时间带着生命一点点流逝,罗世杰却毫无办法。

他曾经是加拿大最大通信企业 - 北电网络的掌门人,在短短四年间就将这家公司带到巅峰,创下加拿大史上最高市值的记录。“我们的使命是建设一个网络的世界,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沟通”,这是罗世杰任内常说的话。

但是此刻,他没有手机,无法联系任何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落日西沉,夜色渐至。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罗世杰和他的豪华庄园

幸运的是,最终一个闲逛的工人发现了他,把他救了回来。

然而,曾经让他成就了一生最伟大事业的北电网络,却真的一去不复返,没有人救得了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桃花扇》里南明王朝的结局。

北电帝国走过了同样的盛世辉煌,高朋满座,和倾覆离散的历程,终于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南明的覆灭,还有《桃花扇》里老赞礼唱一曲“哀江南”来祭奠。

北电倒下后,却只剩一群被套牢的股民,在深夜里偶然想起这个名字,叹息着曾经的发财妄想。


世纪末的狂欢结束在梦醒时分


业界公认的压垮北电网络第一根稻草是 2001 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但同为通信企业的朗讯为何能挺过难关,北电就不行呢?答案正如电影《一代宗师》所说,都是时势使然。

北电网络的时势就是一位神话般的 CEO - 约翰·罗世杰。此君是资深技术专家出身,狂热追求新技术,经营上激进大胆。从 1997 年升任 CEO 以来,就多次公开宣称:“我的战略是进攻”。在他的主导下,别人还在使用 2.5G 的光纤系统时,北电网络就开始全力投入 10G 系统,这比竞争对手朗讯足足提前了两年。

随着世纪末互联网神话的骤起,各国电信商突然意识到网络的巨大价值,纷纷上马新的宽带项目。这一把北电押对了宝,其 10G 系统产品一度占领了市场 90% 以上的垄断份额。伴随着巨大的商业成功,北电网络的股票也受到资本热捧,最高时涨到 120 美元,市值占据多伦多股票交易市场的 1/3 强。

公司强也带动了员工富,分钱时人人眉开眼笑。富裕的北电员工刺激了渥太华的房价,买房的人要半夜排队拿号,才有资格选一处地皮。而他们的老板,喜欢”吹进攻号角”的罗世杰,自然也不会亏待自己。他的爱好是摆弄模型火车,为了打造自己的火车王国,他建造了一座壮观、多山形墙的住宅,还买下了隔壁的房产,花了几个月在一座翻新的谷仓里精心安装模型火车。他阅读、坐着设备齐全的房车与妻子玛格丽特·安在大陆旅行。

九十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

所以,当 2001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所有人都没有准备好。

北电的光纤部门销售额下降了 98%,可说是彻底的崩溃,股票价格更是跌到高峰时的 10% 不到。一夜间,裁员,降薪,业务出售,例行的危机应对措施接踵而至。

当初熬夜买下多伦多房产的北电员工,纷纷在门口挂上了“紧急出售”的牌子。客户满怀愧疚但是坚决地取消订单,供应商紧张兮兮地催促货款。一切都在惶惶中,一切又仿佛早已注定。

北电的危机,在泡沫破灭前就已种下了。罗世杰的进攻策略,固然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但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研发投入的巨额增长,大肆收购的挥霍无度,早已突破了财务纪律的约束。膨胀的野心,伴随着膨胀的支出,把北电这座大厦推到了山顶,却不知这山其实是座火山,北电正落在火山口上。而背后的推手,只顾站在大厦之巅俯瞰众生,哪里听得见地底的岩浆涌动。

当危机真的爆发时,罗世杰震惊了,习惯了进攻的他无法适应公司的“自残”举措。昔日赞颂的声音转头就成了批评和指责,好像所有的错误都要他来承担一般。他一心只想着退休,回到他的庄园里与火车模型为伍。

进攻的口号言犹在耳,当年喊的人自己却已不信了

2001 年 10 月罗世杰终于等来了董事会的批准,交棒给财务负责人邓富康,自己退休。这一年的第二季度公司亏损 192 亿美元,创下了加拿大的历史记录。市值已由最高点 2670 亿美元猛跌到 100 多亿美元。曾经不可一世的北电帝国就这样轰然倾倒。

但公司此时还没有陷入绝境,地基犹存。因为这次全球危机影响到了所有同行,竞争对手也是麻烦缠身,无暇他顾。北电自己的优势业务,客户关系还在,只要形势好转,复苏不是难事。

直到它自己第二次作死。


作死才能真死


接任罗世杰的是财务官邓富康,这个人选鲜明反映了董事会的心思:罗世杰一味追求技术,导致公司负担太重,因此找个懂财务的 CEO 才能把握收支平衡。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技术专家罗世杰只是犯了激进的错误,懂财务的邓富康却是花花肠子,胆大包天地走上违法道路。

邓富康接任时信誓旦旦保证两年内扭亏为盈,果然到了 2003 年,公司实现了一季度 5400 万美元的微弱盈利。虽然利润不高,但对于长久深陷亏损泥潭的北电来说,还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高管们立刻得到了高达 1900 万美元的奖金。

然而,这一切太过顺利的发展引起了独立审计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怀疑,通过一系列寻根溯源的追查,德勤终于曝光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务游戏背后,其实掩藏着 2 亿多美元的亏损。

这一次就不再是商业错误的小问题了。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在欧美严苛的证券法规下几乎等同于死刑判决。邓富康,这个愚蠢决策的始作俑者,被立刻扫地出门。然而北电不得不继续为 CEO 的胡作非为付出代价。经过冗长的调查,起诉,调解,最后支付近 10 亿美元的代价后,终于解决丑闻的北电网络,也耗尽了全部的元气,死亡只在眼前了。

曾经骄傲屹立的北电门墙,此刻却如同墓碑

最后一任 CEO 是迈克·扎菲罗夫斯基,一位曾经拯救过摩托罗拉的明星经理人。在走马上任时也曾豪言“我接手任何一件事,都绝不会在它状况糟糕的时候放手“。为了拯救北电,他四处奔走寻找投资商,但不幸的是,所有人都被庞大的债务吓到了,他们只想买下想要的业务,谁也不敢接盘整个公司。最后,就连最终希望加拿大政府也拒绝伸出援手,因为财务丑闻早已激怒了他们。

末代 CEO 扎菲罗夫斯基

终于,2009 年 1 月 14 日这个命运终极日到来了,北电网络董事会全体通过了破产保护申请。


职业经理人之殇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八个月后,早已离职的扎菲罗夫斯基又回来了,这一次他只办一件事 - 讨要 1225 万美元的养老金、薪金、红利和其他一些款项。在他看来,正在被肢解分块出售的北电网络马上就会被债权人瓜分,此时是参与分赃的最后机会。尽管他一手导演了北电的最后落幕,此时竟也毫不脸红地打扮成了受害者的样子。

这个历任通用,摩托罗拉和北电高层职位的明星经理人,最后却留下了如此难看的吃相。

其实历数这场作死大戏的关键节点,几乎都是职业经理人犯下的错误。从激进莽撞的罗世杰,到铤而走险的邓富康,最后是自私自利的扎菲罗夫斯基,为何本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忽然就丧失了水准呢?

这当然并非是北电网络有什么魔咒,而是职业经理人的治理制度本身就有了问题。

职业经理人不是企业创始人或老板,说到底也只是请来的高级打工仔。因此对公司不一定有深厚的感情,非得与公司共进退。我们常常能看到,欧美大企业的管理层互相之间流动非常频繁,这样的结果是职业经理人自成为一个圈子,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与所任职公司的利益并不一致。

职业经理人的考核一般是短期的业绩目标,特别是对股东的回报。这样就导致两种类型的经理人,一种是罗世杰这样的赌徒型,以激进的扩张来追求短期业绩的繁荣。从资本市场得到回报的股东自然就会奉上丰厚奖金。万一搞砸了,也不过走人再换个公司而已。毕竟不是自己的产业,冒险成功的回报远大于失败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另一种则是类似邓富康的保守型,追求稳定谨慎,确保不出错,安安稳稳到退休。把业绩当成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在关键时刻,为了考核成绩竟至于在财务上动手脚。

这种或激进或保守的职业经理人,正是当今欧美国家很多百年老店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诞生于硅谷的很多新创公司却生机勃勃,原因无他,这些新公司的老板就是创业者本人,他们是拿着自己的钱在做决策。

自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句名言: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节约,也没有效果。


KPI,还要肆虐多久


职业经理人也不是天然的坏人。当我们看到一个群体都出现问题时,必然要追问到制度上来。

前面已经说过,职业经理人受制于业绩目标,会做出与公司长远利益不符的决策,而其他岗位又何尝不是这样?

KPI 制度,这个本来以科学客观著称的考核体系已经衍生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了。

研发部门一味追求新技术,不在乎成本和市场接受度。销售部门只顾多卖货,不惜违背商业道德和损害客户利益。行政部门为了刷存在感而一遍遍折腾诸般规章条例,想必各位职场中人都有所体验。

即使到了高管层级,各方面的领导抢功争利,派系斗争,更是举目皆然。

最后公司出了问题,一追查,却个个部门都达标,人人都没错,这到底谁之过?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说全部,至少很大程度源于考核制度所致。

KPI 制度将企业长远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客观的可考核指标,虽然有利于对员工的工作监督,但这种分解却会导致一个后果 - 分解指标的总和会偏离原本的目标。

因为企业管理不是物理过程,分解后的部分会产生自己的利益诉求,会生长出自己的基因,为了实现利益繁殖,会侵蚀整体的生长空间,如同癌细胞在身体的扩散一般。很多大企业所谓的官僚气息正是来自于此。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则罗辑思维公众号提到的例子。

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把枪里的十颗子弹来统治一百个人?

这问题有很多种答案,通常的思路都是威慑。但是,所有的威慑工具都有三个副作用。

第一,有人面对威慑,会过度执行命令,让命令偏离了本来意图。

第二,有人会利用这个威慑来谋取自己的私利。

第三,有人会惦记抢走你这把枪。这就反而会危及你自己。

更有趣的答案是,召集这 100 个人,告诉他们我的枪里有 10 颗子弹,但是我不准备用它来奴役你们,然后向天上连放 9 枪,说最后一颗子弹,我留给自己。如果这次任务完不成,我就开枪自杀。

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是很多创过业的人都知道,往往不是你能造福谁或者威胁谁,而是这件事做不成,领导者自己会先承担巨大的损失。

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其实就是人的同理心。大多数正常的人都有对他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这既是同情的来源,也是团结的基石。领导团队的时候,首先把自己的责任摆在最前面,不给自己留后路,才能激励其他人真正为团队着想。

职业经理人体制正是存在这样的缺陷。经理人拿着高薪,享受着优渥的福利,但在搞砸后还可以全身而退。这样如何能让下属发自心底地效忠呢?

对企业的员工也是如此。既然决定他利益的纯粹是上司制定的几个指标,那么合理的做法就是把全部工作都围绕这些指标进行。但这种理想化的激励方式,在复杂的现实中一定会催生很多问题。譬如死板的流程,冗长的决策,不愿负责的文化.

然而,要打破这种考核体系谈何容易,往往领导者先要从自己革命起,世上又有几人做得到呢?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征岳

    光电行业的创新创业资讯报道,话题...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