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小米55W氮化镓对比苹果20W充电器对比评测报告:环保的两个“注脚”

充电头网 2021-01-13 11:43 发文

前有苹果iPhone 12不配充电器遭众嘲,后又有小米11“环保版”引爆机圈,一枚小小的充电器竟能如此“兴风作浪”?

其实毫不奇怪,iPhone 12应该搭配的苹果20W PD充电器售价149元,小米11搭配的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售价99元。库克作为供应链管理大师向来是将利润吃到极致,不配充电器简单粗暴的将每个手机至少多赚100元(咳咳不是);而小米这边,即使冲高端很多时候也被迫性价比,硬件利润实在有限,少配个充电器也真能省不少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跟钱有关,你说这事儿还不重要?

这两只充电器作为“主角”,今天小编突发奇想将他们对比下,结果太好玩儿了,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为什么对比小米55W氮化镓和苹果20W充电器

很多人只看见这两个充电器就要问了:明明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有啥对比性?

非也非也,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红楼梦》被评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很多事情看似不相关,其实互相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只有仔细追寻和思考才能寻到隐约的的线索和迹象。这两只充电器之间,看似无关,其实有关,比如都支持PD快充等等。说不定有人修科技史,就会发现历史发展的大潮中,这两只充电器虽然迥异却走向同一方向。

二、“皮囊”对比

1、外观

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外观极大的影响着了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所以我们首先对比两只充电器的外观。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观差异较大,整体风格迥异,下面分别来看。

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的外观采用家族设计,PC阻燃材质白色外壳,腰身亮面设计,各面之间过渡圆润,插脚和USB-A接口都是靠侧边设计,十分典型。

苹果20W PD快充充电器在设计上延续了苹果18W充电器的设计ID,采用固定式插脚,主体外壳为白色烤漆亮面,侧身各面之间过渡圆润,手感不错。

2、接口

在接口方面,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仍然使用小米魔改A口PD方案,这就意味着充电器必须搭配同样是魔改的AtoC特殊数据线才可触发PD输出功能,购买充电器将配套赠送一根魔改AtoC特殊数据线。很多人都在吐槽这个USB-A接口,跟不上时代、假环保云云。

苹果20W采用USB-C接口,白色舌片,且居中设计。端面呈浅灰色,与白色烤漆亮面非常搭。USB-C的大趋势就不在这儿多说了吧,只说USB-C yyds!

3、重量

小米55W充电器净重约为101.9g。

苹果20W PD快充净重约为58.1g。

4、体积

苹果和小米的充电发展思路大不相同,充电方案自然也不一样,充电器的大小差异也很大,所以体积对比尤其重要。

小米55W充电器使用了氮化镓材料,因此可以将体积做的更小。使用游标卡尺实测小米55W充电器机身长度为52.58mm,宽度为41.85mm,厚度为28.34mm,可以计算得充电器体积为62.36cm³。功率密度方面,如果按照50W 的PD功率计算,功率密度约为0.8W/cm³。如果按照小米私有协议55W来计算,功率密度约为0.88W/cm³。

苹果20W PD快充宽度为41.73mm,厚度为26.67mm,不含插脚高度为40.91mm,可以计算得充电器体积为45.53cm³。

“皮囊”对比小结

外观对比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口方面自然USB-C永远滴神,苹果更胜一筹。重量方面一个小米55W有两个苹果20W那么重。体积方面小米虽然更大一些,但考虑到50W PD快充以及氮化镓材料,可以说小米的体积控制做的更好一些。

三、性能对比

1、快充协议

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搭配原装数据线使用,通过ChargerLAB POWER-Z KT002检测得充电器支持Samsung 5V2A、DCP、QC2.0、QC3.0和PD3.0协议。

同样搭配原装线还可测得USB-A口具备5V3A、9V3A、15V3A、20V2.5A四组固定电压档位,此外还支持小米私有11V5A私有快充档位。

再来看看苹果,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2检测苹果20W PD快充的输出协议,显示仅支持Samsung 5V/2A、DCP协议,以及USB PD2.0快充协议。都1202年了才PD2.0,有点不太厚道呀。

另外PDO报文显示USB-C口具备5V3A和9V2.22A两组固定电压档位。

2、兼容性

将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的所有测试数据整理到表格中。可以看到小米家族的手机表现不错,功率接近峰值水平,小米11功率在45W左右,小米10 Pro的功率则在46W左右,黑鲨3S也能超过43W;iPhone 12则为五福一安;两台USB-C接口的iPad以及四台笔记本电脑则属于正常水平;其他安卓设备中除了一加 8T的功率接近27W外,其他乏善可陈。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将数据整理到柱状图中,可以看到排在前三的三台笔记本,随后是小米 10 Pro、联想小新 Pro14、小米11以及黑鲨3S,iPhone 12以5W功率排在最后。

然后来看看苹果20W PD充电器兼容性表现吧。

将苹果20W PD充电器的所有测试数据整理到表格中。iPhone 12系列自然没有问题,除了mini,功率都接近20W。历年旗舰iPhone的功率多数都超过19W;iPhone8和iPhoneSE2的功率稍低,在12W左右;除了iPad Air2,其它三款iPad的功率也都在19W左右。

将USB-C输出兼容性的测试数据放在柱状图中,功率在19W以上的iPhone为数不少,虽然排名有先后,但实际相差不大。

3、给对方旗舰充电对比

这个环节小编有些“恶趣味”,因为小编之前是安卓苹果双持党,经常纠结用谁的充电器给谁充电以及那种搭配最省事(其实不必纠结,但是小编是强迫症+断舍离er),所以就让两只充电器互相给对方的手机充电,下面是实际情况。

使用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为iPhone 12充电,仅为“五福一安”,不讲武德。

我们又想了想办法,小米55W氮化镓搭配原装线材,使用Power-Z KT002作为“中转”,接上苹果原装的C2L的线材,功率为8.80V 2.39A 21.09W,实现快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首先一般人很少这样充电,其次iPhone 12与iPhone 12 Pro充电性能一致,这里与上面使用不同手机仅起区分作用。

使用苹果20W PD充电器为小米11充电,功率为8.89V 1.91A 17.04W,达到两年前的快充水平,还可以。

性能对比小结

体积外观这些在上一轮以及对比过,本章节对比性能时就不谈体积如何如何,免得干扰对比结果。在快充协议数量、充电兼容性上,小米55W毫无疑问的胜出,它甚至可以给笔记本充电。但在给对方手机充电这个环节上,苹果20W更胜一筹,小米55W虽然通过一些方式可以给iPhone 12充电,但正常情况下还是可怜的五福一安。但是问题不大,小米专门为苹果打造了20W PD充电器,售价极为亲民。

四、温升对比

很多读者非常关心氮化镓充电器发热量,所以我们加入了温升测试对比,但首先要明白几个温升测试小知识。

充电器热量跟功率密度、效率值、内部方案设计、环境温度等等有关,功率密度低的产品因为体积大有足够的空间让元件布局隔开,表面温度会较低,但体积往往十分巨大。而功率密度高的产品,内部往往采用了立式插板元件堆叠等设计,尽可能地将充电器做小方便用户携带,理论上温度会比功率密度低的产品热。

另外单口充电器与多口充电器因为电路设计上不同的发热也有区别,单口充电器属于AC to DC直接输出方式,多口充电器则是AC to DC to DC,经过二次压降发热量相对单口充电器会高一点。

1、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

先看小米,对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的温升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在温度约为25℃的恒温箱内以20V 2.5A 50W的功率持续输出一小时进行测试。准备开始测试前,最高温度为27.2℃。

一小时后,当前最高温度为78.8℃,温度上升了51.6℃。

再来看另外一侧,当前最高温度为76.6℃,温度上升了约49.4℃。

2、苹果20W PD充电器

然后是苹果,对苹果20W PD充电器的温升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在温度约为25℃的恒温箱内以9V 2.22A 20W的功率持续输出一小时进行测试。准备开始测试前,最高温度为27.9℃。

一小时后,当前最高温度为49.1℃,主要集中在充电器中部,温度上升了21.2℃。

再来看另外一侧,当前最高温度为56.1℃,温度上升了约28.2℃。

温升测试对比小结

一小时满载温升环节是用来测试充电器在极限使用的情况下的发热情况,用户日常使用中很少会遇到这种长时间满载的情况。手机、平板、充电宝等数码设备功率不大,温升会较为缓和,而笔记本充电则会随着电量逐渐饱和而降低功率,发热也会同步降低。

目前国家标准中对充电器表面温度要求是,不高于95度。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和苹果20W PD充电器都符合标准。由于温升测试时两只充电器一只为20W PD功率,一只为50W PD功率,所以我们仅将温度情况列出供大家参考,不做比较。

充电头网总结

小米55W氮化镓充电器和苹果20W充电器都是两个企业“不配”充电器的产物,战略维度上可比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从产品角度讲,两只充电器则各有各的方向。外在方面,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小米比苹果体积大,便携式自然稍弱些;但考虑到功能性方面,小米的兼容性更强,功率更大,甚至可以为笔记本服务,体积大些似乎也可以理解,何况小米还在这款充电器上使用了氮化镓材料,否则体积只会更夸张。

价格方面,苹果充电器149元,小米充电器99元,两个做工都不错,这时候就是考验品牌力和用户需求的时候了。

总而言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优)害(劣),真(充电)理(器)不辨不明,希望厂商之间可以通过良性竞争进步,这样我们消费者就可以“坐享其成”。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