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罪名成立!天津大学教授被美国指控窃取芯片技术

21IC电子网 2020-06-29 11:06 发文

昨日,美方对福建晋华前总经理的逮捕令消息刷屏了朋友圈,这起案件的直接原因是联电和美光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

而就在日前,据彭博社报道,一起源于15年5月的逮捕事件迎来了最新进展。

消息显示,天津大学教授张浩被美国加州圣何塞法院裁定窃取商业机密罪和经济间谍罪成立。而他将面临最高10至15年徒刑,以及每项罪名分别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据悉,最终判决将在8月31日发布。

回顾整个案件,在2015年5月16日,天津大学教授张浩从中国飞往美国在洛杉矶机场入境时被捕,随后被关押在圣荷西监狱,被指控犯有商业间谍等罪名。另外,还有六名中国公民也在本次被起诉,除了张浩以外还包括庞慰、陈津平。

美国认为,张浩与庞慰在美国工作时窃取了安华高用于过滤智能手机多余无线讯号的滤波芯片相关资料,将其带回天津大学并创建了诺思微系统,并将生产的芯片出售给中国国家机构和国有企业。

在张浩被捕后,天津大学通过网站、微信和微博公号发出声明,对美方指控中及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任何无端的指责和侵害学校声誉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同时发布了“来自张浩妻子的求助信”和“捐款倡议书”。

2015年6月30日,据美国《侨报》报道,张浩获得加州圣荷西联邦法官高兴斯(NathanaelCousins)批准,可缴纳50万美元保释金获得保释。按照法院规定,保释期间张浩需住在山景城一处公寓,禁止离开北加州,并且要按照规定随身佩戴电子侦测器,以便警方控制其行踪。

一名接近张浩和诺思公司的知情人士表示,张浩与庞慰在美国时就已是微机电滤波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经美国专利部门批准,在美获得7项专利。二人进入天大并成立诺思后,天大和诺思在该领域就已获得200余项专利。

2016年,诺思发现安华高销售给苹果公司的滤波芯片使用了庞慰和张浩研发的专利技术,并拆解苹果公司手持设备取证。2017年9月28日,诺思曾向天津中院对苹果公司提起诉讼,但因各种原因被搁置审理至今。

美国司法部负责国安事务的助理部长 John Demers指出,张浩从美企偷走商业机密,以寻求复制美企技术,对其采取法律行动是追究责任的重要一步。目前来说,张浩的律师还没有对判决发表评论。

美国为何不遗余力非要抓捕张浩等中国教授?指控直指了诺思微系统这一公司,这个公司是怎么回事?

根据信息显示,2006年,张浩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后,就职于全球无线射频器件龙头Skyworks(思佳讯)。而在南加州大学期间,遇到在Avago(安华高)工作的庞慰,两人回国任教于天津大学,并于2011年共同成立了诺思(天津)微系统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正是被高度垄断的FBAR滤波器。

目前,诺思已成为了中国国内非常领先,并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滤波芯片研发机构。是中国首家FBAR生产企业,也是全球最早从事FBAR(薄膜体声波谐振器)研究与产业化的团队之一。拥有一条晶圆生产线和一条工艺研发线,产品以射频前端MEMS滤波芯片、模块为主,射频滤波器芯片已累计交付超过1亿颗。

那么Skyworks又是什么来头?它是世界上领先的专注于射频及无线半导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它于今天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 TD-SCDMA功率放大器 (PA) 模块,产品为4 x 4毫米包装,另外,它也掌握着国内自给率非常低的FBAR滤波器等射频芯片。

目前市场来说,射频滤波器芯片市场主要被Broadcom、Skyworks、Qorvo、村田等美日国际巨头垄断。而据Yole Development报告预测,移动设备及WiFi连接部分整体射频前端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15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3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其中作为射频前端最大市场的滤波器从2017-2023年将增长3倍左右,复合增长率达到19%。

21ic家注意到,从千元级的4G手机来看,每部手机中都大约有30颗左右的滤波器芯片。而在5G、物联网和AI大爆发的今天,滤波芯片几乎是核心和基石,从出货量来看,这一市场是近乎每年500亿的市场。

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到逮捕福建晋华前总经理,再到美国禁用MATLAB……“去美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打压也在持续进行之中。很显然,张浩教授被捕后,既是对其个人学术生涯的严重打击,也是对诺思发展的严重打击。据媒体报道,诺思因张浩案影响,已在融资上遇到极大困难,公司经营困难,而天津大学相关研究也已停滞。

但是除了诺思,在近期,晶讯聚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讯) 在珠海正式发布了其自主研制的B41全频段FBAR滤波器及 B40 滤波器。根据信息显示,晶讯成立于2017年,由行业领军人卓尔先生(Dror Hurvits)在珠海创立,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多项美国专利的高性能FBAR滤波器IDM制造商。在“去美化”道路上,国产也一直在突破。

来源:21ic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