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送走140年来最热6月,7月还会破记录吗?

生态资本论 2019-07-30 09:22 发文

北半球如今最“热”的新闻,莫过于“热”本身。

从中国到美国,从北欧到南亚,“炎值爆表”消息频传。如今,热浪天气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与地震、台风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灾害。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斯蒂芬·哈里森教授说,最新全球温度记录提供证据,显示地球大气所积累的碳排放正在破坏气候系统稳定,速度超出科学界预期。

相比100年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1摄氏度。北极的海冰面积每年减少5.4万平方公里,南极每年消融的冰川达2000多亿吨。

就我国而言,从1981年至2018年的平均数据统计来看,北方火炉“点”得早,“熄”得也早,相比之下,江南华南火炉耐力更足,“燃烧”时间更长,往往9月才最后“熄火”。

虽然2019年很热,但它很可能是未来若干年最凉快的一年。

又刷新记录,全球“送走”140年来最热的6月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近日发布全球气候报告,显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40年来同月最高,今年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之一。

这份报告说,20世纪全球6月份平均气温为15.5摄氏度;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比这一数字高0.9摄氏度。过去140年间,6月气温最高的10个年头中,9年出现在2010年以后。

据《今日美国》近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日本气象厅和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局也认为,今年6月为迄今最热的6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科学专家罗伯特·罗德估计,可能有41个国家遭遇最热的6月。

另外,全球海面平均温度20世纪为16摄氏度,今年6月比20世纪同月平均值高0.81摄氏度,与2016年所创最高温度纪录持平。

今年6月,南极海冰面积比1981年—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8.5%,是有记录的41年来南极海冰覆盖最低的6月;北极海冰平均覆盖面积比1981年—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10.5%,为第二低的6月。

而在中国,夏天甚至第一次爬上了青藏高原。2019年6月24日,拉萨、贡嘎、尼木、加查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分别达到30.8摄氏度、31.0摄氏度、30.1摄氏度、32.6摄氏度,均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5日至29日,拉萨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2摄氏度。在气象学定义上,拉萨首次迎来夏天。

7月的中国,太阳持续“发威”

虽然最热6月已经过去了,但是进入7月,高温势头依旧不减。

北方高温呈阶段性变化,高温日数3-5天;江淮、江南及黄淮西部等地呈逐渐发展或持续态势,高温日数达6-8天。

从7月下旬开始发威的高温“大魔王”,势力分布极其广,从7月21日开始,我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有27个省(市、区)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日数普遍有2~5天,部分地区达6~7天。重庆、北京、河北、山东、辽宁等地的10个县市(区)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7月28日,全国多地继续发布高温预警,重庆部分地区最高温度达40℃。

此次高温过程不仅导致多个城市白天酷暑难耐,夜间炎热感也丝毫没有缓和,可谓昼蒸夜煮、火力十足。

受高温天气影响,近日我国用电水平持续攀升。7月22日至25日,全国日发电量连续四天创历史新高,最高达235.35亿千瓦时,较去年夏季最高值增长4.2%。

7月16日以来,全国日发电量持续保持在210亿千瓦时以上。7月25日,华东、江苏、浙江、天津电网负荷刷新历史最高值。华东、华中2个区域电网以及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福建5个省级电网负荷再创新高。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300万年最高点

逐渐增多的高温事件正给人类社会带来伤害。

有人说,能在夏天出门约饭的,一定是生死之交。这句话不是段子,因为人真的会被热死。人体在过高温度下,体温调节机制会发生障碍,而使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严重时,高温天气还可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导致死亡。

据估计,2000年至2016年间,全球遭热浪侵袭的人数增加了1.26亿,由此造成的健康风险包括中暑、脱水、心血管疾病等,极端高温事件每年在全球导致数千人死亡。

全球表面温度的提高,不仅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土地面积,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活动。过高的温度限制了劳动者的身体机能和工作能力。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在今年7月1日发布的报告,由于气温升高,到2030年,保守预计全球总工时损失的百分比将上升至2.2%,这相当于8000万个全职工作岗位的生产力损失。(生产力损失计算为当气温过高而无法工作时,由于工作缓慢或完全停工而损失的等效工作时间。)

极端高温还会威胁农业生产,并经常引发诸如野火和电网故障等次级事件,带来巨大损失。去年高温和野火仅在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240亿美元。

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近300万年来的最高点。由此导致的海洋酸化使五彩斑斓的珊瑚白化死亡,包括大堡礁在内的珊瑚礁严重濒危,可能在20年内消失。近100年,海洋表层的pH值已经降低了0.1。如果海洋的酸碱度继续下降,贝类、海螺、藻类等依靠钙化生存的生物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近日一项国际研究指出,按照如今的气候变化速度,即便是那些“自我调节”较快的动物,适应速度也不足以保证生存,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巨大影响。

人类面临的危机还有暴雨、干旱、台风、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变暖使它们发生的频次和强度都更高。

城市怎样应对高温“烤”验?

在未来的几十年,全球变暖或将重创大城市,城市中的建筑物和路面容易吸收热量,提高当地气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城市更容易遭到极端炎热天气的侵袭。

为了避免极端天气的到来,很多城市在种植树木、建造公园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屋顶上,包括建造绿色屋顶、将深色屋顶涂成浅色,乃至更激进的举措在被考虑,以求使未来10~20年内的城市变暖速率明显放缓。

城市规划者正在寻找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其中一种策略就是种树。树木可以使建筑物降温,尤其是当树木种植在建筑东面或西面时,树木的阴影可以防止太阳辐射穿透窗户或加热外墙。

城市的“热岛”一般在工商业密集区,热岛程度会随着面积的变大而增强,可用水体和绿地等城市冷源打散热岛,调节局地气候,为城市降温。

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也很有必要。道路、高层建筑、工厂充分考虑风向,规划通风廊道,严控建筑物密度与高度。

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为城市降温,应用比较多的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在城市里大量种植树木,第二就是人工降雨。此外,各国研究人员纷纷开发新技术,努力为城市降温,让“热岛”变为清凉宜人的“绿岛”。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实施降温计划的地区理论上最多可以降温2.6摄氏度。

尽管各城市未来面临着所有同高温相关的风险,但只有少数城市将高温管理计划落实到位。今后各城市将考虑更加激进的举措,力争使未来10~20年内的变暖速率明显放缓。

考虑到中国国情,专家认为未来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应更多考虑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使城市规划与水系布局等结合起来,城市建设也要适当考虑“城市风道”,这些措施对于人口急剧增长的城市来说有利于降低城区温度。

(本文在生态资本论和中国生态资本网同步更新,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生态资本网;微信公号转载请注明来源:生态资本论。)

BY/

本期策划:伊楠

选题执行:伊楠

编辑:  冶华  

排版:伊楠

推荐阅读:

西藏德锦寻求绝对控股权,汇通能源的魅力在哪里?

“氢燃料电池”第一股拟在科创板上市 能否成为行业独角兽?

7月中下旬,京津冀小心氧!

行业公司:

碧水源   科融环境   凯迪生态   东江环保   启迪桑德  云投生态  神雾集团   中国天楹   天翔环境   京蓝科技   雅居乐环保  东方园林  葛洲坝

生态资本论入驻平台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生态资本论

    用资本的视角看生态。...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