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那些关心气候变暖的科学家做了什么?

中国低碳网 2019-09-20 17:15 发文

     美阿拉斯加海边小镇正逐渐消失,冰岛400多座冰川面临消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加剧北极熊或将灭绝……近年来气候变暖愈演愈烈,来自大自然的警醒愈加沉重。古语有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今日景象非一蹴而就,对于那些博学多识的科学家们来说,他们独到的目光不仅仅只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偶尔也会抬头仰望天空,反思我们所处的家园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每一个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背后都有着一个不经意的偶然,那些暗藏于生活的玄机在等待着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正如坐在苹果树下沉思的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瓦特由水开受到启发改良蒸汽机;温室效应的发现也带着几分“机缘”。    

      霍勒斯.本尼迪克特.索绪尔是日内瓦学院的一名科学家和教授,专注于学术之余,还是一名登山爱好者。一次在攀登瑞士山脉时,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地球的热量不会在夜晚全部散失到外层空间中?心有疑惑不得解,这位着迷于温度和高度的科学家并不打算让这个问题一直困惑自己,于是展开一系列研究,他于18世纪70年代建造了著名的“热箱”,这其实是一种微型的温室。当热和光进入箱子后,它们就会被锁定在箱子中,这样箱子内部的温度就会上升。于是索绪尔认为大气层也可能具有玻璃那样的功能,大气层可能就是覆盖在地表之上的一种盖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阳光照射进来后,一部分热就锁定在其中。     

     无独有偶,法国的著名科学家让·巴蒂斯特·傅里叶同样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了灵感,在拿破仑时代1798年,傅里叶随拿破仑远征埃及,担任军中秘书和文书。从埃及回来以后,傅里叶却不幸患上了一种名为黏液水肿的病,患病的傅里叶时常感到寒冷,为此他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不得不把自己裹在一件厚厚的大衣里。     

     这次患病的经历给了他一些启发,大衣让畏冷的傅里叶感到温暖,那么地球表面的温度源自何处呢?自此他开始关注热传导和热平衡,1824年他的研究小有所成,发表了一篇名为《地球及其表面空间温度概述》的论文,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地球确实将大量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但是大气层还是拦下了其中一部分,并将它们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他把这种效应比作一个钟形的容器,顶端由云和气体构成,能够保留足够的热量,使得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然而当时这篇论文并没有被看成是他的最佳之作,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们重新记起。     

     研究这件事情宛如一场漫长的接力赛,要靠每一程的努力才能无限接近终点。爱尔兰籍英国科学家约翰·廷德尔发现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存在让大气层能够吸收热辐射。1861年,他观察到水蒸气是这一吸热过程中发挥着最大作用的气体。“像毯子一样的水蒸气对于英国的植被来说,其重要性超过了衣服对于人类的作用。”毯子保暖是因为它能保存住身体产生的热量。大气层提供热量是因为它既允许辐射通过,同时还能捕获部分向外的热辐射。     

     瑞典物理科学家斯万特·奥古特斯·阿累尼乌斯接下了廷德尔的气候研究接力棒。在1896年他发表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的论文,再次将温室效应提出来,相较于傅里叶的理论而言,阿累尼乌斯的进步在于他提出了“人类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将使地球表面不断升温”这样一个观点,他也给出了计算公式,他提出: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地球表面温度会升高5~6℃,这跟后来一些气候学家的模型计算差别不是太远。1908年,阿累尼乌斯又写出了另一篇著作名为《形成的世界》,进一步指出,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重在未来几个世纪中会增加到令人注目的程度,他觉得要经过三千年的不断燃烧化石燃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才会翻番。     

     阿累尼乌斯计算出了地球温度上升的速率,但没有考虑到人类文明演进的速度,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在地下埋藏了千百年的煤被挖掘出来,填入了工业文明的这台巨大的发动机里去,阿累尼乌斯的计算结果比三千年要缩短得多,人类活动是引发气候变化的主因。     

     如今气候变暖能够被人们重视起来,除了要感谢上述的几位科学家以外,还应该记住一个“画家”的名字,他就是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基林,他被誉为现代气候变化的先驱,他曾率领小组在位于美国夏威夷岛的名为莫纳罗亚山的活火山站开展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绘制了著名的基林曲线,提供了最为关键和另人信服的证据,成为了20世纪的气候变化的标志图。

     

     科学家们的多方佐证让气候变暖为各界所重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为气候发声。1995年,气候变化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气候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国际问题,关乎每个人的利益。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中国低碳网

    中国低碳网成立于2009年,是绿...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