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公有云玩家 “翻车”记

IOTE国际物联网展 2019-11-06 08:43 发文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露西




“盖一座摩天大楼,邀请大家都来住,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但公有云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无论是AWS、微软Azure,还是阿里云,每家成功的云厂商的发展故事都可以被写成充满江湖豪气的企业奋斗史。但有人欢笑有人忧愁,更多失败的故事被埋藏,整个过程可以说是: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起源:


亚马逊AWS的成功



21世纪之初,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的亚马逊,为了减少因季节性大促而购买的大量IT资源在活动结束后沦为摆设,开始了一段苦思冥想。


在各种机缘、思考之后,亚马逊决定了一条将基础设施以服务化的形式开放出去的目标,并且甚至用到“战略性亏损”来坚定执行这个目标。在各方面的投入之后,被称为业界标杆的AWS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推出了弹性计算工具EC2、对象存储服务S3等不少产品,在“让云服务变得像水电一样可用”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开始的一步。


然后AWS成功了。众多开始还没跟进的巨头公司,一抬头发现很多新兴公司竟然都将IT架构转移到了AWS之上,也都开始加码云计算。


一石激起千层浪。公有云IaaS市场,就此成为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首选目标。当然没有资本的小企业也是做不了这块的,前期大量的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就足够让人望而却步。



结果:


最近的市场局势



7月30日,Gartner发布了云计算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排名前五的IaaS供应商分别为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谷歌云、IBM。


这个排名真是没什么悬念呢。


但值得注意的是,5位玩家2018年的市场份额总和占据了全球云计算324亿美元市场规模的77%,比2017年73%的总额还有增长。


集中化、马太效应,这样的词足够形容全球IaaS市场的未来发展走向。


也就在年初的时候,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了一份全球云市场调研数据,还贴心地绘制了下面这张图,用以展示多年来云计算市场格局变化。

从中可以发现,AWS的底盘之稳、微软云战略的成功、阿里巴巴的国内之光、谷歌的后知后觉却又表现不俗,以及IBM的光辉渐退,Rackspace的默默离场。




过程:


有谁坚持做过公有云?



与聚焦成功者不同,本篇文章重点关注像IBM、Rackspace之类的作出战略调整,或者适时退出的玩家。



01


IBM 


2013年6月,老牌硬件厂商 IBM通过收购IDC公司Softlayer正式进入公有云市场。并且在转型期间还收购了高速传输技术公司Aspera、数据库公司Cloudant、云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Bluewolf等众多云计算相关企业,可见决心之大。


开始的一段时间,IBM云全球市场份额仅次于AWS,排名第二。但由于各种原因,IBM云在IaaS基础设施层的客户吸引力在相对减弱,呈现出份额逐步下降的局面。


其中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硬件出身,没有找到做底层技术设施的感觉。


针对其他登上前5排位的企业都为互联网公司这一特点,可以对照得出硬件公司确实在做服务、运营、产品迭代速度上赶不上互联网公司,这是基因不同导致的,但公有云产品,却很需要像互联网这样的迭代速度来保障业务的可靠运行。


2. 选择了开源的OpenStack技术研发路线,但自身理解滞后。


暂且不论OpenStack是否真的会凉,经历云计算长期发展之后,OpenStack内部版本分支繁多且相互不兼容,跨厂商迁移升级困难。要做好开源的事,此处可以引用华为云对于使用开源的态度作为参考——源于开源、强于开源、回馈开源。若非做到这点,原本的“走捷径”反而会变成“拖后腿”。


3. 在技术基础不足的情况下,进场稍晚。


2013年开始做云服务,不能算晚,但也不能说早。除去AWS以外,阿里云是2009年推出,微软是2010年正式上线Azure。硬件出身的IBM并没有获得提前进场打开窗口的机会。


当然,作为全球少数还在坚持云基础设施服务的硬件出身厂商,我们无法否认IBM自身的雄厚实力,以及其一系列的剥离旧业务、整合新业务,调整定位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全面展现企业押注云计算的决心。


包括此前IBM斥巨资收购红帽,旨在结合双方优势共同发力混合云市场,力图成为该市场的领军玩家。



02


RackSpace


Rackspace在国内的名气不算太大,但在国外却是实红。


2010年,Rackspace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创始了开源云平台OpenStack,最初目的是为了对抗VMware在虚拟化方面的垄断。没想到后来OpenStack做的很火,包括IBM、英特尔、戴尔、思科、惠普都投入它的怀抱。


2012年,Rackspace宣布在自己的云平台使用建立于OpenStack的技术,并开源自己的云平台软件Rackspace Cloud。(有趣的是,OpenStack的重要推手之一NASA在2012年放弃OpenStack,转而采用AWS,因为后者每年可以为NASA节省100万美元的成本。从中可以看出AWS的低价策略执行地很到位。)


但IaaS是重投入,财力有限的Rackspace在与家底优渥的AWS、微软Azure等巨头直接交锋的道路上显然不好走,坚持走下去结局不一定美好。


此后,Rackspace看到了多云时代的企业需求,将业务方向改为针对其他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客户支持,创造了名为“Fanatical Support”的托管服务模式,继续发挥本身在云方面的各项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


从结果看,Rackspace从2015年起就对接了微软Azure、AWS、红帽等众多云服务提供商,据悉在全球拥有10个以上数据中心,管理超过10万台服务器,在云托管服务的市场上过的还不错。


单独看这2家企业,其实就能明白传统硬件厂商、资金不足的小企业着实难以在公有云IaaS市场发光发热。但尝试并不是一件坏事,及时在摸索中找准转型方向是企业运营再正常不过的事。



哪些玩家退出了云服务市场?



2015年10月,惠普宣布关闭其Helion公有云服务,表示该赛道过于拥挤。


2016年2月,美国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其企业云计算以及托管服务出售给IBM,是其2016年宣布退出公有云业务后的进一步动作。


2016年12月,思科宣布关闭其公有云服务,曾在2014年进入市场时表示要投入10亿美元打造公有云平台。


2017年,电信运营商AT&T宣布将数千个内部数据库迁移到OracleCloud IaaS和PaaS,是其2015年就将数据中心托管业务卖给IBM的进一步动作。


2017年4月,VMware公司宣布将其推出四年的vCloud Air业务出售给云服务提供商OVH,退出公有云市场。


2017年12月,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业务全停,公有云部门解散,代表着当年3月万达网科与IBM谋划的进军中国公有云的合作项目告终。


2018年1月,业内爆出美团放弃公有云业务,转为内服。2013年成立的美团云就此淡出市场。



风物长宜放眼量


可以看出,无论是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甚至是互联网企业,真正要做公有云都不一定能一帆风顺,运营几年后关闭服务的例子不在少数。


其中原因,总是与公有云前期的大规模投资、回报周期长脱不开关系。


但笔者也并非要唱衰这些公司的尝试。任何公司都有权利朝新的领域伸出触角,摸清楚公司的边界在哪。而且更多的战略,正是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取来的,比如从公有云转型到混合云、托管云的那些方式。


我们也不能看不到,依然有公司在积极坚持公有云战略,无论是华为云,还是Ucloud、青云QingCloud,即便有时还属于榜单中的others,但他们都从坚持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并且茁壮成长。


公有云这条路,不能妄想立竿见影出效果,而是应风物长宜放眼量。




IOTE2020物联网展现正式启动招商!


苏州站:

2020年3月24日-26日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深圳站:

2020年7月29日-31日 深圳会展中心
参展联系:

陈江汉先生 



戳这里,直击展会官网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IOTE国际物联网展

    专注于物联网主题的大型专业展会,...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