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一文告诉你,“云智一体”是如何让传统企业,跑得更快

财经无忌 2022-04-14 18:34 发文

文 | 山核桃

2004年,当弗里德曼写《世界是平的》的时候,那时“Facebook还不存在,Twitter仍然是一种声音,‘云’还在天上,4G就像个停车场,大数据是说唱明星,Skype是一个印刷错误。”

往后的十多年,世界的发展大大超出了这位经济学家的预设,在《世界是平的》出版16年后,弗里德曼不得不向他的中国读者们坦言:

“如果我给它起个名字,那可能是《世界不仅仅是平的》。”他给出的理由是,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的、融合的、深度的、开放的”新世界。

毫无疑问,弗里德曼是对的,从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再到如今的数字经济时代,“地球村”的村民们正亲历着一个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浪潮。

如果我们将这一“地球村”上发生的种种变化比喻成一出出扣人心弦的戏剧,那么热情参与的“中国”无疑是这一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之一。中国工厂与互联网极客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制造大国”,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云上中国”。

世界是平的:中国经济的两次惊艳亮相

2014年4月21日上午7点半,一架达索猎鹰私人飞机稳稳地落地北京。在“长枪鸟炮”的围观下,埃隆·马斯克,这位硅谷钢铁侠缓缓出现。当天上午,在简单地冲了个澡后,他即将迎来自己在中国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这位“宇宙网红”与中国的渊源就此拉开序幕。7年之后,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独家采访时,他将视角转向中国汽车工厂,盛赞“中国不仅具有敬业精神,又满是勤奋且聪明的人,令人相当惊叹,他们会把事情做好。”

赞美中国工厂,马斯克并不是第一个人。事实上,作为工业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的缩影,中国汽车产业只是“世界工厂”众多工业分类的一角。不仅仅是汽车,那些写满了“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运往全球各地的同时,“中国工厂”们所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第一次转型成果。

它们的出现,也构建了中国至今仍难以撼动的“工业筋骨”。

但很快,故事就被前往纳斯达克敲钟的一群极客们悄然改写了。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迭起,这些由比特组成的信息裹挟着巨大的数据生产力,带来了消费端的创新升级。2018年,李彦宏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在这张代表着中国互联网的面孔旁,时代周刊的编辑们写下了这样的题注:

“Helping China Win the 21st Century”。

这是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第二次注目。

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是中国经济两次转型间所积累的两大增长动能,它们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弗里德曼口中的“世界是平的”成为可能,但却忽略了增长所带来的代价。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互联网红利期逐渐退潮,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正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中国是深的:“云智一体”助攻数实融合

但在完成“数实融合”的远大理想之前,以史为鉴,几乎每一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构与升级必须依赖底层基础设施的建立。

这一点,历史已有回应。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交通基础设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能源基础设施,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信息基础设施......每一次的变革背后都需要基建的赋能。

如今,随新一代信息技术而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同样需要“新基建”。近年来,我国提出要加快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新基建”与“旧基建”存在诸多不同。

在学者黄奇帆看来,新旧基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上,“新基建”奠定了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等这些关乎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基础,其不仅本身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数字经济产业,还颠覆性地将传统产业数字化。

但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新基建”浪潮中,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隐秘的痛点也在显现。

宏观来看,尽管中国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与应用场景,但各产业间存在着“融合不全”的问题。就数字经济渗透率而言,呈现出“服务业最高、工业次之、农业最低”的特点。

中观来看,当下数字技术尚未形成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的深度赋能,融合“不深”的矛盾日益凸显。

而究其根本,导致上述痛点的根源则在于“不能”融合。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下,数实融合难以发挥乘数效应,这些“技术差距”大大增加了企业利用数字技术的成本和门槛。

因此,让“数实融合”从抽象化的概念转变为具象化的应用场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云智一体”正让“数实融合”由梦想照进现实。

在中国西南,“林城”贵阳屹立在云贵高原之上。与林海茫茫的自然风景相对应的是贵阳经济发展的难点。长期以来,贵阳面临着工业基础弱、企业离散程度高等现实难题,但一些细小的改变正在发生。

贵州劲嘉是贵阳经开区的一家中小企业。在生产作业中,针对安全管理,贵州劲嘉以前的做法“事后纠错”。这种“出了事才去查”的做法非但没有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控成本。但在接入百度智能云提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后,引入智慧监管系统的贵州劲嘉可以自动识别车间内的不合规行为。

“在没接入工业互联网这张‘网’时,公司也想做类似的平台,但考虑到投入巨大,缺少信息化人才、技术,便一直未能实现。融入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后,包装制造车间更加安全智慧。”贵州劲嘉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表示。

不只是贵州劲嘉。基于百度智能云打造的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贵阳经开区内的300多家企业已切身感受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改变。

贵阳经开区的实践是一个“由点及面”的升级路径。从企业上云开始,以AI推动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再以区域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供应链上下游,加速提升使用率和覆盖范围,以规模效应拉动当地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贵阳经开区的实践也是百度云“云智一体”战略的体现。一方面,以“云计算为基础”,全力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距离贵阳一千多公里外的苏州常熟,“云智一体”也在赋能这一制造重镇。

在生益科技的工厂里,AI技术不仅实现了半成品的视觉质检,同时也为整个厂区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不仅如此,百度智能云在为生益科技打造的数字化工厂系统上还叠加了大量的AI算法模型,实现了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防呆防错、知识管理和辅助决策。

这些工业制造场景的转变,某种程度上也是“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也颠覆了弗里德曼对中国制造只生产“浅层产品”的刻板印象。

在“云智一体”的赋能下,制造变深了,中国也变深了。

“云”是开放的:一次“千行百业”的产业智能化升级

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还有整个云计算生态。

如果以2006年亚马逊首次推出IaaS服务为起点,云计算已发展17年,据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1年,中国的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已达274亿美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0亿元。

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中国云计算产业从无到有走过的17年间,在热闹的消费互联网故事之外,创造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场在B端打响的战役,被质疑过、被打击过,有人成功,也有无数人失败。

眼下,在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下,云计算产业正在被重新定义。

被重新定义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在供给端云服务厂商的激烈竞争下,从单纯提供云基础设施的销售者到提供贴地与垂直化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赋能者,全球头部云计算厂商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则是需求端使然。在经历了早期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后,企业目前正处于智能化转型升级阶段。从数字化阶段基于业务流程的成本管控需求不同,智能化升级,企业对“上云”的需求呈现出“高算力、高安全、高存储”的个性化特征。

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变动催生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来自底层架构形态的变化,从以往的分布式架构走向云原生,与AI等前沿技术的融合速度加快。二是来自应用场景的延展,从企业数字化转型走向产业智能化升级。

换言之,作为新型基础设施,“上云”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接入”,而是一整套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解决方案。

在这之中,以“云智一体”为战略核心的百度智能云无疑是最另类的一朵云。“另类”的原因,一方面在技术,另一方面在场景。

如百度CTO王海峰对“云智一体”的阐释:“云和AI不是简单的叠加,云智一体深度融合,将为企业打通‘云上生长’的新路径。”

首先,这是一朵“适合跑AI的云”,是一朵更智能的“云”。如上文所言,云计算底层架构形态正从以往的分布式架构走向云原生。可以这么说,从云到云原生,是一个原生于云计算环境,盘活存量资源的过程,与传统应用相比,“云原生”的应用效率更高、服务也更为弹性。

但“云原生”并不是终点,也不是最大程度利用云能力,发挥云价值的唯一路径。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对算力和底层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更高的计算密度与更具传输能力的网络,还体现在要更好地承载AI应用的开发与部署。

这正是百度智能云提出“AI原生云”的原因所在。如王海峰的理解:“(AI原生云)继承云原生的优势,面向AI场景,提供极致弹性的高性能异构算力,打造简洁、高效的AI应用开发架构。”

换言之,从云原生到AI原生云,云计算不再局限于IT存量资源本身,在融入了包括AI技术在内的智能化升级能力后,将在增量领域进一步发挥云计算的价值,让“云”成为“智能云”。

在昆明官渡,一朵“智能云”正加速智慧城市的进程。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AIoT等技术打造的官渡区城市大脑正在感知和监测城区的运行态势,为城市管理的精准施政提供决策支持。

这些隐身于城市,却能精细感知官渡实时变化的“巨型系统”,正将触角伸向官渡城市管理中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中,构建起科学化、智能化的城市视觉神经。

在这朵“智能云”的赋能下,智慧城市正从理念探索走向实际应用。

而在“适合跑AI的云”外,百度智能云的另一大特点在于拥有“懂场景的AI”。

经过十余年的AI技术沉淀,百度通过对“千行百业”的赋能,让AI突破了固有的单一产品形态,真正融入了社会肌理之中。

无论是地头田间,工厂车间,还是城市乡间……百度智能云正让更多的工厂走向台前,让更多的县城走向中心,让更多的人获得改变。

百度是向实的:技术信仰者融入星辰大海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云计算”只是一种技术潮流。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曾在一次大会上,嘲笑“云计算让计算机行业成了唯一一个比女性时装界还追逐概念和潮流包装的行业。”

拉里·埃里森所要表达的是,对于云计算这一竞争激烈的赛道而言,能做得到“To B”的有很多,但做到“Of B”的则少之又少。

To B与Of B,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的赋能路径。对企业而言,To B只是单一环节的效率升级,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而“Of B”则是迈向智能化的价值创造。

这意味着,云服务厂商与企业间不再是单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双向的价值共创关系。

不仅如此。抛开微观的视角,回到当下这个数实融合的新世界,宏观来看,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只有沿着“技术-企业-产业”的路径,真正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实现融合,才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之一。

这也正与百度智能云“云智一体”的战略不谋而合——以“云计算为基础”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云智一体“赋能千行百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李彦宏所言:“百度智能云在做的事情,是‘新瓶装新酒’。”

与实体经济携手奔跑,这是“新瓶装新酒”的百度智能云一直在做的事,也是技术信仰者百度一直坚持的事。

这是百度的长期选择,也是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转变。正如李彦宏所说:“要形成一个共识,即数字经济要服务于制造业、乡村振兴等,要做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让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从中受惠。”

他所畅想的融合正成为现实,一个“向实而生”的百度正在驶入实体经济的星辰大海中。如今“云智一体”的故事正发生在一个又一个工厂里,发生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与田野间,也发生一个又一个因“云”而变的普通人身上。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财经无忌

    财经无忌,我们更懂中国商业...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