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深度数字化,需要一朵什么云?

新眸 2023-04-21 08:55 发布于江苏 发文

作者|周尧

从2006年亚马逊发布AWS算起,云诞生已经十七年有余。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深入,云带来的第一波红利已经惠及企业,因此企业对于“上云”一事,早已不陌生。

如今全球云市场比拼趋向白热化,国内云厂商们针对中国的本土情况,也在思考着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在上云初期,企业大都会选择多家云厂商单一的公有云或者私有云,随着业务的发展,企业的痛点也愈加明显,每朵盘踞在业务上端的云就像一个个林立的烟囱,难以实现统一的联动和管理。

一个新的观点开始形成:从业务需求出发,企业发现无法简单地用一朵云思维,或单纯的公有云、私有云模式满足业务创新的需要。

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混合多云战略。据Flexera:《2022年云状态报告》显示,89%的受访企业在IT架构上选择多云战略。

既然上云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共识,现阶段混合多云成为了企业上云的必经之路,而在这样汹涌而来的趋势下,企业又该如何去界定混合多云的价值和未来?

01

曲折中成长

时间回到十年前,那时,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尚处襁褓,市场规模仅仅只有10余亿。

在这十年间,云计算产业从弱小到强大,从单一的云基础服务裂变出了混合云、云原生、云安全等,更契合企业业务需求的云服务,由此也进入了繁荣时代。

2012年,以智能手机崛起为标志,中国移动互联网迎来高速发展期,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彼时以IOE为代表的基础架构,在中国互联网企业身上已经显现出了疲态。

两年之后,云原生浪潮席卷而来,这个能够支持互联网规模应用更加快速地创新和低成本试错的技术落地即出现爆发。随后,国内外各路大厂纷纷入局,也是在2014年,京东走上了容器和云原生之路。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中国云计算市场以互联网行业为重心,掀起了持续的上云风暴。

直到2020年,IBM收购了红帽,还将当时年营收达到190亿美元的传统技术服务业务剥离,开始更专注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业务,彻底将未来压到了混合云上。

在此之前,国内云厂商的客户结构也在发生迁移,逐步从互联网客户逐步破圈到非互联网行业。用户需求和业务场景也随着时代的迁移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这一时期,混合云被持续推进。

最初意义上的混合云被认为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结合。但在近两年,具体到应用场景上,混合云的形态发生了持续演进。此外,从基础硬件的芯片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整个行业都面临着重新适配的需求。

从企业端看去,其在上云深入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和应用场景,也开始发现,与单一一家云厂商绑定的越深,就意味着从技术上对其的依赖性会更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业务的及时响应和创新。

于是,受业务需求影响,大多数企业都会从单云扩展,逐步演进到使用多家云厂商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初步形成了混合多云的架构。

“相较于混合云,混合多云就是客户要在原本的体系上加入新的云,相比较而言增量更大。”京东云事业部解决方案负责人张志君表示。

至此,云计算十年发展下,起步于单云、经历了混合云、多云时期,再到混合多云,一个新的时代终于开始了。

02

“真多云”时代

混合多云具备企业所急需的优势,比如灵活性、性价比、主导权、高稳定、高可用。一度被视为ROI最高的选择和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最优解。

但是大多数企业,在进入混合多云阶段时,出于业务复杂、成本考虑等因素,其内部往往会有好几朵云并存。但是由于这些云彼此之间厂商不同、架构不同、接口不同等,导致企业很难实现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一旦保护与管理跟不上,企业就可能面临成本失控、勒索攻击、业务中断、管控不足、不合规等诸多风险。

尽管当时随之兴起了混合多云的管理平台,但是京东云混合多云研发负责人张金柱告诉新眸,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逐步建设了多个云,并且为了资源管理做了云管系统,在实际的使用中,每一朵云被当成了一个个烟囱而独立使用。

“无论是数据层还是应用层,甚至是运维管理,都是缺少联动的。”此外,在面对云原生转型趋势以及如何与应用的结合上,传统混合多云管理显得格外的力不从心。

所以,从企业业务角度出发,没有经过“处理”的混合多云不仅不能解决低效等困扰,反而还会带来内部效率的拖累。

张志君认为,在混合多云的趋势下,从客户使用和管理维度去考虑,企业应该使用的是“一朵云”,只不过是使用了不同的资源提供方提供的云。

他用“电”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如果用电的话,没有人会关心这是三峡的水电、内蒙的火电,还是新疆的风电。“对云来说,它就是一个IT资源,仅是底层技术的选择,并不会对上层的应用和业务产生核心和本质性的影响。”

京东内部其实也遇到过上述的各类难题。后来在云原生理念的延伸下,2012年左右,京东内部开始全力推动云底座的统一,到2016年对外商用时,推出了京东的公有云,也就是京东云,后来又打造了京东公有云和同源同栈的专有云 JDStack。

但是伴随着京东业务的高速发展以及海外化的需求,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差异,以及底层资源调动的不顺畅,让内部又一次陷入思考。

这时,京东内部开始探究,相较于传统的混合多云管理,到底要如何充分释放混合多云的价值?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市场上依旧有不少企业陷入了多云管理的误区,“大家的方法就是统一,但是发现统一越多,越麻烦。”张志君表示。

从上云那一刻开始,京东自身业务就生长于一个混合多云的环境中,由此也造就了超大规模的混合多云实践。

2017年左右,京东在内部重构了相关技术栈,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到了2020年,京东又进一步提出了“真多云”的概念。与此同时,京东云将积累了十多年的云原生技术融合到了云舰上。

2021年,京东基于内部多年大规模最复杂业务场景的历练与沉淀,在经历了多项极限考验后,正式发布行业首个混合云操作系统“云舰”,第一次将混合云的管理推向了操作系统级别。

京东云混合多云产品负责人贺皓介绍,“真多云”不再只是表面的融合,而是要从IaaS层向上,到PaaS层,再到应用层,实现层层的打通。

所谓的“真多云”是无论客户接入的是哪家云厂商,用的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能在真多云的理念下实现流畅运行。

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具有联动性的平台,基于应用视角出延展,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应用和业务中心在多个云之间的无缝衔接和敏捷调度。

在“真多云”理念下,京东开始着力推动架构层上层应用的统一。同一时期,多家云厂商也在“寻找真多云”的方向上,开始尝试各种能够屏蔽底层异构限制、实现多云数据融合和统一管理的路径。

03

多朵云,最终是要形成一朵云

混合多云方向下,企业使用着来自多个平台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最理想的角度出发,混合多云的目标是在确保稳定性的同时获得灵活性。

所以,真正的混合多云是能够基于一个整体环境实现多厂商、多类型云的调用。简单来讲,当下企业所追寻的,其实是把业务中使用到的多朵云变成一朵云。基于此实现业务层面的联动,达成降本增效的目的。

但是,尽管目标如此清晰,企业在落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困惑却只增不减:到底如何实现跨云管理?如何无缝疏导数据?怎样才能简化产品及服务的使用?如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混合多云的基础设施上,去提供统一的能力,其实存在很多难点。”贺皓为新眸分析到,一方面,云厂商们需要定义一套统一的组件接入标准,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一套统一的底层资源管理能力。

所以,混合多云对于云厂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不能只是解决多云使用之间的整合,而是要真正去打造新一代的“IT基础设施平台”。

由于混合多云所处的IT环境更为复杂,所以新一代的平台,一方面,既要保证灵活性,在混合多云架构下,让多种计算资源能够进行良好的协作,也要强调安全性,逐步完成国产化的真替真用。

不过,新眸通过对比当下国内外主流云厂商打造的混合多云基础设施,发现大部分商厂商都十分注重“统一管理”的能力。但从开放的角度来看,却只有少数云厂商能够尽力兼容各类基础设施。

“我们有一些客户选择混合多云,跟我们沟通的第一个痛点就是,厂商绑定的问题。”张金柱告诉新眸,行业里做兼容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当下主要适配的点还是要基于各个平台开放出来的接口进行,但即便是这样,由于每家云厂商的产品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进行管理、何时使用统一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挑战。

京东云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兼容各类云平台和架构最丰富的云厂商之一,推出了行业首个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这也是京东云打造一朵云的根基。

以北汽为例,这是京东云的重要客户之一。早在2019年,京东就和北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张金柱回忆,当时北汽用的不仅仅是京东的云,自己还有众多原来遗留的数据中心,集团公司、下属各个公司也都有一些云。

北汽的业务同样复杂,涵盖了生产制造、数字研发、汽车后市场、电商平台,软件包含了企业内部CMS、业务流程、办公系统等。

基于京东复杂业务场景研发的京东云云舰,在跨行业、跨国界的大规模业务实践中曾练就了成熟的跨云迁移、多云管理能力。这一次,京东云为北汽打造了“一朵整体的云”, 完成了北汽集团基础资源的打通与整合,所有资源都可以在统一平台灵活调配,大幅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运维运营效率。

目前,京东云云舰能够全面兼容x86、ARM、Risc-V架构。而且在一云多芯的配置下,云舰还能够充分融合异构计算和国产软硬件。

从混合多云的应用角度去看,京东云似乎抢先一步找到了方向。

04

“领跑”混合多云

据Gartner发布的《中国混合云运营的三个重要经验》报告指出,中国的混合云采用率在2021年达到了42%,预计到2024年,渗透率将达到70%,远高于50%的全球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整体市场的增长,混合云仍有近30%的增长空间。

但是同样是来自Gartner的一项研究显示:企业上云平均会节省14%的成本,但是由于缺乏成本优化等手段,80%的企业的云资源成本会大幅超出预算;45%的企业由于缺乏优化措施,在直接迁移上云的过程中会超额购买55%的资源,并且在上云的前18月内会多花费70%左右的成本。

可以说,如何节省上云成本,是企业在上云过程中十分关注的议题。对于云厂商而言,在这个依旧蓝海的市场中,为客户实现降本增效,则是其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

但是在混合多云的使用中,如果缺少一个高效的运营运维管理平台,势必会增加很多的运营运维成本,而且企业还可能会面临故障无法及时修复带来的损失。这种情况下,混合多云可能带来的隐形成本反而是巨大的。

对此,云厂商们也给出了不同的优化方向。

比如,华为云基于对多个云环境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的多云管理能力,以及云原生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混合多云灾备、HCS Online等混合多云解决方案。

阿里云则提供一体化的云管理平台,让客户能够在任何环境下对公有云产品和服务进行本地部署。

相较于华为云和阿里云强调“统一管理”的能力,京东云云舰产品首先更强调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应用层,京东云舰基于同一个应用,可以在不同的云、不同的芯片之间切换迁移,高效完成动态调度,保障业务连续性。

此外,从安全层面出发,其基于访问控制、数据传输、流量管理等多角度都进行了加密覆盖,保证全链路的安全。

另一方面,从业务层面出发,张志君表示,因为京东整套混合多云架构部署十分灵活,所以会结合客户的需求,在和业务价值对齐的状态下,结合其预算给出个性化的转型案例。

“在我们给客户打造的一个项目中,通过运营转型 ,帮他们带来了整个成本上的优化,一个大几百万项目的投入其实可以帮助客户节省几百万的成本。第一年可大概能做到20%左右的IT资源成本的节约,这对客户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张志君告诉我们。

当下混合多云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从去年开始,各大云厂商不断升级和发布自研的混合云解决方案。

对于企业而言,在新一轮技术升级中实现结构性变革的时刻已经来临。对于云厂商而言,拿出好用、易用的混合多云解决方案,则是其在未来决战中获胜的关键一步。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新眸

    新眸:看见商业另一面。...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