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储能企业生存法则:如何避免一拥而上,涸泽而渔?

储能严究院 2023-11-10 11:59 发文

文/杨倩 编辑/严凯

来源/储能严究院

图片来源/世界储能大会

当下,储能行业一拥而上的乱象,已经引发了不少业内专家的警醒。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的。”

“储能业务方不赚钱,下游企业成本急剧下降,无利可赚,这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装而不用,意味着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真实需求,造成了供给与真实产业需求的错位。”

11月9-10日,在福建宁德召开的世界储能大会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电力市场专委会秘书长郑华等一线从业者发出了上述振聋发聩的清醒言论,为行业进入正向良性循环、避免涸泽而渔建言献策。

——日光之下无新事。光伏行业早有前车之鉴,挣快钱的投机者迟早会被出清。

01 | 储能狂飙

当前,储能指数级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出现降温的迹象。

截至目前,我国储能相关企业数量已超12万家。过去半年,全国新增注册新型储能相关企业近4万家,超过去年新增注册总数。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辅助服务专委会秘书长郑华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新增投运储能装机量12.3GW/25.5GWh,比去年的总和还多。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累计规划储能达到102GW/240.8GWh。截至9月份,中国投运新型储能25.3GW,翻了4倍。

2023年储能行业新增项目计划投资超7000亿元,规划产能超1.5TWh。截至2023年中,中国锂电动力(储能)电池行业实际产能近1900GWh,不过,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且仍在下滑。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俞振华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型储能集采招标数据为15.7GW/54.7GWh,是去年同期的2.8倍。同期,中标量为9.1GW/38.7GWh,也远超去年水平,而且中标价格相对年初已经降34%,三季度最低价格只有9毛钱,电芯价格已跌破至0.5元以下。

郑华分析称,与行业火爆相比,极为矛盾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储能企业业务方都不赚钱,下游企业成本也出现急剧下降,无利可赚。仅仅只是6个月,市场行情出现暴跌,而且预估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亦阐述道,储能行业存在三大问题:新型储能电站利用率低,充放电次数远不及预期;真实使用成本高,LCOS普遍在1元以上;市场对储能电站经营风险认识不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标准化中心主任刘永东提供了两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储能电站利用率堪忧:日平均利用小时仅2.16小时,平均利用率指数为0.34,即只发挥了设计能力的34%。

“装而不用,意味着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真实需求,甚至是把2030年的需求拿到现在来讲故事,造成了供给与真实产业需求的错位。”郑华称。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建议,应合理规划布局、吸取动力电池风险、警惕资本过热、造成低端产能盲目扩张,加强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安全运行风险、加快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守住行业底线、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常务副院长胡明强调,应当进一步加强新型储能发展的规定引领,编制中长期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新型储能不同阶段的发展规模,同时要优化布局。同时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加快新型储能标准建设步伐形成一批急需的标准规程规范,让新型储能技术真正做到敢用、能用、用好。

针对行业出现的各种潜在问题,鲁政委在主题分享中,亦提出若干建议:加快长寿命储能电池的研发量产,提高质保标准;大力推进电网侧共享储能发展;加快电力容量市场建设;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等。

02 | 需建立核电级安全理念

“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指出,应当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安全体系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基石。

储能作为一项关键基础设施,试错成本极高,已从研发示范转向快速商业化推广,既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又关乎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

目前全球大型储能电站超过5000座,着火事故70多起,火灾率高达1.52%。其中,中国建成770座,在运行约400多座,公开报道的火灾约3例,这意味着,事故率在千分之四到六区间。电化学储能的安全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和痛点。

“唯有系牢安全带,储能才能真正驶入发展的高速路。”吴凯介绍,宁德时代一直希望为用户,为所有的合作伙伴,也为自己绑牢安全带。宁德时代参照核电站的安全设计理念,从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制造、实证测试等方面,构建了储能多级安全体系。比如,其电热解耦技术,首创高压与烟气主动隔离技术等安全设计专利包,NP(无热扩散)后系统可稳定放电至安全状态。

“我们希望行业百花齐放、争先恐后比肩的是安全技术、安全设计,而不是丢掉质量安全去比低价、偷工减料和虚假程度。”吴凯说。

吴凯指出,实证标准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关键,新型储能的发展不能图一时之利,要谋长久之计,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的。

在吴凯看来,储能作为基础设施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10年、20年以上,要在多种复杂应用条件下,能够安全、稳定、高质量运行,久经考验。

但事实上,很多企业都声称自己能做到20年以上,运行寿命能达到12400甚至15400次,仅仅只是口头承诺而已。

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前期投运的功率性储能宣称10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寿命不足3年就已经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性储能,承诺寿命20年,目前实际寿命仅有3-5年,且年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的一半,运行期间各种问题频发。

当前全球已出台的多数法规,大部分用在电池本身的安全和电站的消防规范,而在并网前对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仍是空白。

基于此,吴凯认为,行业急需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荷向储能的系统并网运行,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生态共融的产业标准测试与实证平台。针对电池寿命等关键指标,形成行业共认、可靠的实测标准,并对储能设备的并网实验性进行测试实证。

比如,模拟储能在恶劣环境火灾、自然灾害等多种场景的真实表现,通过半实物仿真与实证数据,做到在并网运行前就让储能得到实证验证,真正实现从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蜕变。

在11月9日下午的圆桌讨论上,宁德市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金梅透露,宁德时代正在申请储能专项标准GB36276,草案正在提请批复,该标准要求配置储能按电池退役能量制定额定能量,往用户觉得好用的方向去发展。

许金梅介绍称,宁德时代在倡导技术进步、研发独有储能技术的同时,还设立了数智算钱模型团队,主要有两大指标,一是Capex(资本性支出),二是Opex(经营性支出),运营成本占据储能整个生命周期30%甚至更高的比例,少故障多吞吐,降低维护成本,最终让用户“爽”,实现高质量的“卷”。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储能严究院

    在这里,读懂储能的大潮与趋势!...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