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NucleoPro | 阿兹海默百亿蓝海市场,新型疗法将接踵而至

肽研社 2024-03-11 18:08 发文

前  言

阿兹海默(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致病机制未明确、治疗手段有限、患者疾病负担重的进行性发展疾病,通常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作为最主要的痴呆类型,AD的患病率十分高,全球患者基数庞大。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2022报告》,2019年全球AD年龄标化患病率为682.5/10万,中国为788.3/10万。根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 5500 万人患有痴呆症,按照联合国人口预测进度,到2030年,痴呆患者数量预计将攀升至7,800万,2050年将至1.39亿。

图1. AD患者占痴呆患者比例及增长预测

作为占比最大的痴呆类型,AD患者经济负担大。2015年,全球痴呆年总花费8,18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9%,2019年已达1.3万亿美元,根据测算,2030年预计将达2.8万亿美元。

图2. 痴呆患者总花费

中国的AD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983万,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AD患者人数正在逐渐增加,预计到2025年将有1,550万AD患者。中国地区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3.3/10万人,高于全球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2.9/10万人。

01阿兹海默发病机制不明确

虽然市场大、需求刚性,但 AD 作用机制与药物开发却始终处于泥沼中前行,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AD的致病机制不明确,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此外,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头部受伤、血管疾病、感染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危险因素也在该疾病中发挥作用。

(1)致病机理

AD患者大脑呈现弥漫性脑萎缩,镜下以淀粉样斑块、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目前最主流的假说为淀粉样蛋白假说、胆碱能假说和载脂蛋白(ApoE)假说。

图3. AD致病机理假说

目前主流假说是Aβ蛋白生产和清除失衡,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因此,目前主流药物的开发靶点以Aβ蛋白和Tau蛋白为主。

(2)临床表现

AD起病隐匿,临床主要变现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社会生活功能减退,呈进行性发展。根据患者病情,AD通常分为临床前期、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轻度、中度、重度AD,临床确诊时患者通常处于后3个阶段。在临床前期和MCI阶段,虽然患者症状不明显,但生物标志物指标已有异常。

图4. AD病程临床表现与生物标志物变化

AD防治难度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尚无足够准确的方法能早期筛查和识别阿尔茨海默,主要诊断方法为联合诊断。对于拟行痴呆诊断的患者,首选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常规行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当常规方式不能明确时,考虑使用PET或脑脊液/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对于有痴呆家族史或者快速进展型痴呆,应考虑添加基因检测。

(3)治疗方案

临床常用的认知改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使用较多的为多奈哌齐和美金刚。对于中度、中重度的AD患者,1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加上美金刚能有更好获益。针对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非药物治疗是首选,必要时联用抗精神病药,常用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等。

Aβ蛋白是AD最早发现且研究最为充分的发病机制,因此过去几十年,大多数都集中于Aβ相关药物研发。针对该途径的开发策略包括抑制β-分泌酶打断Aβ产生、针对单体到聚合物的过程抑制Aβ聚集、通过药物结合Aβ促进其清除、阻断Aβ的下游通路。

图5. Aβ药物作用机制

目前Aβ药物目前有两款上市,来自Biogen/Eisai的Aducanumab和Lecanemab,不过Aducanumab被Biogen和Eisai相继放弃了商业化权益,从市场上撤出,Aβ药物仅剩Lecanemab一枝独秀。因此,Eisai在最新报告中,卫材预计Leqembi(lecanemab)2026财年全球销售额可以达到2900亿日元(近20亿美元),到2032财年将增加至1.3万亿日元(88亿美元)。

表1. 阿兹海默上市药品情况

AD患者经济负担重,“多奈哌齐+美金刚”的组合治疗成了当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用药方案,该组合的中国费用约为1800元/月/人,年花费21,600元。Aβ新药Leqembi美国患者年花费$26,500,该药在中国海南博鳌上市,患者年花费约195,624元。

表2. 阿兹海默上市药品患者年费用

02  阿兹海默的研发困境

总的来说,阿兹海默的新药研发历经三个阶段:

1993-2003年:以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发为主,属于“对症治疗”,获批的5款AD药物都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有效减缓病程恶化;2003-2021年:期间各大药厂入局,均以失败告终,AD药物经历了接近20年的空白期;2021年后,以Aβ蛋白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打破僵局,Biogen和Eisai的Aducanumab于2021年上市,却因疗效、安全性、定价等问题遭受质疑,而后Lecanemab基于Clarity AD试验被FDA加速批准上市。

图6. AD新药研发里程碑

即使AD新药的研发失败率较高,但因AD患者基数大,潜在药物市场规模巨大。GlobalData预测,在新疗法的推动下,AD药物治疗市场将以20%的CAGR,到2030年,8个主要国家的市场规模预计合计$13.7 Bn。

图7. AD药物市场规模预测(GlobalData)

各大厂商在AD上的探索从未停止,寻求能够突破研发困境的治疗方案。根据智慧芽数据库,目前AD领域进入临床的药物管线共有115个(有标注靶点),药物靶点方面,Aβ和Tau是研究最多的靶点,二者管线数量占比接近一半;管线进展方面,处于Ⅱ、Ⅲ期管线占比较大。

图8. AD药物管线数据

即使在研管线较多,AD的研发困境还是不易突破。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曾发布报告指出,在1998~2017年期间,全球已有146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遭遇失败,仅有四种针对疾病症状的药物获批上市。这意味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临床成功率仅为2.7%。

目前最有希望获批上市的药品是Lilly的 Donanemab,因其突出的疗效数据被医学界寄予厚望,无奈的是上市之路有点坎坷。

图9. Donanemab研发里程碑

由于Aβ会不断聚集,形成寡聚体;寡聚体进一步聚集,形成原纤维;原纤维再聚集,形成不可溶的斑块。实际上,Donanemab、Lecanemab虽然靶点同为Aβ,但作用机制不同。

图10. Lecanemab、Aducanumab、以及Donanemab的不同作用阶段

Lecanemab主攻Aβ原纤维,研发者认为在Aβ聚集阶段产生的可溶性的寡聚体和原纤维具有直接的神经毒性,可以诱发突触功能障碍,形成斑块之后反而毒性反而降低;而Donanemab则主攻大脑中已有的Aβ斑块,开发者认为,已沉积的斑块已经对大脑造成了严重负担,要坚定不移的进行“祛斑”工作。

Donanemab推迟上市最大的问题在于,已沉积的Aβ斑块目标太大,且与神经元纠缠在一起,直接进行范围打击会波及很多正常组织,导致大脑的出血和水肿。临床数据也显示Donanemab患者发生ARIA-E(脑水肿)和ARIA-H(脑出血)的风险是要比Lecanemab高不少,而且Donanemab组还有3例死亡被认为与治疗相关。

图11. Donanemab与Lecanemab临床安全性数据

因此,Donanemab还需要通过更有力的临床数据来接受FDA的考验。

 03  新型疗法在路上

由于小分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经过验证,大部分的研发管线集中在这两种药物类型。其中,中后期的单克隆药物管线有9个,中后期的小分子管线共14个,小分子药物占比较大。

这两类药物的靶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覆盖除了乙酰胆碱酯酶、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外的其他各类信号通路,涉及的病理机制也相当多元,包括蛋白错误折叠、神经保护、突触活性及神经传导和炎症等多个方向。

表3. 部分AD单抗与小分子药物中后期管线

除了小分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众多新型疗法正在阿兹海默领域发力,包括小核酸、基因疗法、多肽、疫苗免疫疗法等正同台竞技。这显示当前的研究正致力于多元化的探索,除了靶点做创新,研究人员正在尽力通过创新药物类型寻求有效、精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案。

表4. 部分AD新型疗法管线

图10. ALS基因疗法管线类型及企业地区分布

小核酸双剑齐发

BIIB080与ALN-APP是两款针对AD病理生理过程的新型小核酸药物。

BIIB080是由IONIS发现的一种在研ASO疗法,旨在靶向微管相关蛋白Tau(MAPT)的mRNA以阻止tau蛋白的产生。2019-12,Biogen行使了许可选择权,自IONIS获得了全球范围、独家的BIIB080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BIIB080与MAPT的pre-mRNA内含子9的18个核苷酸片段互补配对结合,形成DNA-RNA 杂交链,从而使RNase H对MAPT的mRNA切割,抑制tau蛋白的翻译,导致tau蛋白水平降低。

图12. BIIB080治疗机制

BIIB080在临床Ⅰb 期研究中显示了初步疗效:通过 PET 扫描测量,BIIB080 在所有六个分析的大脑区域都成功地减少了早期 AD 患者的 Tau 病理。减少了所有剂量组脑脊液 (CSF) 中 Tau 的生物标志物,在长期延长期结束时基线 CSF Tau 水平降低了约 60%。

ALN-APP是Alnylam利用其专有的C16-siRNA偶联技术,研发针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研究性RNAi治疗药物,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siRNA与C16偶联可增强在CNS中的细胞摄取,C16-siRNA与APP mRNA结合,之后被RISC切割降解APP mRNA,降低APP蛋白的表达,减少下游Aβ蛋白的来源,进一步减少脑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底物,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图13. ALN-APP治疗机制

ALN-APP的Ⅰ期试验显示:接受ALN-APP治疗的患者脑脊液中sAPPα和sAPPβ的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快速和持续下降,最大降幅分别为84%和90%。在测试的最高剂量下,两种生物标志物的中位数下降均超过70%,持续时间至少为3个月。单次给药后6个月,患者的sAPPα水平平均降低大于55%,sAPPβ水平平均降低大于65%。

图14. ALN-APP临床数据

治疗性疫苗疗效初显

Aβ 主动免疫治疗是通过注射 Aβ 或其片段,诱导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 Aβ 的抗体。与被动免疫治疗相比,主动免疫治疗可以诱导出更持续的针对多克隆 Aβ 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ABvac40和ACI-24.060都是Aβ免疫疗法疫苗,二者都处于临床Ⅱ期。

ABvac40由Araclon Bio研发,是一种40肽的活性疫苗,其结构针对Aβ40的C末端,旨在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对Aβ的免疫反应,从而帮助清除Aβ,适用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或是风险人群,可以减少毒性蛋白的沉积,降低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根据Araclon公布的Ⅱ期试验的积极最终结果。该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证实了ABvac40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早期AD患者对Aβ40肽的强大免疫反应。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结果,与安慰剂相比,ABvac40治疗可将疾病进展的速度减慢38%。

ACI-24.060由AC Immune研发,通过增强多克隆抗Abeta抗体的形成,有望抑制斑块积聚并增加斑块清除率,从而潜在减少或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2023-6-27,FDA授予ACI-24.060快速审批资格。

此次快速审批资格的获得是基于Ⅰb/Ⅱ期ABATE试验(NCT05462106)的初始中期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数据的支持,这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估了ACI-24.060用于有前驱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疗效。试验结果显示,ACI-24.060在低剂量队列中引发了抗Abeta抗体反应。该疗法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报告严重安全性事件。

 05结语

阿兹海默是一种患者基数庞大、经济负担重的全球性疾病,长期以来治疗需求严重不满足,且新药研发面临着极高的失败率。

即使临床失败率高,阿兹海默疾病领域仍涌现了多家参与药物研发的公司,多种新型疗法跃跃欲试地挑战百亿蓝海市场,研发活动旺盛和竞争激烈,预示着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引用资料

[1] IONIS、Alnylam等企业官网

[2]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

[3] 智慧芽数据库

[4] Nature Reviews

[5] NCBI

[6] 李林.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29(05):765-783.

[7] The three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Lancet, 2011. 377(9776): p. 1465.

- END -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肽研社

    为中国医疗大健康企业提供行研+战...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