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打开苹果造车的“宝葫芦”!并非颠覆!【愉观车市】

愉观车市 2018-08-22 09:59 发文

编者按:

随着前特斯拉高级副总裁兼工程主管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回归苹果,苹果造车又成为近期热点。

甚至有消息称:苹果可能很快就要推出新能源汽车,样车应该已经出来了,并且将本月底开始小批量送样。

《愉观车市》第一时间联系了 密西根大学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系教授中国项目主任陈玉宝博士,陈博士认为:“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回归苹果是真,但第二条消息又是个Rumor(传闻)。”

传闻的产生是因为美国也有很多人对苹果的举动关注,甚至专门有个网站叫MacRumor,但这些猜想到了国内就被媒体有意无意解读,成为新闻。

苹果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要造车。去年年中,有媒体又赫然贴出标题《苹果承认造车传闻》、《苹果确认造车》,然而《愉观车市》仔细阅读苹果CEO库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的说法:苹果正专注于无人驾驶汽车背后的自动驾驶系统。

库克进一步解释:无人驾驶汽车只是自动驾驶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其它应用,也并没有透露具体研发的产品。

不过,显然舆论更愿意相信苹果造车。对媒体而言,苹果造绝对算得上热点新闻,可以时不时炒作,而对于那些新势力造车,与做生意害怕竞争不同,更是恨不得全世界的牛逼企业都来造车。既然苹果也来造车了,说明互联网在内的“外行”造车之路是取得共识的,那么,资本就毫不犹豫来投资吧。

苹果究竟会不会造车?陈玉宝博士说,实际上在三年前的一篇《苹果车的葫芦》中,就已经清晰标明了观点,而至今,他仍然坚信这个观点。

《苹果车的葫芦》

记得小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一本书:《宝葫芦的秘密》。书中说的是小学生王堡对一成不变的学生生活心生烦恼。有一天,他忽然得到一个神奇的宝葫芦。从此小王堡想啥有啥,心想事成,完全颠覆了往日沉闷的的学生生活。那时我也常常幻想:要是真能有个宝葫芦该多好啊!

有关苹果染指汽车的传闻已经纷纷扬扬一年多了。尤其近来媒体有关苹果造车的传闻更是甚嚣尘上。有的说看到了苹果的样车在街上跑;有的说探测到苹果的秘密汽车研发基地;甚至苹果的汽车项目名称“Titan”也被曝了光。连苹果头库克见了哪个汽车大佬也会成为新闻。

可是苹果本身对其造车的内容至今仍守口如瓶。每当被问到的时候,苹果头总会顾左右而言他,不给一个明确的回答。

那么,苹果车的葫芦里到底买的是什么药?苹果车真的能有朝一日颠覆汽车产业吗?

猜测有各种各样,苹果车的葫芦仍旧没有打开。

有的认为苹果会像谷歌一样推出自己的全自动智能汽车。有的推测苹果会像特斯拉一样进入电动车领域。有的干脆就猜想苹果会推出独特的全自动智能电动车,以此占据汽车产业的制高点,登高一呼,苹果遍地,颠覆汽车产业。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看不是。

苹果造车的为与不为

一、苹果一定会进入汽车产业。首先,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苹果的产品线终将会伸向汽车这个万亿美元以上的大市场。

苹果进入汽车行业是股东的需求,毕竟汽车将是苹果事业下一个极其关键的增长点,股东也呼吁苹果头认真考虑进入汽车产业,尤其是电动车产业,以此推动苹果大踏步向万亿美元级企业迈进。其次,从感情上讲,当年乔布斯的梦想之一就是要造出大众化的苹果车,再续老福特的辉煌。我想苹果人一定会认同这个梦想,况且苹果现在坐拥超过1700亿的现金,有这个实力。

二、 苹果不会涉足汽车生产。其实苹果有足够的资金买下一些汽车公司。不是不可为,而是不愿为。

因为买下是一回事,经营却实另外一回事。没有任何汽车生产和管理经验的苹果应该不会趟汽车生产的混水。想想,苹果连手机都不想自己生产,怎么会生产汽车?

汽车是涉及生命安全并且量大面广的生活必须品。其生产的复杂性和法律要求的严格性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量大面广的商品。所以,任何想介入汽车生产者都会三思而行,慎重又慎重。

三、苹果不会打造谷歌那样的全自动智能汽车。

有着极强科技创新基因的谷歌一出场就瞄准汽车的终极目标:打造一款无方向盘无刹车板的全自动智能汽车。谷歌的五十辆样车已经在加州跑了几年,此举引起了大众对全自动汽车的热情,也在步子缓慢的传统汽车公司后背上猛推了一把。但谷歌也明白,要想推出市场能够接受的全自动智能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现在部分智能自动功能已经在汽车上开始逐渐采用,但每当被问到全自动车到底什么时间能真正上路时,谷歌总是不急不忙的手掌一伸;五年,五年之后吧。奔驰的全自动汽车也至少要2030年以后上市。

由此看来,不管媒体怎么兴奋,全自动汽车真正成为大众产品还是长路漫漫。

纵观苹果的研发过程,不难看出它总是和近期的市场目标紧密相连。所以除非苹果真的藏有什么惊人的发明,否则我看一贯谨慎务实的苹果不会急切的踏入这个漫漫长路,空留谷歌在追寻全自动车的路上一骑绝尘。

四、苹果近期也不会开发电动汽车。

的确,苹果和特斯拉有过接触,也挖来了不少电池的专家。在上届股东大会上也有一些股东要求苹果考虑进入电动车市场。

苹果也许正在研发新的电池技术,但我认为苹果在近期不会临门一脚,像特斯拉那样跳进电动车的开发和生产之中。首先,电动车目前的销量不到汽车市场的1%,对苹果来说太边缘。

其次特斯拉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特斯拉 远不能算是成功。

目前电动车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大众的认可度,社会交通系统的可行度,以及法律法规的限制都不利于电动车的发展。特斯拉的掌门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凭借一己之力很难突破目前电动车的困局,正处于焦虑重重中。

当媒体传出苹果要造电动车的时候,最高兴的可能就是特斯拉的掌门了。难怪他立即高声赞道;好啊好啊,十分欢迎苹果电动车!

但我看苹果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苹果这艘大船平稳发展。

除非苹果真有什么电动车方面的惊人发明,否则苹果不大会立即进入电动车的制造。

苹果到底要从哪里切入汽车产业?

苹果切入汽车产业的原点一定是建立在苹果几十年的技术积淀上面。很显然,苹果的技术专长在于非常精确地了解人们对产品的感知和体验,同时有自己的独特开发平台。

苹果应该在开发更人性化的人车交流界面以及更舒适的人车空间方面大作文章。所以我猜想苹果也许正致力于在CarPlay和iOS的基础之上,打造一个包括汽车外形和内饰(如仪表盘,座椅,方向盘等)一体化的集成系统,同时将人车交流方面的智能化做到极致,将其丰富的娱乐及其他生活内容的服务深植其中,以此打造一个真正的以车为载体的人和社会的一体化生态空间。

可以想像,这个系统或空间具有苹果一贯的简洁时尚风格。各种可能的人车感知系统,如语音,触摸,视觉可能由于苹果的介入而给人们带来许多惊喜的体验。同时,在外形方面,苹果也会加入像iPhone那样集时尚和实用为一体的苹果基因,兼有优美的曲线和硬朗的风格。夸张但不张扬, 前卫而又亲和。

我们不妨大致将汽车分为人可感知和人不可感知的两大部分。可感知的部分包括外形,内饰,操作(眼看、手触摸、耳听、身体感觉等)。其他为不可直接感知系统,如能源,动力传动,底盘、车身、电控等。我想,苹果可能正在专注于汽车可感知的部分的开发,打造一个有苹果特征的汽车生态空间。

这个空间远超出许多互联网公司所津津乐道的那张屏的范畴。一个具有苹果风格的汽车驾驶生态空间应该会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如果在这个空间内还兼有增进汽车安全的功能,如通过方向盘触摸或声音的提醒等方式来防止疲劳走神等,则意义更大。

苹果空间怎样才能推出苹果车?

 一是如iPhone的生产模式——通过委外造车,贴上苹果标签即可。

但这个模式iPhone可以,汽车却行不通。 因为委外造车首先要有自己的开发和设计能力。那些汽车上非感知的部分极其复杂,感知和非感知之间的集成也非常难,远不是苹果能够胜任的。即使苹果排除万难有可能通过委外的方式造出苹果车而投放市场,它还要背负汽车产品投入市场的一切风险。比如,一旦由于安全问题出了事故,召回和罚款,以及对苹果声誉的损害都是苹果不能承受之轻。

第二个可能的模式是苹果将自己的设计开发的汽车生态系统授权给其他汽车公司,由这些汽车公司推出具有苹果风格的汽车。

这样就可能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未来五花八门的车流之中,还滚动着一些通用苹果,福特苹果,甚至上海苹果,长安苹果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苹果车也不是人人都爱,它只是对部分人有吸引力。

由此,苹果车的出现只是锦上添花,不会一招通吃,更不会颠覆传统汽车产业。

一个不小心,如果苹果车真的占有了10%以上的汽车市场,则苹果未来的营收就有了保障,当然也圆了老乔布斯的汽车梦。

所以我说, 苹果车的葫芦是个好葫芦,是个值得期待的葫芦。 这个葫芦里面的酒会喝醉一些汽车人,也会喝醒一些汽车人,奋起直追。

但,它不是一个神奇的宝葫芦,它不会超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相信苹果车(仰或当今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是颠覆汽车产业的宝葫芦的话,那一定会像那个小王堡,到头来想扔宝葫芦都扔不掉,最终在冷汗中惊醒,带着感叹回到现实;哎呀,还是脚踏实地的生活好!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愉观车市

    入行多年的汽车记者,观察车市风云...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