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科创板一定要警惕旷视科技

牛刀财经 2021-04-07 22:06 发文

文丨杜奕明

出品丨牛刀财经

2019年冲刺港交所遭遇一波三折之后,2021年,10岁的AI独角兽公司旷视科技将目光转向了科创板,尽管科创板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最大化扶持国内新兴科技公司的崛起,但这次能否顺利过关仍存在未知数。

3月12日,旷视科技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获受理。据其招股书披露,此次上市拟发行约2.53亿股,募资60.18亿元。以此推算,旷视科技目前估值已达400亿元。

然而对于这家独角兽公司来说,此时登陆科创板却是一个微妙的节点,接下来的一切细枝末节,需要面临严格的推敲。

01 科创板IPO环境收紧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对于企业来说,有点类似。

在过去3个多月内,一些被看好的AI明星企业或者赛道在科创板IPO进程中出现各种“意外”,我们之前见过企业扎堆上市,而这次出现的却是扎堆“中止”或“终止”。

例如,主营智能语音业务的云知声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在撤回之前,云知声在招股书中披露其在语音病历市场占有率高达70%,而这一数字遭到了国内智能语音龙头企业科大讯飞质疑,认为其表述严重失实,IPO节骨眼上出现此事自然不能顺利上岸。

被称为“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在问询阶段主动要求中止审核,官方回应称,因其存在协议控制架构的红筹企业,此次中止主要因为发行人和保荐机构需要较长时间落实规则和监管的核查等要求。

同期,主动或被动按下上市暂停键的企业还有柔性屏厂商柔宇科技、激光雷达独角兽禾赛科技等,据第三方不完全统计,短期内还有10余家芯片、微电子等类型的科技公司上市进程搁浅。

而上述IPO审核进程出现终止或者中止的大体原因无非来源于两个:一是监管政策从严,二是企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政策方面,科创板经过几年摸索,如今这个阶段已不再十分崇信融资多、创始团队知名、画大饼谈未来的企业,“AI第一股”的噱头也不再有吸引力。

此时AI科技公司的好日子变得不再滋润,亟待拿出真正硬核的成绩说话,而将其推上高位的风险投资们出手却也不再阔绰,独角兽们转向IPO输血变得十分迫切,而此时加强监管其实也是一种对投资人和科创板良性发展负责的态度,企业“打铁还须自身硬”,难以蒙混过关,

具体而言,政策收紧在2021年年初已变得十分明显。

比如在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上就提到了很多政策风向,开会着重强调“科学合理保持IPO”、“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严密监控资金杠杆水平”、“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落实私募基金底线性要求”“全面提升监管科技”等诸多要点。

在2月5日,证监会有针对性地完善和强化部分监管要求,制定了《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开始落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旨在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这对发行人股东适格性的原则要求、临近上市前入股行为的监管、多层嵌套机构股东的信息穿透核查以及中介机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系统性要求。

对于旷视科技来说,早在冲刺港股时人们就有些纳闷,一家质地优良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背景光鲜,有大佬加持,资本看好,为何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官方给出的解释越少,外界的推测就越多。

例如在2019年10月,旷视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列入了“实体清单”,登上这种清单的中国公司通常会面临各种硬件或者软件方面的技术干扰,进而可能会对未来业务预期造成影响。

尽管旷视科技很多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视觉的算法层面,但这些算法所依托的高端GPU和特殊处理器供应有可能受限。

另一方面,在港股聆讯中,旷视科技也不断被监管机构要求回答更多问题,这让IPO初始申请最终在提交 6个月后进入“失效”状态,可能这些问题真的不是很容易解答。

有相关人士认为,大规模部署计算机视觉的商业模式可能存在侵犯隐私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比在中国内地敏感得多等等因素。

当然,后来也有传闻旷视科技将以“H+A”股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这种方式固然流行,但前提是能先过其中一关再说。

作为AI独角兽,旷视科技在已经成立逾十年的节点上,自身造血能力依旧捉襟见肘让人对其高估值的合理性存在疑问。

尽管这类AI企业通常会在亏损中强调很大原因是因为优先股以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所以公司在科创板招股书的财务报表中呈现的130亿元(4年报告期内)亏损并不能说明公司实际业务经营质量。

而报告期内,旷视科技扣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不含优先股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损失后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分别为1.99亿元、5.32亿元、12.62亿元及 9.15亿元。

这种亏损额度和持续性,让什么“正处于发展期,需要大幅投入用于研究创新及市场开拓”等理由显得不充分,因为公司都要上市了,即便概念和潜力描绘得再好,但股民们和资本市场最关心的事情,并不是来看其烧钱能力的。

旷视科技作为一个AI独角兽IPO的样板,对之后其他AI科技公司上市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综合来看,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科创板,对其都已不存在太多标准放宽和要求放低的可能性,旷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02 数据前后不一遭质疑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政策风向,证监会目前在科创板开始加强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现象的打击力度。此时此刻,如果数据前后不符或者财务计算出现纰漏,都会扩大人们的怀疑力度,很难糊弄。

有细心的网友通过对比旷视科技在港股和在科创板发布的招股书发现,同一家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存在差了几个亿的情况。

旷视科技在港股招股书中曾披露,公司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营收分别为6777.8万元、3.132亿元、14.2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8.8%。

而其在科创板招股书中,2017-2019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4亿元、8.54亿元、12.60亿元。

其中,2018年的营收数字14.269亿元和目前公布的8.54亿元之间差距太大被外界吐槽,之间的几个亿跑到哪儿了?究竟是怎么核算的?是否还存在同类问题?

受此一激,招股书中其他数据存在不实的嫌疑,需要官方给出经得起推敲的解释。

(图:旷视科技港股和科创板招股书财务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科创板招股书中提及的2020年前三季度,旷视科技营收为7.16亿元,而据港股招股书披露,旷视科技在2019年上半年的营收就达9.49亿元,是否能说明其从2020年开始营收开始出现了明显滑坡,未来成长性如何变得不太好评估。

此外,报告期内旷视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8亿元、-7.47亿元、-15.91亿元及-8.18亿元。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且规模有逐步扩大态势,对于公司盈利改善压力不小。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9月末,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42.5亿元,预计在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领域的研发、 产品市场拓展等方面仍保持较大投入规模,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可能无法盈利,累计未弥补亏损将持续存在,无法进行利润分配。

即使随着公司三大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的逐渐规模化,未来能够盈利,亦可能无法保持持续盈利。

预计本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上市后,旷视短期内也无法进行现金分红,可能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程度不利影响,这绝对是一家名字叫得响的AI企业,但是不是一支好股票不好说。

对于投资者来说,前景这好比是一个你信与不信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走入深水区,做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并不只有旷视科技一家强,其他的主流竞争者技术并不差,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让AI产业早期的红利期正在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AI群雄之间为了生存的市场争夺,市场空间有限,投入被迫加大的情况下业绩产出衰减,何以持续提升造血能力是摆在旷视科技面前的难题。

03 AI独角兽IPO上岸越来越难

AI科技公司在上市前都有个通病,就是都想把自己包装成概念高大上、生态系统强大、技术高端领先的形象,有时候会对投资者和审核人员造成很大的迷惑和干扰。

但拨开华丽的外衣,一家公司内核和务实赚钱的部分究竟怎么样,才是需要考察的重点。

旷视科技在招股书中将自身定位成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世界级人工智能公司,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证的行业解决方案。

说到这些场景,虽然说是“聚焦”,但其实这种概念塑造得仍然非常大,而具体到业务,旷视科技不得不涉足从系统层、算法、城市&供应链AIoT操作系统,乃至涉足传感器模组、终端与边缘设备、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等。

尽管公司自诞生以来不缺融资烧钱,但与扩大业务范围相对应的是精力的分散,很容易陷入什么都要做,而什么都难做到垂直行业最好的处境。

伴随着各个更垂直细分场景中诸多厂商的竞争加剧,旷视科技固有市场仍会不断被蚕食,如果技术壁垒不能转化成商业上的护城河,就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市场苦战。

(图:旷视科技产品服务)

从招股书来看,旷视科技的主营业务之中,城市物联网能占到总营收的65%左右,其次是消费物联网(包括SaaS和移动终端)合计约占到28%,供应链物联网目前不到8%,不过整体而言,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0.96%、62.23%、42.55%及44.24%,毛利率水平已开始出现大幅缩水。

旷视科技虽然是成立了10年的AI独角兽,但相比海康、大华等老牌厂商,在渠道和商业议价能力上仍欠缺火候,2020年9月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达到15.53%,坏账损失的风险较大,对经营业绩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包括旷视科技在内,投资方和资本市场留给AI独角兽的耐性越来越少了。

就如同人工智能被划分为五个关键阶段一样:技术触发期、期望膨胀期、幻觉破灭谷底期、启蒙爬升期和高原期。目前的人工智能,就像是处在幻觉破灭谷底期,大家对其认识水平和评估深度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最初的新鲜与憧憬感早已不在。

近10年来,AI产业历经了从被热捧到快速“退烧”的商业变迁,而AI独角兽们自带的高研发投入和回报周期较长的特性,也让其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很多AI细分赛道也不会向移动互联网或者O2O一样出现明显的强整合趋势,烧钱留下的只是一片高企的融资总额和估值,成为烫手山芋。

尽管旷视科技创始人兼CEO印奇曾对外表示自己对上市其实没有那么在意,但谋求IPO,进一步打开稳定的融资渠道,是公司满足高额研发投入、保持市场长线竞争力所需的最好选择。

在如今这个阶段,历经数轮大额融资,其他风险投资对于接盘这个体量的公司需要十分斟酌,固有投资人也亟待退出,推动旷视科技快速IPO总有人比印奇更在意。

而对于旷视科技来说,登上“实体清单”导致去美国IPO势必面临各种刁难,冲刺港股遇挫之后,科创板是最后的上岸选择。

但需要提醒的是,转战科创板又被曝出的种种质疑声音,科创板需要对其给予更多“警惕”,旷视科技在招股书之外交出的答卷是否能力排众议填满坑坑洼洼的上市之路,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牛刀财经

    刀刀解剖新商业真相和本质...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